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企业、发展经济更强调对贫困村、贫困户的带动作用
脱贫攻坚,换句话说,就是为贫困村、贫困户“造福”。河源市和平县开创的福和直通车、福楼模式、德福模式三种产业“造福”模式,不仅对打赢脱贫攻坚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下一步的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扶贫概况
和平县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974户12657人(其中有劳动能力贫困户2396户9135人,无劳动能力贫困户2578户3522人)全部达到脱贫“八有”标准,42个省定贫困村全部达到退出“十项”标准,农村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的2.82%下降至零。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的3758元提高到2020年11月底的1.57万元,增加三倍多。
第一“福”
全国首创“消费返还”模式,多赢发展
“消费返还”扶贫模式是河源市和平县全国首创的扶贫模式。该县培育出“福和直通车”消费扶贫平台,整合“政府+高校+企业+合作社+农户”五方资源,创新“消费返还”模式(即平台为各村提供专用账户,在次年1月份将上年度各村帮扶单位及其干部职工、所发动的社会力量,通过该专用账户登录平台,采购农特产品消费总金额的10%返还给对应帮扶贫困村,作为消费扶贫产业基金,直接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开启了线上线下运营模式,以市场化运作巩固对口帮扶成效,实现了好产品与大市场紧密对接。目前,“福和直通车”消费平台已累计签约客户 217家,总销售额2326余万元,订单金额已达3274万元,共返还40万元(其中返还最多的下涧村,共返还 13.1万元),让42个省定贫困村、1650户村民受益。
第二“福”
带动农户多形式种植花卉,共同致富
和平县贫困户的“第二福”,是德福模式。德福农业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农户”的方式,创建了扶贫、租用、自建、务工四种“德福模式”,带动贫困户种植小型花卉盆栽脱贫增收。
■雪峰村大力发展种植沙糖桔产业,带动全村产业发展。
一是扶贫模式。该公司对已有资产做抵押,与贫困户签订保障合同,一旦遇到经营风险,将优先偿还贫困户的投入资金。此外,该公司还为入股的贫困户提供有偿劳动机会,参照目前在岗工人工资标准,贫困户按每天最低80元临时工收入,每年100天到基地上班计算,每年劳务收益至少有8000元;按常设岗位每月至少2500元收入计算,每年劳务收益超过3万元,帮助入股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
二是租用模式。农户和该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向该公司缴纳有关费用后,即可租用该公司的温室大棚3亩,由该公司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按约定价格回购育成花卉,农户每年收入15万至18万元。
三是自建模式。农户和该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农户出资自建温室大棚和配套相关设备,该公司为农户提供种苗、肥料、花盆以及技术支持,按约定价格回购育成花卉。目前,东联村3户农户已联合建立小型盆栽花卉基地10亩,总投资约120万元,每年总收入达60万元至75万元。
四是务工模式。农户和该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由该公司提供盆栽种苗、技术指导,农户提供劳动力和自家山地,按该公司的技术要求种植招财树树桩;无可用土地的农户,可到该公司流转的1200亩山地进行种植;该公司定期保价收购后,移植至温室大棚进行精品盆栽培育,户均年收入达7.5万元。目前,公白德福花卉项目累计投产温室大棚295亩,带动贫困户53户188人增收37.6万元,带动合作种植承包户21户并实现户均增收15万元以上。
■利用大棚发展盆栽种植成为和平县一些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一条新路子。
第三“福”
全村做大醒狮产业
村集体增收120万
对于和平县很多贫困户来说,福楼模式是他们的另外一“福”。福楼模式,精髓其实就是“文化产业+精准扶贫”。福楼醒狮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其所在的楼镇村全村参与公司醒狮产品制作并享受股东盈利分红。2019年成立就业扶贫车间,在12个省定贫困村设立扶贫工作坊,带动100余贫困户和普通农户参与醒狮制作。优先与有劳动力的贫困和残疾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并为其购买社保,让每个参与醒狮制作的贫困和残疾员工月收入2500元以上,真正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2019年生产销售醒狮1.5万头,实现营收1200万元,为楼镇村集体增收120万元。从今年开始,公司为楼镇村6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每年按一般贫困户、低保户和五保户发放1200元至3600元不等的贫困生活补贴。
■林寨镇楼镇村贫困户黄大姐正在忙着扎狮头。
在脱贫攻坚路上,和平县还开发出了更多帮扶模式。比如,打造“产业园+贫困户”带贫模式;比如,创新“一产+二产”和盛模式。一产方面,和盛公司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家庭农场)”运作模式和“产、供、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多形式带动农户(贫困户)增收。和盛公司统一给农户提供鸡苗、饲料、疫苗、药品及免费的技术服务,统一饲养管理标准,统一品牌销售,并按合同保护价回收。
2016年起,经过五年多的努力,该县贫困户、贫困村均达出列标准。下一步,和平县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狠下功夫,研究谋划有关工作方案和具体办法,及时总结脱贫攻坚在产业、生态、组织、文化、技术和人才等方面取得的好经验、好做法,将其运用到乡村振兴中,推动要素配置、资金投入、公共服务、干部配置向农业农村倾斜,并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推动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编辑:欧文恒
审校:胡海
来源:新快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