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做好藏品保护工作,顺德区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定期对各个展厅所展出的藏品进行检查和养护,如防霉、防虫,除尘处理等等。
趁着风和日丽,我们把陈列在《顺德人 顺德事》展厅的一大框蚕茧,拿出来晒晒太阳。
蚕茧养护
看到这,你也许会问:这蚕茧和顺德历史有何联系?
蚕丝业是近代广东实业之首,而顺德素有“南国丝都”的美誉,小小蚕茧对近代顺德经济的影响可谓至关重要。且听我为你细细道来。
顺德蚕丝业
顺德种桑养蚕的历史由来已久,人们在农耕劳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因地制宜开发了桑基鱼塘农耕模式。这种模式将植桑、饲蚕、养鱼结合,形成环环相扣,彼此依存的良性循环,极大提高了经济效益。随着明清时期农业商品化的不断发展,这种模式逐渐被推广应用。清代中后期,丝织品出口需求量不断增大,丝价日益上涨,促使珠江三角洲桑蚕业规模扩大,而机器缫丝厂的出现,促进了顺德桑蚕业、缫丝业发展,顺德逐渐成为珠三角地区种桑、养蚕、缫丝、淡水养殖中心。20世纪初,随着生丝出口进入全盛时期,顺德丝业空前繁盛,经济高度发展,有“一船生丝出,一船白银归”的说法。
在“顺德人 顺德事”展厅,我们通过还原场景,能看到当时的桑基鱼塘阡陌纵横,汪洋恣肆地陈铺于天地间的景象。
“顺德人 顺德事”展厅的桑基鱼塘场景
育蚕门道
为了“从源头把控质量”,确保生丝的品质,从种桑到养蚕每一步都极为关键。塘基植桑,肥沃的塘泥使桑树快速生长,大量的桑叶,为人们扩大养蚕规模提供了充足的饲料。
育蚕是一门“精细”的农活,蚕对生长环境要求很高,保障饲养环境的卫生十分重要,蚕室及养蚕的农具均需经过喷洒生石灰粉或高温消毒后才能使用,防止蚕虫染病。此外,蚕室的温度要控制得宜,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蚕的生长,影响产丝质量。
“顺德人 顺德事”展厅的蚕室还原场景
待一切准备妥当后,方可开始养蚕。从育种至结茧,要经历:蚕卵、蚁蚕、熟蚕、蚕茧四个阶段,需精心饲养一个多月,才可收获蚕茧。将蚕卵置于25℃左右的室内,约两周左右即可孵化出蚁蚕。蚁蚕成长至熟蚕要历经4次不食不动的睡眠(蜕变),每睡眠一次就会长大“一岁”,直至进入第五龄,蚕即成熟准备结茧成蛹。
每次入睡前,蚕需要进食大量桑叶,而喂养的方法则十分讲究:喂养蚁蚕的桑叶必须新鲜采摘且晾至干爽,切碎成烟丝状。蚁蚕经过第一次睡眠后,转而用铜钱大小的干爽桑叶喂养,直至蚕进入二眠,而后的蚕,才可喂食大片桑叶。此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大眠(第四次睡眠)后的蚕接近成熟,要喂食打湿的桑叶,这样蚕吐的丝才有光泽。
当蚕通体发亮,身体呈半透明状,则表示其即将要吐丝。蚕农要提前备好“竹簇”,快速将熟蚕转移至簇上,以助蚕虫吐丝结茧,这一过程称为“上簇”。待茧成型后,里面的蚕变成蛹,几天后便羽化成蚕蛾破茧而出,但破了的茧是不能用于缫丝的,因此,结茧后要尽快以高温烘烤,避免蚕蛾破坏茧丝。
蚕茧
“顺德人 顺德事”展厅陈列的竹簇
智慧的结晶
19世纪末,机器缫丝逐渐取代传统手工缫丝。缫丝厂设有选茧车间,根据茧的色泽、茧形、茧层厚薄等方面严格筛选,其中以优质蚕茧缫制的生丝柔韧亮泽,经由广州出口畅销于国际,供不应求。
种桑养蚕,结茧缫丝,当中蕴含了顺德人无数的农耕智慧与辛勤汗水,而小小的蚕茧经过巧手缫制后化作千丝万缕,交织出近代顺德蚕丝业的辉煌。
撰 稿 :周汭聪
排 版 :张 扬
审 校 :黎杏芬
审 核 :彭有结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