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粤过年,广东也是家

南方+ 记者

庚子岁尾,辛丑临近。往年此时此刻本应是买好车票,背起行囊,带着浓浓的思乡之情,踏上归乡的列车。但冬季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全国各地发出“就地过年”的倡议。作为外来务工人员大省的广东,据统计,将有超过1200万在粤务工人员选择“留粤过年”。就地过年,暖在身边。特殊的春节,让我们聚焦在广东务工的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倾听他们的点滴故事。

就地过年,暖在身边。

故事一

不能回家过年,他向父亲敬了个礼

0

49岁的蒋选清又一次选择了在广州过年,从2002年离开湖南老家到广州从事保安工作,这已经是他在广州过的第17个年了。往年过年期间,他需要留守岗位值班,仅在2017年回家过年,多数只有到年后才可以回家过一个“晚年”。

但今年的春节对他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今年蒋选清原本计划回家给父亲操办70岁大寿。

每年从十月份开始,在湖南老家的父亲总会打电话给儿子,询问他回不回家过年。12月底,蒋选清拨通了电话,告诉父亲因为疫情不能回家的消息。

“今年又不回家过年!” 听到电话那头父亲略带失望的语气,在电话这头的蒋选清的眼角湿润了。他今年本打算回家过年,想到父亲面前祝寿。但因为疫情,公司号召大家留在广州过年,考虑到家人的安全和工作的安排,思来想去,他还是取消了回家的计划。

腊月25日,就是他父亲举办70岁大寿的日子。不太擅于表达感情的蒋选清,除了向父亲说了祝福的话语外,他通过记者的镜头,向父亲敬了一个礼。

蒋选清已经备好了食材,在春节期间,他将下厨做一顿柳州血鸭、东安鸡,和老婆一起在广州的家尝尝家乡的味道。

故事二

做医生愧对家庭,最感谢丈母娘

0

“疫情导致其他行业的人不能回家过年,但过年不能回家,对医生来说却是一种常态。”1994年大学毕业后,江西小伙黄刚选择在广州开启自己的从医生涯。如今来穗27年,他已经成为了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骨科的一名骨干医生。因为职业的特殊性,过年医院都需要安排人值班,他已经十几年没有回过老家,最近的一次回江西老家还是在2013年母亲去世的时候。

黄刚在和年轻的医生探讨病人的情况。

黄刚在和年轻的医生探讨病人的情况。

还是年轻医生的时候,他喜欢大年三十值班。值班的年夜饭都是和科室的医生、护士一起吃,他们会提前让阿姨帮他们准备好打火锅的菜,一起在科室打火锅。

今年过年,因为疫情,他依然选择留在广州。

黄刚的爱人也是一名医生,两个人的工作比较繁忙,小孩子是由外婆带大,平时陪伴孩子的机会比较少。“在家里,我最感谢我的丈母娘。那些年轻医生结婚,我都叫他们主要找丈母娘!”今年的春节,他和爱人计划带孩子到增城的农庄体验民宿,自助烧烤,放松一下。

“增城比较近,如果医院有急事,可以随时回来。”医生的职业习惯,让他时刻保持着随时加班的习惯。

故事三

老家盖了新房子,过完年想亲眼看看

0

“老家新房子建好了,本打算过年回家住住新房子,体验一下这个新‘家’。”今年春节,老家河南驻马店平舆县的冯雪霞本打算回家 ,但因为疫情的影响,她决定留在广州过年。

这个家是她和丈夫在广州奋斗七八年的心血。冯雪霞是广州市天河区的一名环卫工人,而丈夫在广州开出租车,每天跑车12小时以上,通过七八年的努力,他们攒够了回老家盖新房子的钱。

每年过年的时候,总是冯雪霞最忙的时候。

每年过年的时候,总是冯雪霞最忙的时候。

去年,冯雪霞的老公回老家筹建新房子,而她留在广州继续工作,只通过丈夫发过来的图片见过新房子的照片,她一直期待回家亲眼看到新房子。“这个愿望只能往后延了,等疫情减缓,我还想回家看看新房子。”

“不敢提母亲,一提就难受,感觉对她愧疚太多了。”过年不能回家,76岁的母亲是她最牵挂的人,谈到在老家的母亲,冯雪霞的眼角噙满了泪水。因为疫情,她已经两年没有见到母亲了,每次电话或视频,母亲总会问她什么时候回家,每当这时,她总会忍不住泪流满面。

作为一名广州天河区的环卫工人,每逢过年,总是冯雪霞工作最繁忙的时候,但她仍选择坚守岗位。往年,除夕夜的时候,她总需要加班,有时忙起来,年夜饭经常是一顿简单的快餐。

“在广州和家人一起过一个团圆年,也挺好。”今年的除夕夜,广州取消花市,冯雪霞可以早点下班,在广州的家里包一顿热腾腾的羊肉饺子,和丈夫女儿在广州的出租屋里过一个团圆年。

今年,冯雪霞终于可以和丈夫女儿在广州的出租屋里过一个团圆年。

今年,冯雪霞终于可以和丈夫女儿在广州的出租屋里过一个团圆年。

故事四

就地过年有补贴,来年想带个女朋友回家

0

这已经是22岁的刘丙强连续第二年在广东过年了。

去年在东莞从事外卖骑手的他,独自一人在东莞了过了年。由于放假比较晚,老家因为疫情,已经封村了,不能回去。

“去年是因为疫情,今年是自愿。”刘丙强告诉记者,国家提倡就地过年,对我们和家人都安全;政府和平台都鼓励在岗,制定了有丰厚的留岗补贴政策。

刘丙强在新年许下了新的愿望:来年带一个女朋友回家。

刘丙强在新年许下了新的愿望:来年带一个女朋友回家。

刘丙强心里算了一笔账,平时他送外卖,一个月可以拿到8—9千,如果不回家过年,平台的政策和奖金加起来粗略可以比平时多2—3千元,这对他来说着实是个不小的诱惑。

就地过年比较划算,虽然不能回家,但新年的愿望不能少。春节期间,刘丙强打算在送餐之余和父母通一个视频电话,向父母送去春节的问候,也告诉他们新年的愿望:“明年带一个女朋友回家。”

故事五

对创业者而言,广东是一个很开放包容的地方

0

腊月二十五,年味愈浓。佛山南海区万顷园艺世界的九玖蝴蝶兰种植基地内前来买花的市民络绎不绝。家住佛山市桂城区的李阿姨在女儿、女婿和外孙的陪同下选购了一盆白色的单株蝴蝶兰,想为新年增添好彩头。

今年38岁的张月华,17岁便从河南老家来到广东,这是他在广东的第21个年头。2013年他开始创业,如今已拥有三个兰花基地,其中里水镇的花场足足有一万多平方米,经销商遍布全国各地。他也早在佛山结婚生子,有了幸福的家庭,在他心里广东已是的第二个“故乡”。

临近春节,张月华的蝴蝶兰基地内的人流量渐渐的多了起来。

临近春节,张月华的蝴蝶兰基地内的人流量渐渐的多了起来。

因为疫情的影响,今年蝴蝶兰行情比较低迷。随着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帮助企业渡难关,线上线下拓展销路,最近,他的生意又好了起来。

“现在人流稍微多了点,兰花市场略微回暖,想趁着新年多卖点货。”今年,为了照顾花厂生意,他决定留在兰花基地,不回家过年。

现在他面临的最大难题是拼盆工短缺。“之前是有人没市场,现在是有市场没人。”张月华告诉记者,兰花厂内的拼盆工和领工都是贵州人,因为担心疫影响没办法回家,今年早早他们就全部返乡了。

“单株的兰花顾客买的很少,但现在连临时工都很难找到。”张月华表示,当地政府了解到兰花基地的缺少工人的现实情况后,在年前给他的基地内安排了4名免费义工,负责整理、打包、包装、出货等事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用工短缺的问题。“对于创业者而言,广东确实是一个很开放和包容的城市。”

故事六

“就地过年可以来我的草莓园摘草莓”

0

天气回暖,果农黄永平的草莓采摘园的生意旺了起来。

每年的9月份到次年的4月份,“候鸟”农民黄永平总会从浙江绍兴新昌来到广东从事草莓种植的工作,4月到9月的时间再回到老家打工。每年春节都是他的草莓园最繁忙的时候。 

往年,他的一双女儿会到广东陪他和妻子一起过年。今年因为疫情,大女儿正值高三,升学压力比较大,黄永平就让她们留在了老家。今年,53岁的他只能和老伴在佛山的草莓采摘园度过春节。

临近春节,黄永平的草莓园游客不断。

临近春节,黄永平的草莓园游客不断。

从1997年开始来到广东种植草莓,黄永平的足迹遍及广州、东莞、江门、佛山等广东的市区,这已经是他来广东的第25个年头了。三年前,他来到佛山,以6000元/亩租了8亩地,开办了现在的草莓采摘园。

“来广东工作这么多年,接触的广东农民也比较淳朴,这里的人很好打交道。”黄永平告诉记者,他希望大家能够响应国家号召在广东过年,“可以来我的草莓园摘草莓。”

故事七

在广州过年约了大学室友一起开黑

0

童年在哪里,家乡便在哪里。今年20岁的大学生翁泽茵虽然已经跟随父母在广州生活了十多年,但内心里的那个家乡仍然在那个她度过童年的地方——揭阳。家乡有带着她长大的外公外婆,还有一起玩耍的兄弟姐妹与邻居家的小伙伴。

“第一次来广州的时候不认识我爸妈,非要外公带着上来。”翁泽茵笑着说。每年过年,即使父母不回老家,她也会独自坐着大巴回去看望外公外婆。她喜欢回老家过年,“我们潮汕地区有很多过年的习俗,可以看人家跳火堆,跳英歌,家里还会有很多好吃的,非常热闹。”今年因为疫情关系,她打算留在广州陪父母过年,她希望在老家的外公外婆都能身体好好的,在刚出生的曾孙陪伴下过个快乐年。

“平时父母比较忙,一家人没有时间出去玩。”在翁泽茵的记忆里,上一次和父母一起出去玩是在幼儿园时的亲子游。过年期间,她打算和父母一起出去游玩,去哪里玩不重要,关键是家人一起。稍有遗憾的是,她的哥哥不在身边。

在采访时她谈到,过年期间,她还约好了大学室友一起开黑。

故事八

广东过年也挺好,比老家暖和

0

41岁的李华伟是广州市的一名出租车司机,这是他在广东的第20年。因为小孩子上学的问题,他的老婆和一双儿女留在河南周口老家,独自一人在外谋生。

今年,他响应“留粤过年”的政府号召,选择不回家过年。其实,他更想趁着过年,在广州多挣点钱。

来广州做了二十多年的的士司机,李华伟见证了广州的高速发展。

来广州做了二十多年的的士司机,李华伟见证了广州的高速发展。

去年过年,因为老婆生病住院,他全程在医院照顾,没有时间陪女儿。在女儿的印象里,爸爸去年没有回家过年。“爸爸,你今年回家过年吗?去年你都没有陪我,今年还不回来吗?”接到了七岁女儿的电话,他深感亏欠。

因为网约车的兴起,的士司机的生意并不好做。“现在竞争很激烈,今年一年赚的钱比往年少一些。”严峻的竞争形式,让李华伟一度产生了离开广州去其他地方谋生的想法。但是在广州近20年的开出租车经历,让他看到了这个城市的点点滴滴的变化,“广州每一条路我都走过,对这个地方有感情,我刚来的时候的广州和现在变化很大,我们也是见证它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啊。”

“在广州过年其实也挺好的,至少天气比家乡暖和。”他的饮食还保留了老家河南的习惯,今年三十晚上,如果不回家,他准备到叔叔家吃一顿饺子,喝点小酒。

【统筹】麦倩明 胡念飞 黄婵 马炳华

【策划】樊静东 陈佳纯

【记者】杨俊鹏 欧思绮 江玲 

【摄影】吴秒衡

【摄像/剪辑】谭家富

【设计】莫淑霞

编辑 樊静东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