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潮州“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

南方日报

2月2日,潮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开幕。备受关注的《潮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下称《纲要》)提交会议审议。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起步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回顾既往,研判形势,展望未来。《纲要》分为两大板块、共十六章,约7万字,围绕“把潮州建设得更加美丽”发展目标和“打造沿海经济带上的特色精品城市”发展定位,结合落实省总定位总目标,将各项目标要求细化落实到“十四五”发展的方方面面,体现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中。

1

“十四五”时期,潮州将实现“四强两优三突破”,即经济竞争力更强、文化软实力更强、开放带动力更强、民生保障力更强;生态环境更优、营商环境更优;区域协作取得新突破、创新驱动取得新突破、社会治理取得新突破。计划到“十四五”末,潮州地区全年生产总值突破1500亿元,年均增长预期目标为6.5%。

谋为先,干为本。蓝图已经绘就,奋进正当其时。未来5年,潮州如何让蓝图照进现实,把愿景变为实景?走出一条具有潮州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还需要作出哪些努力?

总部署

“一江两城一海湾”,统领六大发展战略

纵览《纲要》,脉络清晰,布局全面。

《纲要》包括正文和附件两大板块。正文共十六章,第一、二章为总论,即总结回顾“十三五”、准确把握“十四五”面临的新形势、明确“十四五”时期潮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突出“一江两城一海湾”引领、发展的关键战略和主要目标。第三章至第十六章为分论,包含了13项主要工作任务及保障措施。附件则以表格形式罗列了潮州“十四五”规划的337个重点建设项目。

可以看出,《纲要》点面结合——既确定了发展总目标,又细分任务,既指明方向,又制定详尽的项目方案。

“十四五”时期,国际国内环境错综复杂,潮州正处于发展攻坚期、改革深化期、美好生活提升关键期,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全新阶段,新形势下,机遇与挑战接踵而来。《纲要》一连指出了七个“迫切”,剑指潮州发展的关键问题——加快提高发展质量,产业集群发展,依托良港优势发展海洋经济,推动文化保护与引客入潮共促共进,形成港城联动、城乡一体的新格局,加快新型城镇化补短板,推动生态环境根本好转。

面对迫切的发展需要,《纲要》提出,潮州将强化“一江两城一海湾”引领,统领全市“创新驱动、文化振兴、城乡融合、绿色崛起、海湾先行、内外联动”发展战略。这是潮州“十四五”时期的总体部署。

1

不难发现,“一江”引领绿色崛起与红蓝发力相协同,重在构建绿色生态格局;“两城”引领文化传承与品质提升相促进,重在古城新城齐发展;“一海湾”引领东西联动与内聚外联相统筹,重在区域协同、港产城融合。

具体到13项主要工作任务,实际上是对潮州“1+5+2”工作部署的再深化,其中以产业和重大项目建设、城市发展、乡村振兴、文化强市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项重点工作任务作为突破口,创新驱动、数字化发展等支撑产业和城市建设,而增强民生保障则是发展的最终落脚点。

强引擎

培育五大产业集群,科技创新增后劲

13项主要任务中,“推进产业集群,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被摆在了首要位置。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纲要》提出,潮州要推进产业发展,构建陶瓷、现代农业、临海、文化旅游、应急产业五大产业集群,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条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在“十四五”规划期间重点项目投资计划表中,产业工程共59项,总投资约420.91亿元,包括现代服务业、新材料、传统产业升级、新一代移动通信项目、农林牧渔项目、智能制造项目。

针对陶瓷、食品加工、电力、文旅、婚纱礼服、制鞋、印刷包装、不锈钢等传统优势产业,潮州将加快技术改造,大力实施智能化生产应用推广“一揽子”政策措施,推动“潮州制造”向“潮州智造”转变。同时,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此外还要持续加强质量和品牌建设。《纲要》还针对陶瓷产业、食品产业、婚纱礼服产业、水族机电产业、工艺美术产业提出六大提升行动,并罗列了较为详细的行动计划,为产业发展提供方向指引。

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潮州也着眼于重点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助力潮州加快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此外,潮州还重视现代服务业的打造,提出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和金融服务业,培育和引进一批电子商务企业。

1

产业兴则潮州兴。未来五年,潮州将全力打造千亿级陶瓷产业、千亿级现代农业产业、千亿级临海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及应急产业五大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形成,势必带来更强大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对拉动潮州经济高质量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

为增强发展后劲,潮州必须坚持走更高水平的自力更生之路。《纲要》提出,潮州要推进科技创新,通过培育和壮大创新主体,搭建平台加快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全面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环境,建设粤东创新活力之城。

重特色

文化焕发新生活力,文旅产业或成新支柱

打造沿海经济带上的特色精品城市,打好“特色牌”至关重要。拥有产业之特、资源之特、人文之特的潮州,除了传统产业以外,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是其发展的一大优势。

特别是2020年10月,潮州迎来高光时刻,以潮绣、潮瓷、潮雕、潮塑、潮剧和工夫茶、潮州菜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传承千年的潮州传统优秀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活力。把握机遇,厚植优势,《纲要》提出,潮州要推进文化强市,建设世界潮人精神家园。

新时代下,要让潮州文化绽放更加迷人的光彩,必须推动其传承与创新。未来,潮州将加强潮州文化的研究与发展、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培养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人才。其中,古城保育活化备受重视。潮州将通过实施古城提升行动,推动“千年府城”再焕光彩,计划到2025年,潮州古城风貌更加规整、文化韵味更加浓厚,顺利跻身中国古城第一梯队,成为世界级文化旅游体验目的地。

1

发展文化产业是利用文化优势、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有效手段。为此,潮州还将致力于推进文化繁荣发展,推动文化和科技、新媒体等深度融合发展,做强潮州文化品牌,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纲要》提出,文化产业经济效益显著提升,争取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

具体行动上,潮州争取五年共创建40家“博物馆之城”系列馆,推动“三馆一站”达标升级,构建城市“10分钟文化圈”和农村“10里文化圈”,计划到2025年让潮州工艺美术产业发展成为全市新的支柱产业……推动文化繁荣的同时,让文明之风吹进千家万户。

“文化+旅游”是大势所趋,也是拉动潮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发力点。潮州计划到2025年,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成为全市新的支柱产业。如何将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这需要潮州培育文旅发展新业态,做强文化旅游品牌,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此外,潮州还将借助侨乡优势,推动潮州文化“走出去”,联动国内潮州、海外潮州,构筑全球潮人心灵港湾和精神家园。

促开放

优化营商环境,积极融入“双循环”格局

改革开放是加快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环。在“十四五”新征程上,潮州要找准改革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其中,优化营商环境是改革开放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必要举措。

当前,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在构建,对于潮州来说,必须扫除阻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形成高效、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从而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推进更高水平的开放。

潮州计划,到2025年,法治化、国家化、便利化和市场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基本形成。营商环境的打造涉及方方面面,实际上,在《纲要》的具体任务里,有多项工作就是为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改革开放所服务。

1

在潮州,部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着“用地难”“用人难”“融资难”等问题,同时,技术、管理等发展要素也相对欠缺。如何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发展困境?《纲要》给出了相对应的举措,即强化有效市场改革,完善产权制度,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降低企业要素成本,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此外,建设服务型有为政府,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潮州将致力打造“审批事项少、办事效率高、政务环境优、老百姓获得感强”的便民利业之地,建设改革先锋之城。

在投资方面,《纲要》提出,要合理扩大有效投资,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用政府性投资引导带动社会投资,解决民间投资用地、用能、人才引进、政策配套、报建审批等实际困难,同时加大要素保障力度。此外,大力拓展市场腹地,积极拓展国内销售渠道,优化对外贸易结构,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高效畅通。

优治理

打造新型智慧城市,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1月31日,“i潮州”城市服务平台正式上线,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该平台围绕“医、学、住、行、游、娱、购、政”等八大生活场景,打造集交通出行、文化旅游、惠企服务、医疗健康等九大板块,首批共整合接入全市33个部门142项服务,市民可实现城市服务“掌上办”。这是潮州“数字政府”建设的重要突破。

“i潮州”平台界面。

“i潮州”平台界面。

在“十四五”时期,潮州按下智慧城市建设“快进键”,“数字化发展”成为重点任务之一。围绕“数字潮州”建设。潮州将以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推动潮州弯道超车、赶超跨越、打造智慧型城市,实现从“1.0”到“4.0”的大飞跃,打造中小城市智慧建设的成功典范。这意味着,潮州要培育数字经济新动能、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提升数字政府建设水平,从而推动城市服务智慧化、社会治理精细化。

建设新型智慧城市,除了精细治理,更要科学规划,推动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

针对城市建设,《纲要》提出,要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以“强心、向海、筑圈”三大空间发展战略,构筑“一带两轴,三心四片区”的全市空间发展结构,其中要提升潮州城市中心主核心带动力,以滨海资源提升精品城市,构筑潮汕揭都市圈节点。此外,还要科学引导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协调可持续发展。

针对乡村发展,潮州将在脱贫攻坚的基础上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打造农业农村现代化样板。在这一目标下,潮州将完善现代农业体系、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深化农村改革。值得关注的是,《纲要》提出了4个促进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工程,包括优化一产工程、深化农产品加工等二产工程、强化乡村物流等三产工程以及农文旅融合。

为进一步打造引领潮州高品质发展的集约集聚空间,潮州还要提高“三个力”,即提高南部城镇密集区网络凝聚力、陆海统筹连动力、区域内外协调力。潮州还将通过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建设特色小镇、城乡融合试点建设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谋福祉

以人为本惠民生,建设幸福平安新潮州

《纲要》中,绿色发展、民生保障、基础设施升级、安全法治建设等几个方面,最终都凝聚为一个核心,即以人为本。这些任务的实施,最终都是为了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把潮州建设得更加美丽,首要任务就是要推进绿色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对此,潮州将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全面系统治理环境污染,加大生态建设和保护力度,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其中,《纲要》罗列了三项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即生态宜居工程、污水处理工程和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将绿色发展这个大方向细分为一个个小任务,在未来五年推进落实。

1

民生无小事。针对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健康、社会保障等民生重点领域,潮州坚持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在“十四五”期间推进总投资约343.69亿元共83项民生工程。如深入推进“潮州菜师傅”“南粤家政”“潮州技工”等工程,提升就业能力。又如促进基础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突出办好农村义务教育,备受关注的潮州卫生健康学院和潮州技师学院将高标准建设等。健康领域,则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加快中医药发展。

《纲要》提出了“幸福潮州”建设工程,涵盖公共服务设施、教育工程项目、医疗卫生建设项目、养老服务建设项目、青少年成长项目、妇女儿童健康发展工程、家庭发展政策体系建设工程。其中,教育领域达12项,医疗卫生领域达11项,分量最重,可见潮州对于增强民生福祉的重视。

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的支撑。潮州将构建“江海陆空、互联互通”的立体综合交通体系、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能源供给保障水平、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十四五”规划期间重点项目投资计划表中,基础设施工程共162项,总投资约1615亿元,在项目表中的数量和投资金额均排首位。这背后,不仅体现了潮州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大手笔投入,更反映了潮州夯实发展支撑力的决心。

建设幸福平安新潮州,是《纲要》提出的美好愿景。为此,潮州还将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化平安潮州建设、加快法治潮州建设、加强应急体系建设,更好维护社会稳定。

【采写】许钰敏

编辑 范磊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