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林批评贾浅浅背后的真问题

南方周末
+ 订阅

▲(小尘/图)

全文共1886字,阅读大约需要4分钟

一番口水仗总结起来就是一方说“你不好”,另一方反驳道“你不懂”。圈内人、专业人士也无法在新诗的审美标准上形成起码的共识,公众也只能把诗人之间的嘴仗当娱乐新闻了。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 | 江东瑜

责任编辑 | 陈斌

诗人贾浅浅突然红了,到底是因为她的诗,还是因为贾平凹之女的身份,有点说不清。

2021年文学艺术界刊物《文学自由谈》第一期刊登了的文章《唐小林:贾浅浅爆红,突显诗坛乱象》(以下简称“唐文”),经该刊物的微信号发表后,争议迅速扩散到大众舆论。

这篇颇有分量的批评文章中,列举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比如说,2017年贾浅浅获得第二届陕西青年文学奖诗歌大奖,该奖的主办单位是《延河》杂志社和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而《延河》杂志的主编,是贾浅浅的父亲贾平凹,而贾浅浅自己则是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的副主席。如果文中所言属实,那么这个奖项的评选机制是否公正、是否有充分的回避机制,都是应该关注的。

还有,张清华对贾浅浅及其诗作的夸张表扬,贾平凹对张清华的褒奖,这些都是事实,所以“唐文”以白描先生对文坛的针砭“鲜见诤友,作家与批评家更多的是勾肩搭背的调情”,至少也是事出有因。

这些批评是“唐文”的批评中最硬核的部分,也是最能引发大众情绪共鸣。

古今中外文坛父子相承、昆仲齐名的现象并不罕见,我国的建安文学的三曹、北宋的三苏脍炙人口,国外有大小仲马父子、勃朗特三姐妹闻名于世。但是,文学奖项的荣誉是公器,不应私相授受。而文学批评应持公正立场,有不该成为人情交换的筹码。“唐文”的这些批评、公众的相关质疑,都是合理的,涉及的个人和机构应该予以回应和说明。

但是,“唐文”的部分批评至少是情绪化的,未见得高明。比如对贾浅浅诗作中涉性,再绑上贾平凹作品中的涉性,大批特批,直让人有今夕何夕之叹。写的好不好是一回事,见性色变的高度敏感是另一回事。由贾浅浅之涉性,而重提1990年代初批贾平凹的“私有形态的反文化写作”,不只是用力过猛了。

再有,“唐文”提出“贾浅浅的诗歌,大都局限于自己的家庭琐事和狭窄的眼光”,也不知道算是什么罪名。

评论和批评是作者的自由,但角度还是要合理。批评女儿的创作水平,还要处处带上“她爹也不行”,就显得意气用事了。就算是贾浅浅处处不行,也没有连坐的道理。对贾平凹的创作也有批评,不妨另开一题专门写。由女及父的写法,夹缠了。

那么,贾浅浅的诗到底行不行?“唐文”中引的几首确实不能说是什么佳作,而一些挺贾浅浅的文章中引用的其他作品却也不差。到底是批评者的以偏概全,还是反批评者在垃圾堆里翻出了金刚钻,圈外人很难做裁判了,但圈内人是不是能有一个公允的结论,怕也为难。这正是中国现当代诗歌最大的问题,现代诗百年以来还是没有形成较为公认的审美标准。

古典诗词的审美标准当然也存在很多争论,传统诗学流派之间也有不同的主张,不同时代还有不同的审美趣味,但基本的标准还是有的。杜甫、李白到底谁是唐代诗人的“一哥”可以争论,但也不至于轮到乾隆去争第一——乾隆自己也不信,和珅领衔的“御前粉丝团”其实也知道自己在尬吹。

但白话诗或所谓新诗,似乎始终没有形成“何谓好诗”的标准。于是,中国当代诗坛在公众的视野中,热闹的嘴仗不少,公认靠谱的创作似乎不多。

批评者说某人文字浅白、毫无意境,反对者应以言浅意深,是你自己看不懂。

批评者说某人语言俚俗、粗鄙不堪,反对者应以语言鲜活、妙趣横生,是你自己看不懂。

批评者说某人语言晦涩、矫揉造作,反对者应以灵动深邃、意象高远,是XXX主义的中国应用,是你自己看不懂。

一番口水仗总结起来就是一方说“你不好”,另一方反驳道“你不懂”。圈内人、专业人士也无法在新诗的审美标准上形成起码的共识,公众也只能把诗人之间的嘴仗当娱乐新闻了。因此,诗坛话题要么不红,要么就是爆红——并不是唐小林看重的得了奖、得了众多名宿名家褒扬的“圈内爆红”,而是娱乐化的爆红,上热搜、上头条那种。“圈内爆红”其实真的没什么公众关注,别说“陕西青年文学奖诗歌大奖”了,就是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的诗歌大奖花落谁家,也活不过一个“互联网记忆周期”——七天。

新诗没有审美标准的起码共识,大众很难去关注诗人们的创作。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与一个文学领域,新诗远未成功,甚至可能从未成功。《唐诗三百首》的销售量肯定超过“当代诗坛”开天辟地以来所有诗人、所有作品的销量。而这才是当今中国诗歌创作的根本问题所在。“诗歌是语言的炼金术”,但是炼出来的到底是金子还是黄铜都没有个大致的评判标准,这“炼金术”就成了屠龙技了。曲未必高而和者甚寡,才是今天中国诗坛的真实困境,“唐文”痛心疾首的所谓“诗坛乱象”还在其次。

无论如何,中国诗坛需要诗人们认真搞创作,也需要客观公允的认真批评。作为文学批评,《唐小林:贾浅浅爆红,突显诗坛乱象》一文犀利有余、讲理不足。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