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中国近现代百年的革命洪流,广东一直是风云跌宕的变革中心。每当新思潮震荡之际,这方热土都会涌现出一批批美术创作大家。他们高擎“笔墨当随时代”的大旗,写下一幅幅红色美术的经典图卷。
日前,由广州市委宣传部、中国艺术报指导,广州市文联、广东美术馆主办的“时代先声——广州文艺百年大展”在广东美术馆拉开帷幕。《江山如此多娇》《我是海燕》《永不休战》等红色美术经典,让曾经波澜壮阔的辉煌与荣光再现眼前。
《艰苦岁月》:少年战士表白艺术家赤子心声
潘鹤《艰苦岁月》
其中,已故著名雕塑家潘鹤的经典之作《艰苦岁月》在百年大展再度亮相,重新引发关注;同场展出的《开荒牛》也曾名列“深圳改革开放十大历史性建筑物”。
“人生虽短,艺术可长。”终其一生,潘鹤以至情至性为时代“铸魂”,用双手将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凝固在作品之中。时至今日,观众还能从中读到一代雕塑大师求真、求善、求美的赤子之心,时代记忆也因人性而永恒。
老战士俯首吹笛,小战士托腮倾听,潘鹤代表作《艰苦岁月》里的经典造型,成为几代人对红色经典的共同记忆。如今,它静静伫立在广州潘鹤雕塑艺术园里,与潘鹤160多件作品共同见证着中国近现代的百年征程。
潘鹤像
“园区落成之前,他从来没想过自己的作品会集中展出。但我们惊讶地发现,他的作品总是紧随时代,没有落下任何一个革命与建设时期,可以汇成一部共和国的史诗。”潘鹤之子、潘鹤艺术馆馆长潘奋分享道。
1956年,潘鹤参与海南岛琼崖纵队主题创作。当年,在退守母瑞山的战斗中,琼崖纵队损失惨重,被困后仅存25人,吃的是野果野菜,穿的是树叶树皮,过着原始人的生活。
访问了仅存的冯白驹将军,25个战士不屈的个性渐渐在潘鹤脑海露出端倪。特委领导王业熹随身携带的一根竹笛,走进了艺术家的视野。他放弃了战争场面的刻画,却用雕塑留下岁月里回荡的悠扬“笛声”。
《艰苦岁月》展出不久就引起全国轰动,作品登上了200多家报刊,也成就了那个被收录在小学语文课本里的集体回忆。有趣的是,由于展品没有附上文字说明,《艰苦岁月》一经面世就被广泛“误读”:《解放军画报》登出《艰苦岁月》,许多人曾误以为这件雕塑作品再现的是红军长征过草地的情景,反映红军长征的经典歌剧《万水千山》,也重现了《艰苦岁月》中的一幕。
“因为这一细节实在有说服力,才能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形成如此广泛的共鸣。”中山大学教授、评论家杨小彦指出,衣衫褴褛的艰苦生活无疑是现实的,小战士甘之如饴的笛声却充满浪漫精神。直到今天,《艰苦岁月》仍然是“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典范。
“父亲创作过程是非常投入的。你看他的雕塑是什么表情,他创作时脸上也挂着什么表情。”潘奋告诉记者,父亲将艺术看做“灵魂”的事业:“在他看来,技术可以传承,灵魂是传承不了的,别人学我只能学我的手法,学不了我内心的感受。”
《大刀进行曲》
赤子之心赋予潘鹤作品超越时光的永恒魅力。2015年,潘鹤、梁明诚近40年前创作的《大刀进行曲》,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重新亮相。前赴后继的指挥员、农民、小战士、妇女……凝固成一曲全民族抗战史诗,世代为人传诵。
在潘鹤学生、广州美术学院教授黎明看来,潘鹤手中的每一个“小题材”,都能看见背后的“大时代”,“都包含着艺术家对民族历史的判断和理解”。
《开荒牛》:以良知与智慧把握时代脉搏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深入,敏感于时代精神的潘鹤,对主题创作也有了新的思考,作品也有了更多象征主义的意涵。
《开荒牛》
《开荒牛》伫立在深圳市委门前将近40年,它注视着千千万万的特区建设大军,在这片热土挥洒过汗水与激情。如果说,有什么形象可以成为特区精神的象征,《开荒牛》可谓深圳当之无愧的图腾。
当时,潘鹤在深圳住的招待所外,还是一片烟尘滚滚的工地。来来回回的拖拉机、推土机,正在将树根、砖头一件件搬走。目睹此情此景,“开荒牛”的创作灵感在艺术家心中油然而生。
潘鹤属牛,他的艺术个性里有着“牛”的执着,“牛”的意象也很早就出现在他的艺术创作中。“艺海浮沉三十秋,投奔革命甘为牛。”早在1960年,他就曾如此向海外亲朋以诗明志。
“《开荒牛》既是牛的‘拟人化’、也是人的‘拟牛化’。”黎明认为,“开荒牛”刻画的不只有一头牛,它要拔掉背后盘根错节的“穷根”,而“根”还代表各种根深蒂固的落后意识。
《自我完善》
十多年后,潘鹤又为深圳创作了《自我完善》:一个健硕的人体,正专注有力地将自己从顽石中开凿出来,准备破茧而出。“《艰苦岁月》《开荒牛》《自我完善》才是完整的‘三部曲’,分别象征着我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潘奋补充道。
“只有自我完善,才能问心无愧。”潘鹤曾用五件作品概括自己的一生,《自我完善》就是其中之一,它也是潘鹤艺术观与人生观的自我总结。
“以艺术家的良知和智慧,去把握时代的脉搏,这是潘老对我们后辈创作最深远的启迪。”黎明总结道。
【策划】陈志 孙国英
【统筹】郭珊
【记者】杨逸 实习生 孙羽嘉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