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话剧扛鼎之作,名不虚传!
——10
依然记得《白鹿原》是去年12月6日看的,而这部被称为“中国话剧扛鼎之作”的话剧也成为去年在珠海大剧院看过的最喜欢的演出。
| 开演前的一拍
依然记得那是周日的晚上,三个小时的演出荡气回肠,全程陕西方言。看完后意犹未尽,当晚回家失眠了……第二天早上醒来,身体开启了新一周的工作,而精神却依然久久滞留在剧组所营造的那片白鹿原上。
编排巧思
由第一幕想到的
个人看话剧很注重开头的内容,特别是在不了解剧情的情况下。如果第一幕不够抓人,编排不够丰富,便很难提起兴趣。剧情是从白、鹿两家换地开始的,具体而精彩的双方谈判让没看过原著的我也能一下子就进入了剧情,引出的换地原因中所蕴含的白鹿传说也把整个故事的背景交代清楚了,对后面白鹿托梦等情节也起到了一定的铺垫作用。
| 《白鹿原》剧照
这部剧的一大特色——歌队也在开头便出现。白嘉轩秘密的换地缘由以他心理活动的形式向台下观众说出,而歌队则扮演“偷听”和“回应”的作用。整台戏许多情节都有歌队的出现,很好地烘托出阴森的气氛,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我不知道该用什么词语表达我对这些群演的赞美,无论是台词还是动作神态,他们的演绎都无比精准到位,并不因为自己只是群演而应付。他们让这部剧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生动,也成为陕西人艺《白鹿原》的亮点。
| 《白鹿原》剧照
角色
白嘉轩、朱先生&女性群像
开头的“巧取风水地”也成为白嘉轩一生唯一一件对不起人的事。现实主义小说本就不该有完美人物,尽管白嘉轩这个角色有他的不足和局限,但我对他依然敬意居多。我不认为他所作的一切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有多少人能“挺直腰杆”过一生呢?他维系着那方土地的道德秩序(尽管这个秩序有时候不一定好),正如那句话说:“白嘉轩就是白鹿原,一个人撑着一道原,一道原具象为一个人。”
| 《白鹿原》剧照
另外一个印象深刻的角色是白嘉轩的姐夫——朱先生。陈忠实先生为这个角色赋予了一丝“仙气”,似通神灵。当然,他身上也有很多被儒学束缚的一面,比如封建专制、压迫人性等等。但在他身上我也看到了旧时读书人的和社会责任感。他映射着中国知识分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
| 《白鹿原》剧照
印象中最赚眼泪的两句台词一句是在先生去世时,群演那句“白鹿原上最好的先生——走了”实实在在戳进心里。白鹿原再也没有这样好的先生了。
另外一句台词是在白嘉轩听到白灵去世的消息时,他终于印证了朱先生生前对梦境的解读,他悲伤地喊出一句“姐夫——”。饰演白嘉轩的蒋瑞征是位好演员,在那一声“姐夫”里我产生了深深的共情,声音中的悲恸和绝望让我相信台上的人是把自己当成白鹿原的生民的。曾有人说,剧中的朱先生仿佛是在白嘉轩这一喊之后,才真正离开了白鹿原,我深有同感。
| 《白鹿原》剧照
陕西人艺这一版中几个关键女性角色的选取也颇让人印象深刻。田小娥、白灵、白孝文妻等等,都深刻反映了封建制度对女性的压迫。从她们身上,我看到了封建社会地女性群像——想奔月的田小娥最终还是印证了“飞蛾扑火”。
也许可爱的白灵是个例外,她勇敢地挣破了枷锁,追求着自己喜爱的事业,想必她牺牲的时候是未曾后悔过的——也许那一刻,还是会想起远在白鹿原的父亲,会想起与她一生中彼此影响的鹿家两兄弟吧!
| 《白鹿原》剧照
最后的感想
念念不忘《白鹿原》
整台剧看下来,不禁为历史浪潮下无数平凡个体的命运感到悲凉。白鹿原便是时代的缩影。民主、革命的来临让维系这片黄土地的封建制度崩溃,覆巢之下便无完卵,有的人一生从未害人,却要么死于战争、死于迫害,要么痛苦而悲哀地活着。可是他们做错了什么呢?
最后的掌声长达好几分钟,我看到全场观众都站立,向台上陕西人艺的演员表达由衷的敬意。而演员们在台上一再鞠躬,最后的大幕缓缓落下,他们在幕布之后目送着观众离去。那一刻我感受到了艺术家和观众抵达心灵的交流。
| 《白鹿原》谢幕
陕西人艺《白鹿原》,永远滴神!当我看到剧院今年4月份《平凡的世界》也来自陕西人艺,我毫不犹豫地买了票,贝贝我又来了!
(贝贝等你,顺便容贝贝插播一下《平凡的世界》的广告~
)
【点击图片查看剧目详情】
【扫描二维码,限时享8折】
贝壳repo持续开放投稿
剧院周边 + 幕后探秘
等你获取!
邮箱cjbldjy@163.com
微博@珠海大剧院官微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