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两会·权威访谈|司琪:聚焦“品质文化之都”建设,丰富市民文化生活“菜篮子”(附视频)

南方+ 记者

司琪:聚焦“品质文化之都”建设,丰富市民文化生活“菜篮子”

点击看专访▲

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

新的一年,东莞的“诗和远方”会更美好吗?为了对公众关切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解读,南方日报、南方+专访了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司琪。

今年是东莞加快建设“品质文化之都”三年行动计划的关键一年,司琪表示,市文广旅体局将全力打造文化设施建设新格局、焕发传统历史文化新活力,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再上新台阶,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的“菜篮子”。

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司琪

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司琪

南方日报、南方+:我们了解到,为全力打响东莞文化品牌,市政府去年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品质文化之都”三年行动计划的政策文件,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全力打造更富内涵和活力的品质文化之都。市文广旅体局今年在这项工作上有何新动作?

司琪:“品质文化之都”是建设“湾区都市、品质东莞”重要组成部分。三年行动,今年是关键的一年,我们将推动各项工作朝着“品质文化之都”聚焦发力。

一是打造文化设施建设新格局。按照“中心引领、片区协同、多点开花”的格局构建现代文化设施网络。在中心城区,我们将高标准启动东莞市博物馆新馆建设,加快展览馆基本陈列更新,推动“三江六岸”发展成为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休闲区,打造东莞文化新地标。

在各片区,推动松山湖、滨海湾、水乡新城等规划建设一批区域标志性现代文体设施,我们还要在重点镇街建设独具特色的小型专题博物馆,比如龙舟文化传承中心,石龙中国举重博物馆等。在村一级,提升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水平,推动传统文化资源融入美丽乡村建设。

二是焕发传统历史文化新活力。贯彻“以用促保、保用结合”理念,我们将加强古镇古村活化利用,用“绣花”功夫,将莞城、石龙等历史文化街区打造成为体现城市文化底蕴的“活名片”。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梳理整合,加快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基本陈列改造升级。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对谢岗全镇域内的先秦遗址开展区域考古调查和勘探。

我们也将构建非遗传承保护体系,落实新出台非遗保护管理办法,擦亮“龙舟文化”“莞香文化”等名片,持续办好“东莞非遗墟市”,支持粤剧曲艺、“茶园游会”等非遗品牌活动走向全国全省。通过传统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传承,让文化自信成为激发我们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三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再上新台阶。着力构筑更贴民心、更具活力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文化服务赋能城市品质提升。我们将完善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加快实现支馆全覆盖,推动建设东莞第二图书馆,年内建成100个共享文化空间,13个城市阅读驿站(粤书吧)、3到5个绘本馆。

我们还要办好全民艺术普及、文化四季、草坪音乐会等活动,打造城市文化标志性品牌。大力推动“智慧文化”建设,建设“云上”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实现线上线下公共服务一体化。办好2021粤港澳大湾区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东莞)采购会,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的“菜篮子”。

南方日报、南方+:今年市政府一号文《关于加快打造新动能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到要深挖文旅、体育等行业新动能,出台专项产业政策,引进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请问市文广旅体局在引进培育文旅、体育项目和发展文旅、体育产业有什么具体的举措?

司琪:“品质文化之都”的建设离不开高质量的文旅体育产业支撑。东莞市的文旅体育产业总体规模较大,要加快培育产业新动能,形成与经济体量、城市地位匹配的产业体系。

一是健全产业发展政策体系。制定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修订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文化产业园区管理办法,优化体育产业发展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加强融合发展,构建支撑文旅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

二是引育文旅体行业龙头企业。一方面,支持本土文旅体育企业加强股权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通过上市融资做大做强;另一方面,加强招商推介,引进优质龙头文旅项目落地。

三是搭建产业交流平台。精心办好第十二届漫博会,积极组织东莞市文旅体企业参展深圳文博会、广东省旅博会、广东省体博会等大型专业展会,深化产业交流,推动产业发展。

四是促进文旅体消费。用好工业制造、会展活动、乡村休闲等特色资源,发展新型旅游业态,提振文旅体消费。充分挖掘篮球、羽毛球等运动项目的商业价值,争创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

南方日报、南方+:在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完善“一心四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方面,市文广旅体局有何具体落实计划?

司琪:旅游总让我们想起“诗和远方”。近年来,我们东莞大力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先后出台了《东莞市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实施方案》《东莞市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推动旅游产业化、品牌化、高端化,打造更多特色旅游目的地,让东莞也能够成为“诗和远方”。

具体来说,我们有几项重点计划。

一是构建“一心四区”全域旅游格局。从整个东莞版图来看,我们立足不同空间特点和资源禀赋,构建全域旅游的空间格局。

中部是城区,我们将打造市休闲中心区,包括商务会展、城市休闲、娱乐餐饮等内容;东部是山区,统筹开发银瓶山、宝山-观音山、大屏嶂等生态旅游地,打造森林生态度假区;北部是东江,通过东江串联起茶山南社、石排塘尾等古村落群,打造岭南古村落文化体验区。南部是滨海,包括虎门、长安、滨海湾新区,以“中国近代史开篇地”为主题,打造成为环珠江口湾区一流的滨海历史文化游憩区。西部是水乡,重点整合水乡地区旅游特色资源,发展民俗体验、农业观光等特色产品,建设水乡风情休闲区。

二是打造五大旅游产品体系。我们推出“莞邑乡韵”“城事文蕴”“红色初心”“活力东莞”“休闲商都”五大旅游产品体系,扩大和优化全域旅游产品供给,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

比如,“红色初心”,主要就是利用好本土的红色旅游资源,像东江纵队纪念馆、鸦片战争博物馆等,开展研学旅行和红色旅游主题实践教育活动。“活力东莞”,重点是发挥东莞篮球等体育赛事的优势,开发“体育赛事+美食+美宿”体育旅游产品,宣传推介城市旅游形象。

三是提升城市旅游品质。我们将积极创建“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广东省旅游风情小镇”,通过资源整合、设施完善、行业管理提升等工作,提升全市旅游品质。今年,我们还计划出台《东莞市工业旅游示范点(区)评选办法》,培育高质量的工业旅游项目。同时我们将注重民宿的发展,希望东莞能够有更多精品酒店和特色民宿。

南方日报、南方+:东莞是全国篮球城市,也是全民运动之城,在落实全民健身工作方面今年有何重点举措?

司琪:体育强国的基础在群众体育。我们统筹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高标准打造“全民运动之城”,让更多市民群众热爱体育运动,养成良好健身习惯。

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是要做好的:

一是完善全民健身计划。我们将抓紧编制《东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制定体育设施开放管理办法,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创建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

二是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推动社区体育公园建设,年内将建成不少于6个社区体育公园并投入使用。

注重提升体育设施智能化水平,在市体育中心、滨江体育公园配建智能化健身器材,并逐步向镇街推广。推动全市公共体育场馆100%开放,推动具备条件学校体育场馆向市民开放。

三是丰富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办好市民运动会、时尚运动节、市篮球联赛等品牌活动,支持社会机构办好市足球联赛、羽毛球联赛等大型赛事活动,积极承办粤港澳大湾区网球团体赛暨广东省业余网球公开赛、粤港澳大湾区自行车比赛等省级赛事,以丰富多彩的赛事活动激发全民参与体育运动热情。

南方日报、南方+:今年更多人选择留莞过年,不少市民群众将前往各类文体场馆、旅游景区,市文广旅体局在春节期间提供哪些文化旅游活动呢?

司琪:今年的春节确实比较特殊,很多人选择在莞过年,东莞将更加热闹了。

前期在宣传部的统筹下,我们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和各个镇街精心策划安排,准备了丰富的“文化大礼包”,既有文化活动,也有旅游线路,希望广大市民朋友在春节期间可以畅游东莞风景、畅享风土人情,度过一个充满文化书香气息的春节。

一是提供丰富的线上线下活动。春节期间,我们兼顾不同群体的需求,策划不同形式的活动,推出300多项线上线下文化活动。比如,组织家庭举行饺子拼图、“我家的年夜饭”等线上拍摄大赛;针对广大产业工人,组织线上“全民来K歌”比赛。线下活动方面,将在文化馆举行海报展、东莞文化名人展等展览,等等。

二是免费开放全市文化场馆。春节期间,全市755个文化广场,市镇两级的图书馆、文化馆,村一级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都免费对外开放,市属7个博物馆也供市民免费参观游览。

三是推出精品旅游线路。我们推出22条本地特色旅游线路,开放18个A级旅游景区。比如,麻涌水乡美食休闲游、寮步莞香文化之旅、茶山传统村落文化寻根之旅、虎门历史与乡村美食游、“粤菜师傅”美食之旅等,大家春节期间可以畅游东莞。

我们会加强公共文体场馆和各大景区疫情防控措施。借此机会提醒广大市民朋友,春节游玩期间遵守疫情防控各项规定,做好提前预约和出游准备,做到安全出行、健康出行、文明出行,享受一个欢乐的新春佳节。

【出品】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东莞市两会全媒体报道组

【策划/统筹】江强 靳延明

【记者】龚名扬 靳延明

【视频】孙俊杰 黄伟兴 龚名扬 李玲玉


编辑 冯文美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