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要开市了,但这个周末证券市场不安静,有5大利空,2条特大利空“悬剑压顶”,1.7亿股民表示“很焦虑”。
来源:21金融圈 编辑:江佩霞
部分资料来自:(记者:周莹,实习生冯朗舒 编辑:李新江)
01
1.28万亿商誉减值“悬剑压顶”,
5股巨亏或超100亿
2020年年报业绩预告披露已到尾声了,“丑媳妇还是要见公婆”。
21金融圈记者据Wind数据统计,截止1月30日晚,A股共有2386家公司发布2020年业绩预告,其中,预喜的有1366家,其中793家预增,293家扭亏,39家续盈。
预悲的有999家,其中384家首亏,303家预减,170家续亏,142家略减。还有21家不确定。
其中,2020年度预告净利润下限(最大亏损幅度)超过100亿元的共有5家,分别是海航控股(亏损650亿元)、ST康美(亏损178.20亿元)、中国国航(亏损155亿元)、南方航空(亏损108.61亿元)。
航空公司受疫情影响最为严重,8家航空板块上市公司出现首亏,仅深圳机场和厦门空港全年净利润为正。
除航空外,旅游行业及影视行业也出现了大面积的亏损。15家旅游行业的上市公司出现了首亏或续亏,其中7家上市公司亏损超过2019年的净利润。
值得注意,这些都是商誉减值容易“埋雷”的行业板块,投资者要注意规避。
宋城演艺、众信旅游、腾邦国际预计亏损最高超过10亿元。影视行业亏损程度也较为严重。
万达电影、文投控股、当代文体、电广传媒预计亏损均在10亿元以上,万达电影刷新了亏损金额,由2019年亏损47.29亿元到2020年预计亏损61.5-69.5亿元,其中计提商誉及资产减值准备40-45亿元。
从商誉占净资产比来看,21金融圈记者据Wind数据计算,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ST中安、众应互联、紫光学大、华谊嘉信、*ST鹏起、*ST恒康5家公司商誉占比超过500%,其中ST中安高达2325.20%。
占比超过100%的有24家公司,其中不少已被ST。
“商誉高就有减值风险,投资人应该深入了解企业子公司的经营状况,如果企业子公司持有状况比较复杂,那么宁可错过,不要做错。一般游戏行业和广告行业,影视行业,这一类依赖人的行业,有比较高的商誉。这类企业商誉暴雷也是重灾区,因为人是会离开公司,遭遇风险。比如一些影视公司和某些明星绑定,明星一旦出现负面,公司连带失去了价值。”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盘和林向21金融圈记者指出。
02
2月解禁市值超5000亿,同增46%!
据巨灵财经数据显示,2月共有165支股票解禁,共解禁231.81亿股,按1月29日收盘价计算,当前解禁市值为5096.24亿,较上月3488.36亿元的规模同比增长逾46%。
2.1-2.5日,有4只个股解禁市值超过100亿元,分别为宁德时代、中公教育、成都银行、中兴通讯,解禁市值分别为433.29亿元、338.86亿元、177.62亿元、122.68亿元。
03
京沪紧急出手“打击”炒房,释放重要信号
就在这个周末,上海、北京两大一线城市先后重拳治理个人信贷违规流入楼市。同样,在广深两地,严控银行资金违规流入楼市也是近期房地产调控的核心主题,借款人的信用、资格和还款能力成为审查的重点对象。
上海楼市调控再升级:住房不封顶银行不予放贷
上海银保监局明确表示,将严格管控个人住房贷款的发放,后续房贷将重点支持购买首套自住房的贷款需求,同时需要满足条件还包括房屋类型为中小户型、建筑结构已经封顶。
对于开发商来讲,在封顶之前,它的回款率可能会降低,开发商可能会面临一定的资金压力。
从购房者的角度来看,新规实行后,会对买新房首付款的资金来源进行审核,如果是通过房屋抵押或者其他来源的资金抵押,可能会影响到买第二套新房的资格。
总的来看,预售制没有改变,房企可以继续卖期房,但购房者的还款周期和房企销售的回款进度会进一步放缓,开发商拿地力度也会受到一定影响。
北京:全面严查信贷资金流入楼市:消费贷、抵押贷成为排查重点
北京银保监局要求银行对2020年下半年以来新发放的个人消费贷款和个人经营性贷款合规性开展全面自查,并就“部分购房者为填补房屋交易资金缺口或进行套利,挪用消费贷、经营贷资金作为购房款或‘过桥’资金”等相关舆情反映的问题开展大数据筛查。
从北上广深的经验来看,对于可能流入房地产领域的信贷资金,一线城市正在全方位地“围追堵截”。买房者和违规入市的炒房客继续瑟瑟发抖。
04
证监会点名400亿大案!造假者将面临退市代价
上周五,证监会点名了一起400亿大案:宜华生活4年内虚增利润20亿、存款80亿,隐瞒关联资金300亿!
宜华生活造假被坐实后,公司或将面临严厉的处罚,甚至退市。
近年来证监会依法从重从快从严打击上市公司造假、欺诈等重大违法违规行为,在2020年证监稽查的20起典型的违法案件中,财务造假类的就占到了6起。
未来随着退市新规开始实施,我国资本市场“优胜劣汰”的出清速度必将加快。像宜华生活这样造假的渣滓,也将“荡然无存”。
05
抑制资产价格过快上涨,市场流动性隐忧未解
1月25日-28日,央行分别进行逆回购20亿元、20亿元、1800亿元、1000亿、1000亿。逆回购到期分别为20亿元、800亿元、2800亿元、2500亿、20亿,加上25日有2405亿元TMLF到期,已经有超5500亿元净回笼。
尽管1月29日(周五)央行释放1000亿逆回购,当日到期20亿逆回购,未再回笼资金,但资金价格并未缓解。市场对央行收紧流动性的担忧明显上涨。
伴随着流动性的争议,A股未来将如何演绎?大家也担心有泡沫,监管也有表态,流动性也确实收紧了,所以在市场高点出现这样的调整也是正常的。
有没有发现,在到达市场阶段性顶部结构的时候,你会发现利空的消息越来越多,而每一次到达阶段性底部结构的时候,利好消息快开始出现拐点不断的越来越多。
明天又要开市了,1.7亿投资者准备好了么?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