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个个创新创业基地在大湾区建立起来,越来越多粤港澳青年汇聚于此,为大湾区科技创新注入了新鲜血液。本期《建言大湾区》嘉宾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松山湖机器人基地发起人、董事长李泽湘畅谈大湾区城市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推动科创产业发展,培养更多人才,让大湾区科技创新迈上新台阶。
《建言大湾区》专访李泽湘
发挥各城优势 共建科创“土壤”
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科创企业发展起来,成为助力大湾区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在李泽湘看来,这得益于大湾区提供的完整供应链和科创环境。他表示,大批科创人才可以利用大湾区完整的供应链、快速崛起的新兴市场和政府提供的配套资源,让自己想做的项目落地。
作为大湾区的核心城市之一,深圳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创业者。早在1999年,李泽湘就看中了深圳的优势,并在这里迈出了创业的第一步。二十年后,高速发展的大湾区优势更加明显:香港是世界级金融中心,广州是国际商贸中心,深圳科创企业众多,东莞制造业发达……每个城市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李泽湘感慨:“二十年前,我们想要做的,甚至根本没想到的,今天都变成了现实。如今,我们更想把这些年积累的经验,系统全面地梳理总结起来,帮助大湾区培育更多优秀的双创人才。”
建立互动渠道 打破科创瓶颈
在对大湾区的无人机、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高科技企业的调研中,李泽湘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的创业者来自香港的高校。在金融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香港拥有明显优势,但在科创产业发展方面,大湾区其他城市则优势更加明显。李泽湘表示,香港要突破科创产业发展的瓶颈,就一定要融入大湾区建设,与大湾区其他城市建立互动渠道。
大湾区的协同发展和城市间的要素互通,为科创产业发展营造了稳定的外部环境。李泽湘表示,今年在新冠疫情影响下,大湾区不少科创团队依靠大湾区稳定的供应链体系快速发展,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大大提升了。
搭好科创“巢” 引来“金凤凰”
“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提到,要布局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性创新高地,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李泽湘认为,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最重要的是推动人才和教育的流通,要借鉴不同高校的优秀办学经验,让合作办学更灵活。另一方面要打通港澳青年与内地青年的合作平台,通过一个个项目的锻炼,促进三地青年互相了解。
如今,越来越多的港澳青年,选择在大湾区内地城市创业就业,实现自己的梦想。据统计,目前广东已建成50多个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平台,港澳青年在广东的创业团队近600个。对广大的青年创业者,李泽湘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创业的路比较长,会遇到挫折和失败,关键是怎样从挫折和失败中学习,快速迭代。不放弃,是一个人成功的最核心的要素。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