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民生成绩单⑤|全年完成103个交通拥堵节点治理,新增停车位6.9万个

南方+ 记者

2月1日下午4时,陈先生驾车经过松山湖大道下元路路口,惊讶地发现这里一改昔日排长龙的情况,畅通无阻,红灯前等候的车辆基本一次就能通过,“比起之前拥堵的情况,大有改观!”

城市交通治理是民生工作的着力点,畅通的出行是城市品质的重要体现。2020年起,东莞市全面推进品质交通千日攻坚行动,推动实施各项治理工作任务,更好地满足市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的出行需求。

经过一年时间的整治,全市共计完成了103个交通拥堵节点治理,新增路外公共停车位和配建停车位6.9万个。通过“短、平、快”的微改造方式,实施完善车道设置、优化信号灯配时等措施,全市主要道路通行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全年完成103个交通拥堵节点治理

近年来,飞速增长的汽车保有量,见证了东莞经济的跨越,也给交通通行带来巨大考验。

根据2020年东莞十件民生实事提出的目标,全市要进一步改善交通出行环境,完成40个交通拥堵节点治理,优化调整20条公交线路,增加停车位供给,建成大朗医院立体停车库等一批试点项目,完成东莞大道-鸿福路口片区智慧停车云平台项目,缓解停车难问题。

2020年4月1日下午,一场群策群力的会议在同沙社区召开,来自东莞市政府、交通部门、政协委员、村民代表、普通交通出行者和媒体代表近40人,共同探讨松山湖大道中医院路段的治堵思路。

作为全市的一大堵点,松山湖大道中医院路段东连松山湖大道、东部快速路以及莞深高速上屯收费站,西接环城路、八一路,是松山湖片区、东部片区进出市区的主要通道。不少东莞司机都曾在这里受过堵车之苦,特别是晚高峰期间,车辆排长龙、长时间不能通过更是常事。数据显示,高峰期该路段拥堵延时指数高达7,也就是说,平时1分钟能通过的路段,最拥堵的时候需要7分钟。

问计于民。经过集体商讨,当年6月5日,东莞市交通运输局公布了治理方案,按照“标本兼治、远近结合”的原则,采取综合性措施对拥堵路段进行综合治理。其中,近期改善方案(包括优化八一路—下元路路口、古一村—同沙东路路口交通组织)纳入第四批交通拥堵节点治理项目实施,中期改善方案(松山湖大道新建同沙立交左转匝道)将于2021年启动建设。

近期改造后,经过这一路段的司机感受到了显著的变化。如八一路-下元路路口,通过增设小汽车专用掉头车道,优化左转掉头车道设置,以及调整信号配时,增加掉头车道运行相位。改造后,松山湖大道西行转入环城南路排队长度下降约40%,车速提升约50%。

一年内,东莞加快重点路段治理,攻坚推进交通整治,并不断优化提升治堵措施,集中力量解决市民反映强烈的问题。

数据显示,2020年,全市共计完成了103个交通拥堵节点治理,提高了通行效率,畅通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动脉,得到了市民的认可。

“五横四纵”打造骨干公交线路

1月28日起,东莞市公交线路19路有了新变化——改造为高频骨干线,线路编号由19路变更为G11路,高、平峰期的发车间隔分别调整为8分钟、12分钟,线路的起讫点、中途停靠站点、运营时间等维持不变。这让来往于南城、东城之间的通勤一组拍手称快,“车多了,等车时间变短了,出行更便利了。”

为了更好地满足公交出行需求,2020年5月29日,东莞市交通运输局公布了2020~2022年中心城区公交线网优化调整方案。根据方案,东莞市主城区按照“五横四纵”共9条公交主通道,对公交线网进行优化,结合公交专用道规划,打造一批骨干线路、大站快车线路。

针对东莞市常规公交服务存在的线网整体重复系数高、线路对次支路的纵深覆盖不足,部分区域的轨道接驳服务仍较为薄弱等问题,按照品质交通千日攻坚行动的总体部署,东莞市交通部门委托第三方研究机构启动了中心城区(东城街道、南城街道、莞城街道、万江街道、高埗镇、石碣镇)公交线网优化调整方案研究。

研究机构按照“ 数据支撑、统筹优化、提质增效”的总体工作思路,通过整合手机推送数据、公交 IC 卡、GPS 数据、车载客流检测数据和 POI 数据等多源公交大数据分析,识别出了“五横四纵”共9条公交主通道,提出了2020至2022年中心城区线网优化方案。

据介绍,“五横”是指莞穗路-可园路、罗沙路-东纵路-莞樟路、八达路-东城路-东昇路、金鳌路-宏远路-三元路-长泰路、鸿福大桥-鸿福西路-鸿福路-鸿福东路-八一路;“四纵”是指学院路-莞龙路-榴花路、莞太路-运河东路、万道路、宏图路-元美路-胜和路。

根据方案,全市结合公交专用道的规划建设,通过线路新增、调整(包括截断、分拆、延伸、取消)、加密班次等措施,打造一批贯穿性及放射性骨干线路、大站快车线路,优化调整一批通道低效线路、轨道接驳线路,新增一批盲区覆盖线路。

统计数据显示,在《城区片区线网优化调整方案》印发实施后,东莞已优化调整公交线路36条,方便了市民出行。 

全市新增6.95万停车位

1月17日,虎门富民商圈停车场正式试业,五层高的立体停车场可同时停放700多辆车,有效缓解了周围虎门服装批发零售市场商圈“停车难”问题;1月11日,清溪与东莞交投集团签订智慧停车项目合作协议,全镇22个路段约合2455个泊位接入智慧停车云平台;去年12月起,东莞智慧停车统一支付服务平台上线,用“东莞通”APP和“莞停车”微信公众号缴费,方便快捷、无需等待……

近年来,随着东莞城市飞速发展,汽车保有量剧增,停车缺口剧增衍生的“停车难”问题越来越受到市民和社会关注。2020年,东莞力通过整合路内资源、盘活闲置空间资源、建设智慧停车云平台系统等措施,加快静态交通发展。

2020年3月27日,莞城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镇街,率先与东莞交投集团签订智慧停车项目合作协议,对辖区内共3000余个停车泊位进行了整体规划和智能化改造。在智能化改造后,停车设施提升了使用了率和周转率,引导周边机动车合理使用和停放。

停车难还是不少医院都面临的困境。监测显示,每天进入大朗医院院区的社会车辆达1200—1600辆次,医院员工车辆约500辆次,但院内仅有350个车位,车位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目前,大朗医院的智能垂直升降式机械立体停车库目前已经基本完工,新建的11层车库将为医院增加816个车位。

经过一年的探索和拓展,十件实事提出的要求早已超额完成。2020年,全市完成36个停车试点项目共9836个公共停车泊位,新增停车位6.95万个。已完成东莞大道—鸿福路口的四个城市二级交通诱导屏建设,实现第一国际、台商大厦、民盈中心、市民中心停车场地的实时数据发布,已接入全市63条道路、301个停车场合计17万余个停车泊位数据。

如今,东莞的出行品质正在进一步提升,更多市民畅行莞邑。

【记者】欧雅琴

编辑 于羽佳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