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大集团:多年保持20%以上营收增速背后的力量

南方+ 记者

近日,海大集团(股票代码:002311)发布2020年度业绩快报显示:2020年海大集团实现营业总收入达604.84亿元,同比增长27%;净利润24.99亿元,同比增长超过50%。

2020年,海大集团总市值超过千亿,在中国上市公司市值500强排名再创新高,跃居第180位。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冲击下逆市飘红,海大这艘巨轮一路高歌猛进。是什么力量在支撑海大集团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呢?

海大集团董事长薛华

故事不妨从海大集团董事长、创始人薛华说起。往往一个成功企业,会被打上创始团队的气质烙印。薛华本科就读于华中农业大学特种水产养殖专业、研究生就读于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鱼虾营养专业。

作为一名现实的理想主义者,求学期间的薛华掌握了当时国内国际领先的预混料配方核心技术,洞见了饲料行业在中国未来几十年的光明前景。他深怀科技兴农梦想,盼望着有一天把科技兴农的星星之火播上中国乃至世界的广大乡村,让更多农民过上体面、有尊严的日子。这也成为薛华后来冲出体制、下海创业的动力和财富。

审时度势谋转型,稳健布局致长远

海大的业务经历了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元的过程。从添加剂到水产预混料、从预混料到水产饲料,到禽料再到猪料;又从饲料发展到产业链、到种苗、到动保、到养殖、到食品流通,一步一个脚印、布局合理、节奏清晰、稳健而又持续快速发展,其原因是海大战略的清晰。

-------------摘自《蜕变中的成长》海大五年规划 薛华

创业后的薛华,更加注重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他审时度势,紧跟行业发展,从自己最擅长的预混料开始做起,迅速弥补了当时国内预混料市场的空白,成为业界一匹黑马,用两年时间做到国内份额第一,实现了千万元的盈利。

2020年投产的越南滨沥新厂

淘到第一桶金的薛华没有小富即安,他清醒认识到:水产预混料是一个很窄的品类,注定做不大,加上产品离养殖终端太远,养殖户感受不到企业的存在和价值。于是,海大谋求第一次转型。

2002-2003年,海大切入配合料领域,到2007年即实现了近30亿的销售额,实现了从预混料到水产配合饲料的转型并在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有了经验和积累的海大发展迅速步入快轨道。2020年,海大进军反刍料。至此海大逐步在饲料业务上形成了养殖品种的全覆盖。到2020年,海大饲料销量达到1470万吨,成为国内第三家销量突破千万吨的饲料企业,进入行业前三。

海大的第二次转型,是完成从生产制造型到服务型企业的定位转型。行业发展到2005-2006年间,配合料企业多达1万多家,已经出现严重产能过剩局面,加上养殖行业持续低迷,养殖户在亏损的边缘苦苦挣扎。薛华认为,真正要让养户盈利,只有好的饲料产品还不够,需要一整套的支撑体系,包括好的种苗、好的养殖技术、好的养殖模式、好的饲料、好的动保。

2006年起,海大正式进入从制造型向服务型企业的定位转换。业务上,海大开始进军水产种苗、动保业务,成立金融公司,主张用产业链思维服务客户;角色上,海大要求业务员完成从产品推销员向技术服务工程师的角色转换,主张以专业技术做好客户服务,解决养户养殖过程中的痛点。

至此,海大在业界赫赫有名服务营销体系已经锋芒毕露。定位为服务型企业,为海大塑造了差异化的竞争模式,成为公司从2006年起每年两位数快速增长的有力支撑。

服务创造全链价值,模式引领行业变革

海大真正的核心优势是围绕养殖链各个环节的完整结合,要达成完整结合的唯一解决路径是服务体系的建立,这是我们价值链竞争的核心和精髓,打造一个强大的服务体系是海大未来核心竞争力的真正体现。

------摘自《打造服务体系,构建价值链优势》薛华

2015年,海大生猪养殖业务起步,之后几年公司把重心放在团队专业能力培养和服务体系搭建上,并不强求规模发展速度,当通过海大的育种体系,管理体系、营养体系,养出生猪出栏成本比市场平均成本低到10%时,海大便开始铆足劲,加快了扩张速度和规模扩张进程。2019年,海大生猪养殖团队规模扩大到1000余人,生猪出栏近80万头。

专业化基础上规模化,核心竞争力基础上产业链化是海大的发展原则,因此海大每一步产业链的延伸都会做较长时间的培育,培育技术和团队,形成专业化和技术突破,确定有效经营模式,建立优势之后再快速扩大规模。

在业界,海大“为客户创造价值”价值观流传甚广。这不是一句空话,海大拥有7000多名具备专业能力和服务热忱的技术服务工程师,他们常年奔走在养殖一线,帮助养户提升健康养殖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身体力行的兑现着“一亩塘、一千鸡鸭,一栏猪增效千元”的海大承诺。

海大研究院

目前,海大已搭建了成熟的“四化”服务体系:即技术产品化,产品极致化,服务平台化,团队海大化。

其中,“技术产品化”是指海大以完善高效的产品开发流程全力推动科研技术向产品端高质、高效转化,以满足环境复杂、品种多样的养殖业不断向现代化、安全化、规模化发展的需求。

“产品极致化”的精髓是差异化,即围绕着不同养殖品种的不同养殖模式、不同生长阶段进行精准化的产品匹配,最终实现养殖户增值增效的目的。在被称为“中华海鲈之乡”的广东斗门地区,海大在四年间将当地明星产品海鲈的亩产效益提高到24000元,每年为斗门地区海鲈增效可达7亿元左右。

提起“服务平台化”,就不得不提到海大声名鹊起的三级服务平台。第一级是养殖基地示范平台,第二级是技术服务服务站,第三级是海大粉丝户圈。三级服务平台层层相扣,紧密配合,从不同维度共同向养户推广好技术,好模式。

“团队海大化”则指的是海大服务体系最终离不开专业、敬业的服务团队,8000人的服务营销队伍成长离不开扎实的技术服务培训,技术与服务也是海大的基因。未来,海大要做世界一流的企业,这群将技术与服务沉淀到骨髓里的海大人是海大可持续发展的主力军。

海大技术服务工程师

科技铸就企业内核,研发带来累累硕果

饲料行业是一个技术驱动的行业,海大血液里流淌着科技和创新的基因,这一基因推动着海大的产品力,服务模式长期在行业里保持领先地位,随着饲料行业竞争越来越烈,海大的科技优势愈发明显。

为打造极致的产品力,海大坚持重金投入研发。2009年海大初登资本市场,研发费用只有两三千万元,到2019年研发投入已超过4亿元,目前,海大研发累计投入金额超过30亿元。海大研究院建有国内、国际三大研发中心、在广东、湖北、福建、山东、越南等设立十余个研发中试基地,基地固定投资金额超过3亿元,拥有总实验面积超过6400平方米、先进仪器设备总值超过1.5亿元,是目前国内乃至国际一流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和核心竞争力。

海大研发团队

海大研究院汇聚了千人硕博研发团队,搭建了从动物营养与饲料、生物技术、微生物工程、生物化工、动物育种、动物病害防治和诊断到健康养殖技术等七大专业研究体系。目前海大科研工作者累计完成研发项目超过1万项,每年完成实验高达2000个。 和国内外50余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保持紧密合作关系。

科技创新为海大带来的各项荣誉如潮水般涌入。海大研究院先后获得“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CNAS实验室认证”“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分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奖项。目前,海大研发拥有发明专利技术300多件,荣获3项国家级技术奖项和7项省级技术奖项,主持完成国家标准1项和主持制定行业标准2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近年来,受多种因素影响饲料行业利润普遍下降,海大的利润依然保持稳健上升,这得益于多年的研发回报。

2020年,海大研发依然硕果累累。6月,集团对外公布海大的无抗饲料方案经过多年探索实践,基本可以达到与原抗生素使用一致甚至更好的养殖效果;4月,由海大集团自主研发的防非抗非动保产品上市,在防治非洲猪瘟方面效果明显;3月,海大自主研发的非洲猪瘟病毒核酸PCR检测试剂盒,经临床试验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稳定性好的优点,对行业及时监测非洲猪瘟起到积极作用。以科研创新助推企业持续快速成长,已经逐步转变为海大独特的竞争力。

【南方+记者】李鹏程

编辑 李志颖
校对 谢日强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