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的蜂
“浅浅体”走红之后,媒体发现贾浅浅曾如此阐释自己的诗作理念——自己的诗作篇幅都比较短小、语言力求精粹清丽,“我追求以醒目的意象、鲜活的喻指和诗境的营造,来形成我的个人特色”。
图源网络
笔者对现代诗知之甚少,但好歹也读过《致橡树》《远和近》《偶然》等业内名篇,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有特色的。而读罢所谓“浅浅体”,一时间不知所云,反倒想起了曾备受争议的“梨花体”——把一句普通的话拆成很多行,就是一首现代诗。
或许是笔者眼力不足,看不出其中微妙吧,但如果“浅浅体”也算得上“精粹”“清丽”的话,我认为自己也够格做一名诗人,只要掌握了回车键,把大白话变成不可解的句式,一天简直可以作出一筐。
“浅浅体”另一个特点是用词粗俗。虽然说“诗无达诂,文无定法”,但只要进行一些简单对比,就不难看出孰高孰下。古代文人用“人中黄”指代排泄物,想来也有一种含蓄之美;庄子所谓“道在屎溺”,更有了率性而为的道家意境;而在《念奴娇·鸟儿问答》一诗中,村言土语登上大雅之堂,竟也形成了一种特别的冲击力。
可见,“尸字头”并非不能入诗,但兼顾表达深度和美感,应是一名诗人的基本素养吧。
到底什么是诗?人们发现,古典诗经久不衰的影响力,足以证明群众的眼光并不低俗,好的作品一定能得到圈内圈外的共同认可。但相比之下,许多现代诗却给人越来越看不懂的感觉,不管作者如何强调灵感来源,怎样赋予它审美意义,人们看到的大都是故弄玄虚、无病呻吟、刻意直白等,相信这也是不少读者共有的困惑。
“浅浅体”最令人困惑的地方在于,它不被社会大众认可也就罢了,竟然还得到了一众业内人士的溢美,各路文学名家和诗人积极为贾浅浅的诗歌撰写评论,保驾护航。究竟是这些诗歌真正超越了时代,还是人们更加在意“贾平凹之女”的光环?我们对诗歌的评判标准,究竟是强调以文成名,还是习惯在“圈子”“关系”里自娱自乐?
诗歌没有一定之规,但诗歌的质量和水平如何,相信是有共同标准可循的。如果一些现代诗总是以“内行才看得懂”搪塞下去,那么时间很快就能证明到底谁在裸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