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陌生来电带来的思考
作者:黄凯然(中国银行揭阳分行选送)
二月份一个平常的下午,我正处理着日常的工作,一个陌生电话不期而至:“你好!请问是黄经理吗?我是前年在你这里办房贷的,我叫张XX。我有点急事想麻烦一下你!”电话那头的声音听上去带着些许焦急。
“您好!我是,您请说。”
“我是在棉湖做货运生意的,疫情以来就一直停工到现在,收入都停了。这次回棉湖本来准备要复工,又要先隔离14天,现在房贷快还不上了,我听说如果拖延不还就会逾期,以后连坐飞机高铁都有影响,甚至还要连累小孩小学呢。可我现在确实没钱还,而且隔离也出不去,可急死我了,你说我该怎么办?”
听着这紧张急促的声音,我几乎能看见电话那头的他心急如焚的神情。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来势之猛,让我们各行各业的每一个人都深受其害。尽管我们的政府对疫情进行了强有力的阻击,把损失尽可能降到最低,但是短期内的阵痛肯定还是免不了的,每个人都在经受黎明前的黑暗。同为男性,同样需养家糊口,我能感受到家里即将“断粮”给这位家庭顶梁柱带来的内心窘迫;作为金融业服务人员,我更能体会客户还不上贷款时的狼狈。这位客户的燃眉之急,也正是无数个面临同样窘境的个人、家庭或者公司的迫切需要。我立马安抚他的情绪,然后把银监会及我行关于贷款延期还款的政策详尽地告诉他,并通过微信,指导他如休申请延期还款,一个小时内,将他的申请录入系统,完成交易。当我把申请成功的消息告诉他,他终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连声道谢,并跟我说,他相信疫情会很快过去的,他一定会按时还款。此后的一段时间,我们又接到不少咨询延期还款的电话,有需要的客户最终也要一一如愿成功办理,这个迟来的春天,正是政府的及时正确应对、各种适时精准施策为像他们一样的有贷客户送上了阵阵暖意。
作为一名个货客户经理,在后疫情时期的工作变得格外不同。更多的关注和不良贷款需要我们及时去化解风险、更多的普惠性贷款产品需要我们及时传导给客户,将新鲜血液输送到各行各业(更多的是像上文一样的中小企业主或个体户),还有更多的客户,需要我们一起主动发现需求,为他们送上不同金融服务,去渡过这一个难关。与此同时,我们也欣喜地发现,越来越多的有贷客户更加关心自己的征信记录,多年的个人征信知识的宣传普及,在潜移默化中已逐渐深入人心,而这与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观也正不谋而合—-- 做一个堂堂正正、言而有信的人。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群众基础,让人对构建金融诚信体系的未来充满期待。
我们生活在大数据的时代,随着二代征信系统的上线,个人征信必将与我们的生活更加息息相关。一方面,人们对于个人征信更加关注、更珍视自己的信用记录,这当然是一件好事;另一方面,人们对于个人征信也存在或多或少的误解,过犹不及,这也需要我们每个金融行业的服务者在工作中不断普及、扫盲。从微观上说,这是从金融消费者知情权的一种保护;从宏观上说,这也是构建健全的与世界接轨的金融信用体系的必然要求。在倡导依法治国精神的今天,信用系统相关法规的立法也必定会日臻完善,作为每个参与其中的个体,也应该自觉知法、守法。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我们的立法者和执法者也应思考如何让我们的法规更接地气、更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在彰显法治精神的同时,也多一些人文的温情,就像那几个月的雪中送炭的延迟还款一样。最后一点,我想个人不失信固然重要,金融机构更加要防止“失信”,那就是信息保密的底线。这既是法律上的制约,也是自身公信力的体现,经营上的失误尚可弥补,公信力的破坏带来的往往是灾难性的后果。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为也”,诚信,应该成为每个金融市场参与者的入场券,金融诚信的普及,也必将反哺金融业向更高的层次迈进。这个陌生来电,传递着不远将来的愿景:金融服务供需双方合作融洽,客户以诚信自律,银行以纾困为己任,一个金融诚信的时代正和我们向相行,娓娓走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