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共勉!东莞文化名人展邀你梦回厚重的文艺岁月

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 订阅

吾粤诸邑,惟东莞诗有合集。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

东莞涌现了大量的

文人学者、书画家、藏书家等

给后世留下丰厚的文化遗产

为弘扬东莞历史文化

齐心共建“湾区都市 品质东莞”

1月29日—3月31日

特举办东莞文化名人展

遴选八位东莞历史文化名人

以“学者篇”、“书画家篇”、“藏书家篇”

三单元举办文献展览

主办单位

东莞市文化馆

展览地点

东莞市文化馆一楼展厅与大堂

展览时间

2021年1月29日—3月31日

学 者 篇丨陈  琏  陈伯陶  容  庚

书画家篇丨张  穆  邓尔雅  卢子枢

藏书家篇丨莫伯骥  伦  明

策 展 人:赖志强

策展团队:郭林林、刘威、林欣、黄孟良

鸣谢:中国美术馆、东莞市博物馆、莞城美术馆、可园博物馆、容璞女士、容珊女士、梁欣女士、罗兵先生、王珉女士、卢松先生、卢燕华女士、伦志清先生、王晓强先生、张铁文先生、张之先生、王大文先生、王可逊先生、李振扬先生

东莞位居南岭之南,珠江口之东岸,南濒大海,北依峻岭,向为广东重要交通枢纽和外贸口岸。东莞自东晋咸和六年(331年)立县,初名宝安,唐至德二年(757年)更为现名,盖因境内盛产莞草故。东莞物阜民丰、人文荟萃,为岭南文化发源地之一。自明代始,东莞士人为数众多,位居广府前列,近代以来又以学风浓郁而著称岭表。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曾言:“吾粤诸邑,惟东莞诗有合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东莞涌现了大量的文人学者、书画家、藏书家等,给后世留下丰厚的文化遗产。其文人学者远则如明代厚街之陈琏,博学通经,为莞邑文人之翘楚;近则如晚清中堂之陈伯陶、莞城之容庚,伯陶敦厚笃实,学养深厚,莞邑首位探花,晚年避居九龙,潜心著述。容庚出身名门,精研古文字书画,著述等身,为中国学界鸿儒。其书画家远则如明季之茶山张穆,性擅画马,笔法谨细,承继宋元;近之则如莞城之邓尔雅、虎门之卢子枢,尔雅幼承家学,擅金石书法,文字训诂,兼善诗画,富收藏;子枢精研国画,尤工山水,上追董、巨,得自然之真趣,自成一家。其藏书家则如近世望牛墩之伦明、麻涌之莫伯骥,皆聚书万卷,遗泽后世;伦明为清末举人,一生嗜书,无所不览,历任燕京、辅仁等名校教授,搜遗辑佚,精通版本目录,编辑《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等,为学界所重。伯骥以医名世,酷爱藏书,尝于广州建藏书楼,名曰“五十万卷楼”,为近代南粤诸书楼之冠。

文化为城市软实力核心要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社会要寻根,要回到原点汲取成长的力量。有鉴于此,为弘扬东莞历史文化,齐心共建“湾区都市 品质东莞”,特举办东莞文化名人展,遴选陈琏、陈伯陶、容庚、张穆、邓尔雅、卢子枢、莫伯骥、伦明八位东莞历史文化名人,以“学者篇”、“书画家篇”、“藏书家篇”三单元举办文献展览。

限于策展水平,尚有诸多同样深具影响的文化名人未能展出,希求见谅!本次展览得到诸多单位、家属后人及个人的鼎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在展览开幕之前

抢先一睹名人风采

作品欣赏

01

陈琏(1369-1454)

陈琏,字廷器,号琴轩,明代东莞厚街桥头人。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举人,初授桂林府教授。建文三年(1401),秩满,升国子助教。永乐元年(1403)召试优等,擢为许州知州,三年改滁州知州。任上验丁赋、省徭役、修学校、劝农桑,有政声,擢为扬州府知府掌滁州事。永乐十七年(1419),父丧回籍守孝。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先后两次进京,留有热情赞颂新都的诗句。成祖亲征蒙古余部时,出任北征督运官。永乐二十二年(1424)出任四川按察使,明法令、正风俗。宣德元年(1426),调任南京通政使掌国子监事。正统元年(1436)调任礼部左侍郎,六年辞官归里。《大明一统志》称其“孝友和厚,博通经史,以文学知名于时”。陈琏一生喜藏图书,家中筑“万卷堂”,多藏秘府所无之书,乐于与人享。编纂有《颖川郡志》、《永阳志》、《桂林志》、《罗浮志》等志书,擅诗文书画,著有《琴轩集》、《归田稿》等诗文集。其政声、文誉,六百年来,东莞人物少有可比,为明代珠江理学开创者。

1. 《陈琏传》,(明)郭棐纂修《广东通志》卷二十四,刻本,万历三十年(1602),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

2. 明红漆地金彩“万卷堂”木匾,陈琏书斋,明初驸马都尉沐昕题,东莞市博物馆藏

3. 陈琏《赵孟頫重江叠嶂卷》题跋,载《故宫周刊》1932年第137期

4. 陈琏《放翁仕迹遗物记》纸本墨笔,29×75.5cm,明正统四年(1439),辽宁省博物馆藏(陆游《自书诗卷》题跋局部)

02

张穆(1607-1683)

张穆,字尔启,号穆之,又号铁桥,东莞茶山人。父世域,万历十三年举人。生于广西柳州,少年倜傥任侠,不好儒术,工诗画,善击剑,少与黎遂球、邝露等游。好骑射,性好养马,曾用百金买名马,取名曰“铜龙”、“鸡冠赤”,饮食坐卧不离马侧,深谙马的生理习性,故擅长画马。画法继承宋元传统,笔法谨细。27岁时,过五岭北游,思保卫边疆,为国立功,不被用。1645年,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年号隆武。经侯官曹学佺推荐,受命与张家玉到惠州、潮州募兵。后隆武帝为清兵所杀,兵饷不继,与张家玉回东莞,隐居茶山,不复出。尝游楚南,上衡岳,泛湖湘,东行入留都,历吴越,所作纪游诗,多奇杰可诵。海内诸名士多与交游,如侯官曹学佺、仁和今释、宁都魏礼、曾灿、秀水朱彝尊、归安韩纯玉、粤人邝露、屈大均、陈恭尹、高俨、今无等,有诗投赠。晚年因茶山老家被毁,迁到莞城东门居住,随后流落至东安县(今云浮)石鳞山。戴竹皮冠,支藤杖,广袖宽衣,步履如飞。擅画鸟兽,尤精画马,兰竹山水皆工。谓骏马肥须见骨,瘦须见肉;凡骏马之驰权以蹄尖寸许至地,若不沾尘然,画者往往不能酷肖。著有《铁桥集》。

1. 张穆传,《东莞县志》卷三十一,刻本,嘉庆二年(1797)

2. 张江裁《明遗民张穆之先生事迹及遗稿》,《国立北平研究院院务汇报》第7卷第6期,1936年

3. 张穆《画马图轴》,纸本设色,135.5×56.3cm,故宫博物院藏

4. 张穆画马,《金石书画》第65期,1936年9月15日,杭州

5. 张穆《册页六幅》纸本水墨,东莞市博物馆藏

03

陈伯陶(1855-1930)

陈伯陶,字子砺,号象华,因晚年避居香港九龙,又号九龙真逸,东莞中堂凤涌人。自幼聪敏好学,早年随父于罗浮山酥醪观苦读,少年时拜岭南耆宿陈澧门下,入学海堂。光绪五年(1879)乡试中式第一名(解元),光绪十八年(1892)中壬辰科进士,殿试获一甲第三名(探花),为东莞科举史上唯一文探花。光绪十九年(1893)典试云南,二十年(1894)微服访新加坡。光绪二十三年(1897)充贵州副考官。光绪二十七年(1901),闻慈禧挟光绪逃奔西安,自东莞启程奔赴陕西,和议成,随帝后还京。光绪二十八年(1902)为山东乡试副考官,三十一年(1905)为南书房行走,三十二年(1906)出为江宁提学使,赴日本考察教育,回国在南京创办方言学堂与暨南学堂。宣统二年入都,见朝政昏聩,遂弃官回莞。次年,出任广东省教育总会长。1911年辛亥革命后,避居香港九龙官富场,并与同时清遗老的赖际熙等人创立学海书楼,开堂讲学、传扬国粹。陈伯陶移居香港后,潜心著述,编纂有《孝经说》、《胜朝粤东遗民录》、《宋东莞遗民录》、《明季东莞遗民录》、《明季东莞五忠传》、《袁督师遗稿》、《增补罗浮山志》、《东莞县志》、《瓜庐文剩》、《瓜庐诗剩》等著作。辞世后,归葬萝岗金峰岭。

1. 陈伯陶遗像

2. 北京孔庙(前国子监)仕林石碑之光绪十八年壬辰科进士陈伯陶赐一甲第三名(探花)

3. 陈伯陶《东莞县志》(一百零二卷),东莞养和印务局,1921 年,李振扬先生提供

4. 陈伯陶《楷书八言联》纸本,164×34.5cm×2,东莞市博物馆藏

5. 伍德彝《宋台秋唱图》纸本,42cm×62cm,约1916年,张之先生藏

04

伦明(1875-1944)

伦明,字哲如,一作哲儒,东莞望牛墩人。父伦常,为江西崇仁县令。1901年中光绪庚子辛丑并科举人。次年入京师大学堂,学习五年。毕业后,复得举人衔,分发广西候补知县。同年返粤,先后任两广高等师范学堂教员、两广方言学堂讲席。1910年,入张鸣岐幕。1911年再入京师,值武昌起义,都人惊惶,书家大跌,购入四大篦,运返广州。1915年举家迁北京。1917年任参议院秘书、故宫博物院管理委员会干事,1918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23年任河南道清铁路局总务处长。立志续修《四库全书》,广收博采,续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故颜其居曰“续书楼”。1930年应邀赴东京鉴定“斯文会”所藏中国古籍。先后在北京30多年,任北京师范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民国学院等校教授。1937年南归,任广东省立图书馆馆长兼岭南大学教授。1947年由陈垣代商,将续书楼藏书捐赠北平图书馆。伦明工诗文,长于目录之学,著有《续书楼读书记》、《续书楼藏书记》、《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版本源流》、《续修四库全书提要稿》等。“晚年学益精粹,嗜书成癖,鉴裁甚精,收储至富”。生平酷嗜藏书,孙耀卿《伦哲如先生传略》载其“口食残羹剩饭,身著破衣烂履,不以为苦”,遇珍本秘籍,则“竭资购求,乃至质钗典衣,在所不顾”。一生藏书达数百万卷,储书箱400余只,书肆“通学斋”更是名噪京城。

1. 1901年,伦明中光绪二十七年恩正两科科举第90名,伦志清提供

2. 1907年,伦明京师大学堂毕业证书,伦志清提供

3. 京师大学堂1907年师范科毕业照,前排右起第二为伦明,伦志清提供

4. 《清史谈屑三种》第一册,伦明旧藏,现由北京图书馆藏,伦志清先生提供

5.《东莞袁崇焕督查饯别图诗》伦明题跋,1935年

滑动查看

05

莫伯骥(1877-1958)

莫伯骥,字天一,东莞麻涌向北坊人,近代著名藏书家。莫伯骥早年学习医学,毕业于广东公医学校,并于光华医学堂学习西医,后在广州西关十七甫开设仁寿药房,经营药品生意。莫伯骥虽为医学出身,然精通文史,酷爱藏书,曾任《羊城日报》主编,自1925年始大力搜藏图书,并建筑藏书楼初名“福功书堂”,后因藏书多达50万卷,遂名“五十万卷楼”,并自称“五十万卷藏书楼主”。莫氏藏书多古籍善本,有2部唐人文集、38部宋本、80部元本,其中李翱《李文公集》、孙樵《孙可之集》这两部唐人文集,尤为珍贵,为“五十万卷楼”镇楼之宝。针对所藏书籍,莫伯骥编著了《五十万卷书楼书目初编》,载书五百种,为卷二万余,并收集粤人遗著多种,为研究广东历史保存了珍贵文献。

1. 莫伯骥《五十万卷楼读书题跋记》,《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第7卷第2号,1933年3-4月

2. 莫培樾撰《莫天一先生七十正寿征诗文书画启》,1935年,王晓强先生藏

3. 莫伯骥撰《五十万卷楼藏书目录初编》(全7册),广州文光馆排印本,1948年,王晓强先生藏

4. 莫伯骥《五十万卷楼藏书目录初编》(全11册),台北:广文书局,1967年8月

5.莫伯骥致卢子枢信札,纸本墨笔,34×25cm

06

邓尔雅(1884-1954)

邓尔雅,名溥霖,字季雨,别署甫、尔疋、尔雅、邓斋等,东莞莞城人。因末代皇帝溥仪即位,避帝讳,改名万岁,遂以号行。父邓蓉镜为清同治辛未科二甲翰林院编修,官江西督粮道,三署江西按察使司,后归田掌教“广雅书院”。邓尔雅出生于北京,幼承家学,治小学,早年攻篆刻、书法和文字训诂,并师何邹崖学印。1899年入广雅书院就读。1905年赴日学医,后改学美术,与潘达微等创办《时事画报》于广州。后与蔡哲夫等三十八人,倡组南社广东分社(粤社)。与黄宾虹、陈树人创组贞社。1914年获唐代名琴绿绮台琴。1920年与李研山、卢乃潼、潘龢等在广州组三余印学社。1921年任教于东莞中学,参加广东省第一次美术展览会。1923年,与李凤公、潘至中等在广州倡组癸亥合作画社,后改广东国画研究会,精研国粹,并在香港、东莞设立分会。1929年春,国立广州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主任顾颉刚礼聘其为该所名誉顾问。1930年,获比利时独立百年纪念国际博览会金牌奖。1933年,作品参加柏林中国美术展览会。抗日战争爆发后,避居香港,以治印、卖字所得,在九龙大埔建造绿绮园,别署绿绮台主。1954年逝世于香港,终年70岁。邓尔雅生平工篆刻,擅书画,精鉴赏,善诗文。著有《文字源流》、《绿绮园诗集》等。刊有《尔雅印稿》、《邓斋印谱》、《邓尔雅书千字文》。

1. 年轻时的邓尔雅

2. 邓尔雅《行楷书诗册页》纸本,25.5×17cm,东莞市博物馆藏

3.邓尔雅《绿绮园落成》诗手稿

4.邓尔雅《绿绮台记》,《留省东莞学会杂志》第1期,1919年

5.王可逊复制大唐武德年间《绿绮台琴》,杉木、梓木,120×19cm,2017年

07

容庚(1894-1983)

容庚,原名容肇庚,字希白,号颂斋,东莞莞城旨亭街人。祖父容鹤龄为同治二年(1863)癸亥恩科进士,外祖父邓蓉镜为同治十年进士,从小受家族长辈熏陶,对其一生治学影响甚大。1922年,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读研究生。1924年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事务员。1925年编成《金文编》,是在编纂体例与方法上均有新突破的第一部金文大字典。1926年任燕京大学襄教授,后兼《燕京学报》主编。1927年兼任北平古物陈列所鉴定委员,1928年兼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在燕大执教20多年,对商周青铜器制度及铭文研究尤深,一跃而为该门学科巨擘。先后编印《宝蕴楼彝器图录》《武英殿彝器图录》《海外吉金图录》等。1934年发起成立中国第一个考古类社团“考古学社”,兼任北平故宫博物院通信专门委员、教育部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筹备委员会专门委员。1946年任岭南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系主任兼《岭南学报》主编。1952年岭南大学并入中山大学,任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1956年与商承祚共同创建中山大学古文字学研究室。容庚一生专精学问,著作等身,不仅是我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教育家、古物鉴定家,也是收藏宏富的收藏家和书画篆刻家上世纪50年代以来,容庚先生及其子女将藏品分批捐赠给国家,其中很多是国宝级藏品,为我国民族文化传承、文化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

1. 容庚像,约1930年

2.容庚《金文编》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3.燕京大学聘书,1926年

4.容庚致张次溪信札,纸本墨笔, 1948年,王晓强先生藏

5.容庚北平影像

08

卢子枢(1900-1978)

卢子枢,名沛森,又名沛霖,字子枢,以字行,东莞虎门博涌乡卢屋村人。因居住在广州九曜坊而号“九石山房”,又因仰慕清代学者顾广圻而号一顾楼,复取邓尔雅为其解字“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之义而颜其斋曰“不蠹斋”。4岁时父母相继去世,由祖父介眉公抚养成人。16岁考入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入图工科学习。1921年起活跃于广东画坛,有作品参加第一届广东全省美术展览会,次年参加西洋画社团“赤社”。1923年癸亥合作画社成立,为主要成员之一。1925年,该画社改组为“广东国画研究会”,为常务委员。1929年起作品陆续参加教育部第一次全国美展、1929年中日现代绘画展览会、1930年比利时国际博览会、1934年柏林中国美术展览会、1937年教育部第二次全国美展。民国时期,任教于国立广东大学、广州市市立美术学校、广东教忠学校和广东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等大中院校。新中国成立后,任职于广东省文史研究馆,为广东省博物馆筹备委员会委员。卢子枢博雅多识,精鉴赏,富收藏,结交多一时盛流;擅长书画创作,所作山水画,多宗清初四王风格,是近现代广东传统绘画的重要代表人物。

1. 卢子枢在给学生示范,约1970年代

2. 《修本堂杂录》,番禺林伯桐钞本,清嘉庆道光年间;卢子枢旧藏,王贵忱先生藏

3. 卢子枢《西樵巃嵸阁》纸本设色,79.3×47.9cm,1961年,中国美术馆藏

卢子枢《西樵巃嵸阁》宣传单张,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62年11月

4. 卢子枢《黄公望题画诗一则》书法,1965年,卢松先生松藏

5.汪兆镛致卢子枢信札,纸本墨笔,34×20cm

来源:文化莞家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