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如此痴迷于甜的食物无法自拔呢?
有研究显示,它能使我们的大脑产生更多的5-羟色胺。5-羟色胺又被称为血清素,是一种能使人感到愉悦情绪的神经递质,具有调节情绪的作用。
“甜”不断刺激我们的味蕾和神经,我们在放纵自己享受的同时,我们的身体也在悄悄做出反抗,如今市面上各种各样的含糖饮料、点心等食品层出不穷,而“添加糖”也常常出现在食品生产和制备过程中,“2010-2013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结果显示我国6-17岁儿童青少年饮料摄入达到每天1次及以上的比例为18.3%,其中碳酸饮料摄入频率相对较高。饮料的最显著特点就是“甜”,多数饮料含糖在8%-11%,一瓶500mL毫升的饮料,里面含糖约40-55克。
控糖和戒糖有什么区别?
当然有区别,而且区别还挺大。
戒糖是要严格控制所有糖类摄入,这其中包括很重要的糖分来源——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是什么?就是你每天吃的米饭、馒头、包子、饺子……甚至像土豆这类蔬菜都有很高的碳水含量。
所以,戒糖可不是你想的那样,我只要不吃甜的就行。光是”不吃碳水“这一点,恐怕我们就很难做到“戒糖”。
那么,究竟我们每天能吃多少糖?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核心推荐第五条“少盐少油,控糖限酒”提到:每人每日摄入添加糖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控糖不是断糖,碳水化合物以及水果、乳制品中的天然糖可以吃。这些糖对身体有益,只要控制好量就行。真正要控的是饮料、甜点、零食中的添加糖!也就是所有食品里人为加入的糖,包括蔗糖、果糖、葡萄糖。
也许你不喜欢吃甜食,但是你可能吃了很多隐形糖!
比如,腊肠、培根这类加工肉类,里面会放入大量的糖,它们就属于“隐形高糖”食物。
除了腊肠,比如鸭脖、凤爪、牛肉干……甚至番茄酱、老干妈等这些食物里都有糖,并且加入量不一定少。
为什么要控糖?
减少龋齿
牙齿表面有一些细菌盘踞地:牙菌斑。这里是口腔细菌的微生态环境,细菌在其中生长、发育、繁殖和衰亡。这个系统内的产酸代谢活动就是产生龋洞的直接原因。而糖,正是这些细菌们的食物,也是生产这些酸的原料。糖不仅能够促进牙菌斑进一步发展,而且还决定了这个系统中不同菌种的比例,是名副其实的幕后黑手。
皮肤更有弹性
饮食中的糖会影响你血液中的糖含量,研究表明高血糖水平会引发一种称为糖基化的分子多米诺效应。胶原蛋白是一种使皮肤看起来丰满的蛋白质,而食用的糖太多会使胶原蛋白的修复过程受到阻碍。吃太多零食或含糖高的食物会导致皮肤弹性下降和过早出现皱纹。减少糖的摄入可以帮助减少皮肤松弛和其他明显的衰老迹象。
瘦小肚子
大家都知道每天喝含糖饮料会增加体重,尤其是在肚子上。含糖食物会使你的血糖升高,引发体内大量的胰岛素,久而久之就会促使脂肪在你的腰部堆积。这些位于腹部深处的脂肪细胞被称为内脏脂肪,是风险最大的一种。
因为它们会产生脂肪因子和脂肪激素,这些物质会进入你的器官和血管,引发炎症,从而导致心脏病和癌症等疾病。
减重
我国轻体力活动水平成人每日能量需要量为1800-2250千卡,一日三餐的食物摄入轻松就能满足。但一瓶500毫升的含糖饮料就能提供约200千卡的能量,这部分能量需要慢跑半小时才能消耗。体重增加是因为长时间内摄入的总能量大于消耗的总能量,而甜饮料、糕点等容易使我们总能量摄入过多,一口一口吃成胖子。
摄入太多糖的话,它们会让体内的胰岛素过度储存卡路里。合理采用健康的脂肪代替饮食中的精制碳水化合物和含糖食物有助于保持胰岛素的稳定。
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
研究显示,过多摄入含糖饮料可增加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与低含糖饮料摄入人群(每月少于1次或不喝)相比,高摄入人群(每天1-2次)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26%。首先,少吃糖可以帮助我们减掉多余的体重,这样可以更好地预防2型糖尿病。
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每天喝含糖饮料的人甘油三酯水平升高,这最终可能会增加他们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发表在《美国心脏协会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对甜味饮料有强烈偏爱的老年人,甘油三酯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胆固醇降低。这以后可能会导致血脂异常,从长远来看可能会反过来影响心血管健康。
最后,希望大家不要对甜味形成太大的依赖,逐渐减少糖分摄入,试着去感受更多不一样的味道,不要让糖左右你的生活!
统筹审核:王倩
文案编辑:谢婕
图片来源:摄图网
参考素材来源:《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中国疾控动态、中国营养与健康
内容整合网络,旨在分享健康生活,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