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国际交往中心营造“十四五”发展良好外部环境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从外部环境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要推进各领域各层级交往,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广州自古以来是长盛不衰的通商口岸,也一直承担着开放门户的使命,具备深厚的对外交流传统和基础。广州建设国际交往中心,是以新的更大作为建设国际大都市、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重要举措,也是在更高层次上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外交思想落地生根、结出丰硕成果,为“十四五”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的有力支撑。
广州建设国际交往中心的基础优势
对外开放动能持续增强。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广州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长,地区生产总值2019年达到23629亿元,约占广东省经济总量的22%,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最活跃、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参照世界银行发布的2019年世界各国国内生产总值榜单,可排在世界各经济体第40位。
广州在全球城市体系中地位不断上升,在GaWC城市分级中保持跃升态势,2018年首次进入Alpha级,迈入世界一线城市梯队。据英国牛津经济研究院预测,到2035年广州将会成为世界第八大城市经济体,坚实的经济基础为广州全面对外开放和国际交往注入强大动能。
重大交流平台全面升级。广州积极参与和打造国内外重大交流平台,通过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中国高层发展论坛年会和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等重大国际活动,加速高端要素集聚。成功举办《财富》全球论坛、从都国际论坛、“读懂中国”广州国际会议、中国法治国际论坛(2019)、全球市长论坛等重要国际会议,知名会议目的地地位日益强化。“广州奖”已成功举办四届,汇聚形成1000多个城市创新案例的全球独有数据库,并被纳入联合国人居署城市最佳实践数据库。广交会、金交会、海交会、创交会、海丝博览会等展会品牌效应放大,国际会展之都的承载能力持续提升。
国际交往格局逐步完善。自1979年5月广州与日本福冈缔结首对友好城市关系以来,广州积极发展友城关系,与57个国家的85个城市建立了友好关系,形成友好城市—友好城区—友好港口—友好机构“四位一体”交往格局。形成国际友城足球交流学校、国际友城文化艺术团、国际友城高校联盟等品牌,促进了友好交流,增进了人民友谊。外国驻穗总领事馆达66家,领馆桥梁作用日益强化,为国际资源“引进来”“走出去”起到桥梁中介作用。广州与国际组织的合作不断加深,积极在世界城地组织等、世界大都市协会等国际组织中发挥引领性作用,参与和引导全球城市治理的能力显著提升。
海外合作网络加快延伸。全市57个各类驻外机构统筹推进,驻波士顿、硅谷、特拉维夫办事处取得合作新成效,广州旅游境外推广中心、贸促会海外联络处等机构广泛布点,网络持续优化。“广州文化周”足迹踏遍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丝路花语——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之旅”品牌效应逐年彰显,推动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交融互鉴。入境旅游人数保持高位,与国际旅游机构及其他城市往来频繁,国际旅游口碑蜚声海外。
城市品牌形象广泛传播。广州积极拓展城市国际宣传渠道和空间,展现国际大都市品牌形象取得明显成效。积极借助APEC峰会、G20峰会、金砖国家峰会等国家元首外交活动,世界经济论坛、博鳌亚洲论坛等国际重大活动,打造“广州之夜”“广州故事会”“广州过年,花城看花”等品牌活动,推介城市发展成就,走出了讲好地方故事的创新路径。积极加强与境内外主流媒体的深度战略合作,对外传播模式不断创新,舆论引导能力显著增强,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化传播格局,实现用国际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十四五”时期城市国际交往的发展机遇
高水平开放推动新发展格局形成。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经验,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面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我国将继续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为中国与世界各国多层次、宽领域的友好交往带来更多发展机遇和空间。
共建“一带一路”步入新阶段。“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应对国际形势深刻变化和发展新任务新要求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实现世界共同繁荣发展的中国方案,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共建“一带一路”取得了丰富成果,国际合作网络持续扩大、经贸合作水平持续提高、互联互通持续加强,正式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转入精耕细作的“工笔画”阶段,将为中国与沿线各国多边合作、互利互惠持续发挥重要平台作用。
粤港澳大湾区合作进程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大湾区将成为对外开放的先行者、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推动者和助力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大平台。广州作为大湾区中心城市之一,将携手港澳积极参与高水平国际合作和竞争,共同建设世界级城市群。
地方外事工作使命责任凸显。面对全球化与逆全球化交织碰撞的复杂趋势,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地方外事工作是党和国家对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对外交往合作、促进地方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十四五”时期,在国家发展的战略布局引领下,地方层面的国际交往与合作将面临更加频繁的任务,也担负起更加重要的使命。
广州建设国际交往中心,营造良好外部环境的战略举措
提升涉外工作能力,服务国家发展大局。进一步提高外事工作政治站位,增强对国家重大外交外事活动的服务保障能力和参与水平。争取承办国家重要主场外交活动,在活动框架下就各国共同关心的新议题创设分论坛,发掘中国与世界友好合作交流的新维度、新领域。持续办好“读懂中国”广州国际会议、从都国际论坛等重大活动,推动更多国家重大外事活动在广州落地生根。更加有力有效统筹协调各级各领域对外工作,整合各区对外交流合作与涉外服务资源,巩固全市“大外事”工作理念与格局。
巩固高端交流平台,优化全面合作格局。加强在国际组织中的引领能力,更好地发挥广州作为世界大都市协会联合主席城市以及在世界城地组织亚太区妇女委员会、城市创新专业委员会中的领导作用,积极参与国际组织重大事项讨论和决策。持续办好“广州奖”系列活动,定期举办国际城市创新领导力研讨班,创新世界大都市协会亚太区办公室运作模式,带动会员城市全方位交流合作。重点塑造全球市长论坛品牌,探索设立全球市长论坛秘书处,推动论坛运行常态化,促进更多高端合作成果落实落地。
夯实要素集聚载体,强化资源配置能力。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以指标优化整改深化营商环境改革,对标先进水平构建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突出抓好重要国际科创合作平台,引进国际一流科研机构和跨国公司在穗成立研发机构,支持我市企业设立海外孵化器和研发机构,拓展海外发展空间,布局全球创新链与产业链。发挥CNBC全球科技大会、官洲国际生物论坛、《财富》全球科技论坛等活动效应,吸引国际高端创新资源交流集聚。以落实“广聚英才”计划为主线,强化海交会、创交会等重要引智引技平台,持续实施人才绿卡制度,聚焦引进和培养国际化人才,高水平建设国际人才港。
拓展友好合作网络,提升全球伙伴关系。推动国际友城工作提质扩容,巩固拓展国际友好城市、友好港口、友好城区、友好单位“四位一体”友好城市关系网络,稳步增加友好关系数量,构建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国际友城工作体系。强化与驻穗领团沟通联系机制,精心组织“领团读懂广州”、领团见面会等活动,借助领团拓展与各派遣国友好互信、务实合作。拓展海外机构网络布局,完善驻外办事处运作模式链接全球城市创新网络,发挥驻外经贸联络处的纽带作用拓展全球招商渠道和招商资源,用好广州文化旅游境外推广中心开展城市整体营销。
打响交流活动品牌,擦亮文明互鉴窗口。深化与国内主流媒体合作,扩大涉穗宣传报道覆盖面,推动开展更多跨境采访与交流,传播国际大都市形象,以广州故事讲好中国故事。打造特色文化节庆活动,办好广州迎春花市、广州民俗文化节、广府庙会等传统品牌活动,提升国际受众参与互动水平。提升“广州文化周”“丝路花语——海上丝绸之路申遗文化之旅”等重点文化交流品牌,推动岭南优秀文化走出去,实现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互鉴。
来源:广州日报
编辑:利文婷
初审:陈治
编审:梁伟东
审核:邬影红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