“工农兵联合起来向前进,万众一心!”
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摄制出品、伊琳导演的革命历史题材剧情片《大浪淘沙》中唱起的那曲《工农兵联合起来》,勾起了一代人的集体回忆。
红色经典之大浪淘沙
▲影片素材由珠影集团提供▲
作为新中国第一部反映大革命时期的电影,该片在1977年公映后反响热烈,成为当时上座率最高的一部影片,观影人次多达20亿。
以《大浪淘沙》为代表的优质粤产电影创作观念超前,选题角度独到,在拍摄技术上借鉴国际先进的拍摄手法,广东电影逐步形成了领全国风气之先的传统。
电影《大浪淘沙》剧照。(珠影集团供图)
讲述渔民翻身求解放的《南海潮》,经典反特片《跟踪追击》,讲述华侨后裔故事的《海外赤子》,红色经典翻拍作品《烈火金刚》……
广东这片有着光荣革命历史传统的红色热土,丰富的革命史迹为影视创作积累了珍贵题材;不畏艰难、敢闯敢拼的革命精神更是融入了广东电影人的血脉。
导演伊琳在工作中。(许晓力供图)
“大江东去浪淘沙”,用光影定格奔涌的革命洪流。忠实记录亲身经历的革命斗争生活,以银幕展现老一辈革命家的革命斗争精神,被导演伊琳视为终身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拍摄中国首部集中反映大革命时期的电影
伊琳是广东潮阳人,原名许崇琪,小时候短暂居住于潮阳故居,七岁随同母亲前往上海。
1937年,当了五六年英文打字员的伊琳加入上海救亡演剧第三队,沿路演出《放下你的鞭子》《三江好》《打鬼子去》等节目,激发群众抗日热情。1938年,伊琳进入延安鲁艺戏剧系2期学习,其后辗转于延安、太行山区、东北等地,开展戏剧运动。
1948年,伊琳被派到东北电影制片厂。在这里,他完成了新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从此开启了电影事业生涯。
伊琳上世纪30年代旧影。(许晓力供图)
1958年,珠江电影制片厂在广州筹建,伊琳选择回到南方。“父亲从长影来到珠影,一方面是不适应北方寒冷的气候;另一方面,也希望回来发掘些新题材,为家乡做点事情。”伊琳的小儿子许晓力告诉南方日报记者。
1962年,伊琳看到朱道南口述、于炳坤整理的革命回忆录《在大革命的洪流中》,书中记述了大革命时期青年知识分子的追求、奋斗和不同人生选择,引发了伊琳强烈共鸣。他立刻萌生了将原著改编为电影的想法,并邀请原著作者于炳坤担任编剧,一起打磨剧本。
电影文学剧本《大浪淘沙》封面。
“父亲对《大浪淘沙》这个优秀题材产生了强烈的创作欲望,非常珍惜这个机会。”许晓力说。
伊琳一生的电影作品涉猎广泛,但大都是革命历史题材:《扑不灭的火焰》直接反映了抗日战争中的艰苦斗争;《慧眼丹心》则讲述了抗美援朝战争中为抢救同志双目受伤的英雄模范故事……
“伊琳对革命历史题材有亲身经历,非常熟悉。他曾经说过,一个文艺工作者,对自己熟悉的革命斗争生活,如果不积极地反映它,宣传它,就是失职的表现。”伊琳的妻子滕岳林在回忆伊琳的文中写道。
《大浪淘沙》剧照,进步青年靳恭绶与谢辉。(珠影集团供图)
而《大浪淘沙》的特殊性则在于,它是新中国第一部反映1925年至1927年大革命时期的电影,核心是知识青年的道路选择问题。“这在当时主角普遍以工农兵为主的电影中,是比较罕见的题材。”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广东省电影家协会评论与交流委员会主任周文萍说。
事实上,伊琳之所以对这样一个故事题材产生强烈的共鸣,与他早年的经历有关。在许晓力看来,战争年代前线枪林弹雨的文工团生活,是父亲革命艺术创作的生活积淀,“这使得他对青年人为什么要走上革命的道路,为什么要坚持走这条路有着深切的理解。”
电影《大浪淘沙》海报。(许晓力供图)
剧本改到第五稿时,时任文化部副部长并主管电影的夏衍拍板定下片名,取“大浪淘沙始到金”之意,影片于1963年底正式开拍。
从剧本到公映,长达15年的漫长等待
然而,伊琳和他的团队没有料到的是,这部影片从剧本创作到最后公映,整整经历了15个年头。
“《大浪淘沙》从改编、拍摄直到修改发行,可谓一波三折。”影片男主角靳恭绶的扮演者于洋曾回忆道。因胶片紧张等原因,影片曾一度停拍。但完成周期如此之长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伊琳及他的同事们在艺术上的坚持。
为如实还原故事发生地,剧组跑遍长沙、济南、青岛、武汉等地。拍摄完成后,影片获得当年亲历过大革命的领导人的诸多意见。无论何方意见,伊琳总会认真记下,参照影片反复修改。
“精细灵巧是广东电影的一大特点。即使条件只能允许拍摄一部黑白电影,当时的艺术家也不放过任何精雕细琢的机会。”国家一级电影文学编辑祁海说。
电影《大浪淘沙》中的特技镜头,共产党员教师赵锦章与进步青年靳恭绶畅谈马列主义。
高山之巅,劲松之下,共产党员教师赵锦章与进步青年靳恭绶畅谈着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解……《大浪淘沙》里这一气势磅礴有如文人山水画的镜头给许多人留下深刻印象。但很少有人知道,这是通过特技合成的画面。
珠影特技车间的谷家栋当年负责《大浪淘沙》的特技设计。他告诉南方日报记者,为了拍好这个镜头,当时伊琳导演和摄制组经过反复商讨,一度打算前往黄山拍摄实景。后来,在广州白云山顶,团队意外找到一株造型别致的日本松树盆景,谷家栋运用透视原理,将4米远的盆景松树和40米远的演员同构一个画面,从而完成了这一写意感极强的镜头。
谷家栋与同事在山顶进行拍摄。(谷家栋供图)
有了巧妙的构思还不够,要用当年简单的设备条件拍出令人满意的效果,离不开主创团队百折不挠的尝试。影片序幕的制作就是一例。据谷家栋的回忆,为了展现大革命时期风云变幻的历史环境,导演伊琳要求序幕以惊涛骇浪海面上风起云涌的场景展开。为了拍出乌云飞驰的气氛,谷家栋和同事专门到广州郊区“蹲守”,等待台风到来的前夕,抢拍到乌云漫天翻涌的精彩画面,通过降格的方式拍摄,返厂后再逐格合成,最终才制作出理想的特技镜头。
1977年公映后,《大浪淘沙》取得巨大成功。
“影片生动形象地告诉我们:大江东去浪淘沙,革命的洪流中也总是有人落荒,有人叛变。自然,也更有人迎风斗浪,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胜利的彼岸……大浪淘沙是历史的必然,大浪淘沙是革命的真理。”《人民日报》当年刊发过这样一段观众评价。
病榻上坚持工作,带着遗憾辞世
《大浪淘沙》上映后,伊琳变得十分忙碌。许晓力清楚地记得,那个时候,“父亲开始常在外面工作,我能见到他的日子也逐渐少了。”
伊琳在片场。(许晓力供图)
但是,影片的成功没有改变伊琳一生低调、勤谨的性格。和伊琳合作过的人,从未有谁见过他发脾气,但他在工作中却很有凝聚力。在片场,伊琳喊“开始”的口令声很小,但只要他一示意,全场安静。据《大浪淘沙》中负责照明的罗炽威回忆,约定两点钟进棚,伊琳一点五十就准时到了,“作为晚辈,大家一见伊琳导演这样一位老艺术家的工作态度,全都心服口服,十分尊敬。”
许晓力介绍说,伊琳烟瘾大,工作时必须常喝红茶吃饼干,这是因为抗战时期忍饥挨饿落下了老胃病。后来他一心扑在电影上,身体健康每况愈下。《大浪淘沙》上映不久,伊琳就不幸病倒在床。
电影《大浪淘沙》剧照。(珠影集团供图)
为了能够继续办公,他让孩子把家中竹制的小书架搬到床上,这样伸手就可以随时拿到书和剧本。那时,他已被任命为珠影厂副厂长,开始着手与林紫等合作改编吴南生的小说《松柏长青》。早在1964年底,他就开始酝酿一部有关叶挺将军生平的电影,此时也排上日程。
伊琳重病在床时,珠影厂副厂长罗戈东曾来探望。伊琳激动地抓住他的手,说:“我们曾经去上海找朱道南、于炳坤,一起修改《大浪淘沙》的剧本,现在总算有了结果。我们想再合作一次,再拍一部故事片!”
然而,伊琳没有来得及实现愿望,便带着对电影事业的渴望和遗憾之情,于1979年11月27日病逝于广州。
电影《大浪淘沙》剧组合影。(珠影集团供图)
如今,珠影专业修复部门数字母版制作分公司经理梁雄升与他的团队,正用建立“数字化电影档案”的方式,再现伊琳等前辈创造的辉煌——2011年至今,团队已完成了428部包括纪录片在内的胶片电影档案2K高清修复。
而其中,《大浪淘沙》也是梁雄升印象深刻的一部。“总时长129分钟,约19万帧,需要一帧一帧逐一修复。为最大限度恢复原片色调,我们咨询了原片的配光师,以了解当时导演伊琳的制作要求。”梁雄升告诉南方日报记者,《大浪淘沙》的修复工作历经一个多月才得以完成,让定格在黑白胶片中的红色经典传奇,以更加清晰、生动的面貌,展现在当代观众眼前,传承时代记忆。
【策划】陈志 孙国英
【统筹】郭珊
【记者】见习记者 王昕桐 毕嘉琪
【视频剪辑】王昕桐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