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底,蕉岭县被确定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单位。一年以来,蕉岭坚持问题导向,以提升基层党组织引领力为核心,以发展村集体经济为目标,探索实施“一核三元、多层共治、全要素联动”乡村治理机制,着力挖掘内生治理资源、提升内生治理效能,扎实推进试点工作,探索形成了“一个核心管事、一张清单明事、一套机制议事、一个地方说事、一种方法评事、一揽子改革解难事”的“六个一”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模式。
一个核心管事+一张清单明事
全盘统筹抓好顶层设计
▲蕉岭县广福镇叶田村发展种植黑木耳产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汪敬淼 摄
蕉岭县以“三强四带”工程为抓手,实施“一支部一品牌”建设,“一村一策”提升组织力,强化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夯实乡村治理核心,明确由党组织书记主持村级各类会议,由村党组织审议研究村级“三重一大”事项,由村党组织提名村监委会、监事会、村民理事会成员人选,规定农村各类组织定期向党组织汇报工作,推动农村党组织对其他基层组织的领导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进一步完善党支部服务日制度和村干部包片、党员包户服务群众制度,围绕产业发展提升党组织领航力,举办产业发展培训班,以“村推镇选县考察”模式选拔217名优秀党员进入村党组织书记后备队伍,培育277名党员致富带头人,打造105个党员创业带富基地。全县选派291名县直机关干部组成97个工作队到出生地(成长地)开展“联乡兴村”工作,帮群众解决小微问题500多件,为群众办实事好事1600多件。
蕉岭县按照行政审批标准化要求,编制镇、村权责清单,明确镇、村(居)职权划分,公开权责运行流程图,将“晒”权力清单、“亮”权力家底延伸到村(居)一级,使干部群众“看图说话”“照单办事”,形成覆盖县、镇、村(居)三级的权责清单制度,加强权责管理,打通乡村治理堵点。目前,全县8个镇权责清单已经审核编制完毕,并向社会公布镇级权责事项154项。根据实际,蕉岭县同步制定了《蕉岭县村(居)民委员会工作职责事项指导目录》,明确村民委员会群众自治工作职责事项11类47项,村民委员会协助政府工作职责事项11类70项,应取消和禁入的事项19项。
一套机制议事+一个地方说事
因地制宜激活内生动能
▲蕉岭县广福镇叶田村富硒黑木耳示范基地。汪敬淼 摄
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蕉岭积极加强多层协商,挖掘内生动力,建立《蕉岭县村民协商议事会制度》,形成以村党组织为核心,包括村“两委”成员、村民代表、村民理事会理事长、村监委会成员、退休人员、驻村工作组等多元主体参与的议事协商机制,成立村级协商议事会,自然村、村民小组成立村民理事会进行常态化协商议事,按照事项涉及范围应需成立专项理事会,实行“大事大协商”“小事小协商”常态议事协商与专项议事协商双轨运行机制。同时,充分发挥妇女、老人、义工、志愿者等协会以及合作社等社会各类组织协同治理作用,形成事事有人管、好坏大家判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全县107个村(居)利用党群服务中心,按照有场地、有人员、有制度、有活动、有经费、有设备“六有”标准建设党代表、人大代表村级联络站点,建立起县、镇、村三级代表联络站,强化两个代表履职。建立支部服务日制度和人大代表服务日制度,村党组织书记、委员每周五,县、镇人大代表每周二,在党群服务中心接待服务党员群众,收集民意、解决问题,提升服务群众效能,拓展了村级党群服务中心职能,逐步将村级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成村民说事议事、反映难事的沟通场所。
一种方法评事+一揽子改革解难事
产治联动构建长效治理机制
▲蕉岭县广福镇广育村突出党建引领,充分调动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积极性。图为该村党群服务中心。汪敬淼 摄
乡村治理的有效开展要实现将“村里事”变成“家家事”。蕉岭县以美丽乡村、富美村民为导向,实施村庄、农户“双积分”制度,合理设置积分内容,以村庄积分把控发展方向,以农户积分激活内生动力,采取“基础评分+加分项+减分项”相结合的方式,每季度统计,张贴公示,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坚持精神鼓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正向激励为主、奖罚结合的原则,村庄积分靠前的村庄优先推荐评优,积分可以换取村庄配套奖补,并作为信用村等村庄评定依据。村民积分靠前的农户可获得评星定级、荣誉表彰等,作为村“两委”班子后备人选、参军、入党积极分子等参考,适度扩大本地银行信贷额度,积分在定点超市和钉钉平台兑换日常生活用品。各行政村以村党组织为核心,吸纳各类社会组织负责人、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农村党员加入评议团,经村民自主协商通过,制定评分细则。积分制实施全过程纳入镇纪委、村监委会监督范围,纷繁复杂的村级事务逐渐标准化、具体化。
治理有效离不开经济发展支撑。蕉岭县结合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全力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推动乡村治理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要素联动为乡村治理赋能。围绕解决人、财、地三个核心问题,以“党支部+五社”(党支部+股份合作经济联合社、土地合作社、资金合作社、劳务合作社、产业合作社)为组织载体,以土地、资金、劳务、产业、组织人才五大要素整合为目标,探索全要素联动改革模式,增强乡村内生发展动力。通过完善集体经济组织治理结构和集体资产管理制度,形成了基层自治组织和经济股份合作社之间相互监督、密切配合的农村新型治理机制,从制度上根本性解决了群众对集体经济组织权益的诉求,产治联动为乡村长效治理注入动能。
来源:南方日报、南方+
编辑:付慧英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