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很多地方都有“清官留靴”的习俗:地方官离任时,如果是清官,当地百姓会请他留下官靴做纪念。三水有一位读书人因为官清廉、深得民心而有过“清官留靴”的佳话,他就是翰林梁鸿翥。
梁鸿翥(1842年-1910年)生于人才辈出的三水白坭冈头村。该村崇文之风历来兴盛, 耕读传家的传统更是由来已久。明清以来,冈头村出过不少进士、举人,梁鸿翥和他的父亲梁汝弼也位列其中。据说,梁汝弼的父亲、梁鸿翥的爷爷梁岸然,平日里也边在乡野务农边读书,因为热爱读书,更把自己的居室命名为“耕读堂”。
梁岸然虽然没有功名在身,但他对读书的重视想必对其后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已经37岁的梁汝弼参加庚子科乡试,中第九名举人。5年后,他赴京赶考,高中进士。祖辈父辈耕读传家的风气也深深影响了梁鸿翥。清光绪八年(1882年),梁鸿翥参加乡试中举人。次年,他会试连捷,殿试二甲,朝考一等,考中进士,时人称为“父子会魁”。这不仅是三水唯一,放眼广东也极为少见,因而被奉为美谈并一直传颂至今。
高中进士的梁鸿翥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散馆后,他被派往地方担任知县。别看知县只是一个“七品芝麻官”,要管的事情非常繁杂,大到整个县的治安、小到邻里家庭纠纷都在职责范围内,要当好这个官一点都不容易。在这样的岗位上,梁鸿翥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所到之处赢得当地百姓的交口称赞,成为百姓口中当之无愧的“父母官”。
他曾被派到四川盐源县担任知县。当时,盐源土地贫瘠,民风彪悍,偶尔还会发生械斗。面对这样难啃的“硬骨头”,梁鸿翥仅带了“一弟、一侄、一仆”便毅然赴任。到任后,他在当地兴教化、整顿胥吏、平息夷争、清理积存的案件,把盐源治理得井井有条。在他的治理下,盐源邑境逐渐太平,当地居民终于可以安居乐业。他离任那天,盐源县的乡绅百姓拉着车辕送了数十里路,还把彩红挂在他的轿子上,并请他在清官亭留靴纪念。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梁鸿翥因母亲去世而返回原籍丁忧。服孝期间,他也没让自己闲下来,在广州设馆授徒,培养了许多人才,清远县榜眼朱汝珍亦从读于他门下。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他又回到四川,补授大宁县知县。在任期间,恰逢大旱,饥民遍野,他立即筹集款项,赶到湖北购买米粮赈济,救黎民百姓于危难中。在任期间,他仍以兴教化为主要任务,设立县学、育婴堂、习艺所等,以开启民智。卸任时,大宁县的百姓在遗爱祠为他立了长生禄位,还勒碑石来称颂他的德政。
后来,梁鸿翥调任黔江、巫山等县当知县,均以便民、省刑、课士、劝农为主要任务,深得民心。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他因年老回乡隐居,在三水终老。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梁鸿翥自踏入官场起就一直践行着这句话。纵观他的为官之路,大部分时间都辗转各地当百姓的“父母官”。虽然远离朝堂,他却从不觉得自己不被重用,而是一心一意替君主分忧、为百姓谋福,把一个“七品芝麻官”当成百姓认可的“父母官”。
来源:三水区委宣传部、佛山新闻网
文字:麦燕文
图片:白坭发布、佛山日报
审校:陈文钰、闵莘、李细妹
了解更多三水新闻资讯,您还可以关注@三水发布微博,或三水发布微信公众号~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