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理工学院宋加雷:首次详细揭示蜂鸟飞行的动力学机制

南方+ 记者

“天空中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泰戈尔在诗中写道。但在真实的世界里,飞鸟的身后并不是了无痕迹,而是会留下它对空气扰动产生的涡。通过对这些涡的定量分析,可以得到鸟的飞行动力学特性。

东莞理工学院宋加雷博士,便是在观察动物飞行场景中,研究其机理,来设计更高效、更敏捷的新一代飞行器。2020年2月,宋加雷参与开发的粒子追踪测速技术(Particle Tracking Velocimetry),成功实现了对飞行中三种猛禽(苍鹄,灰林鹄及苍鹰)流场定量测量,被《自然》杂志媒体频道专题报道。Altmetric评价其影响力位列全球同期发表所有研究的top1%。

科学家介绍

宋加雷,博士,东莞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教师,科技创新研究院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中心团队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运动(特别是流体相关领域)的推进机理研究和仿生设计。本科就读于中国科技大学由钱学森创立的近代力学系,毕业后到美国范德堡大学学校,用四年半时间拿到机械工程博士学位。其后,在香港中文大学、英国伦敦大学皇家兽医学院做研究工作。

从形似到神似的仿生演变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动物经过上亿年的演化,已经进化出卓越的运动技能,通过研究它们的运动,我们可以学习运动形态,提高能量利用的效率或实现有效的运动” ,宋加雷博士说。这些研究成果,对于高效敏捷的微型飞行器、具有隐身效果的水下机器鱼等的设计,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同时,人类不宜盲目地复制运动和形态,还要摸清细节的机理,让仿生从形似像神似演变。”宋加雷补充道。

从蜂鸟飞行的升力产生机制的探究、鱼类游动的动力学和机器鱼的优化设计、到猛禽飞行的空气动力学,宋加雷的仿生研究是一个交叉学科的研究,包含力学、生物、计算机和机械设计等,采用的技术涉及高性能计算机模拟,流场显示技术和高速摄影技术等。

耕耘多年,宋加雷的研究成果被国际同行广泛认可:他在国际上第一次建立了蜂鸟飞行的高精度CFD仿真模型,详细讨论了蜂鸟飞行中的升力产生的复杂机理,并被国际著名科技杂志《连线》和主流媒体《华盛顿邮报》等报道;他与英国伦敦大学皇家兽医学院合作的研究,率先使用粒子追踪的方法,结合高精度的高速摄影术和CFD仿真,得到猛禽身后的流场的旋涡结构与三维速度,并被《自然》杂志视频报道;因在仿生飞行空气动力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近期,宋加雷被美国国家航空博物馆遴选为典型人物,在博物馆2025主题展览“How things fly”中展出。

《自然》杂志报道画面截图,追踪研究猛禽飞行空气中悬浮的氦气气泡

《自然》杂志报道画面截图,追踪研究猛禽飞行空气中悬浮的氦气气泡

首次详细揭示蜂鸟飞行的动力学机制

蜂鸟飞行的研究是宋博士最有兴趣的研究之一。

蜂鸟被称为“飞行的珍珠”,飞行时翅膀每分钟能拍动1000多次,可以在空中悬停,也可以快速前飞,后飞,甚至翻转身体飞行。蜂鸟卓越的飞行能力引起了生物学者与工程师的兴趣,试图精确探测它的飞行机理。

但怎样得到蜂鸟飞行时高精度的空气动力学结果呢?由于蜂鸟体型太小,很难在翅膀上装探测仪器而不影响它飞行,所以需要高性能数值模拟的方法(CFD)来获取结果。

首先要得到蜂鸟精确的运动形态。蜂鸟不听人指挥,“但蜂鸟是个‘吃货’,”宋加雷笑着说,“我们在实验室的测量区域做了一个装置来放花蜜、蜂糖等食物,蜂鸟就会稳定地悬停在那里采食,我们就可以通过高速摄像机来拍下它的运动细节了。”

“对于向前飞行的研究,那我们再造一个风洞环境吹风,蜂鸟会固定在风洞里花蜜的地方,这样模拟出来的也是蜂鸟前飞的运动形态。”

通过高保真度的运动细节捕捉和高性能计算机的CFD模拟,宋加雷的研究揭示了蜂鸟飞行中的多种升力产生机理。  

此外,他们还发现,蜂鸟在前后拍翼的过程中,有一个利用惯性省力的精妙机理:翅膀来回翻转,但是这个翻转动作完全是被动的,即不需要用肌肉来推动。“这个就有点像人走路时手臂的被动摆动,没听说过哪个人走路太多手臂给摆累了。” 宋加雷说。

因此,在仿蜂鸟或昆虫拍翼飞行器的设计中,可以应用这个惯性驱动、被动运动的机制,简化飞行器的结构设计和电机驱动。现在,宋加雷与美国宾州州立大学的同行正在合作研究,希望设计出与蜂鸟飞行特点相似的拍翼飞行器。

研究猛禽飞行,成果获空客公司关注

时间倒回几年前,就连宋加雷自己也没想到,一个力学和机械工程背景的人竟然会到兽医学院学习工作。2018年,宋博士加入了英国伦敦大学皇家兽医学院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在此期间,他开始参与探究猛禽的飞行机理的科研项目,这是美国空军和欧洲研究理事会的联合的项目,旨在为下一代仿生飞行器和变形翼飞行器的研究打下理论基础。

与蜂鸟不同,猛禽的研究更具有挑战性。蜂鸟体积小、翅膀薄,翅膀模型可以简化成一个薄膜而不影响空气动力学的分析;而猛禽翼展一米多,飞行速度快,翅膀厚薄不均,其空气动力学对模型的要求更复杂。

为了得到详尽的结果,宋加雷和合作者们采用多种先进的技术。首先他们成功应用了先进的流场测量技术(粒子追踪),这种技术相对于粒子成像速度仪,可以测量更大范围的流场。

在实验室里,宋加雷的科研团队向微小气泡中充入氦气,从而产生几毫米大的气泡,再让猛禽飞过这片气泡群,通过测量气泡的运动来量化气体的流动。

“实验非常有意思,”宋加雷说,“为了测量气泡的运动,就需要有LED灯照明,当光线打到气泡上就是一片白色,猛禽以为是一堵白墙,拒绝飞过。”于是实验人员先关上灯,这样猛禽就不会被干扰,但需要在猛禽飞过气泡群后打开灯光。“有时操作时机不当,灯开早了,可以想象当时猛禽眼前突然出现‘白墙’,内心是何等凌乱。”

实验结果很喜人。测量发现猛禽滑翔飞行时,与我们现在的飞机动力学有很大不同。在飞机飞行时,尾翼会被飞行员操作,使下洗气流强度沿着展向均匀化,减少飞机的诱导阻力。然而,猛禽在滑翔时,却把尾翼下压产生升力,从而使沿展向的下洗气流变化明显,不再均匀分布。这看似增加了阻力,但进一步研究发现,下压的尾翼既产生升力,又减少了阻力。

这种机理上的不同是猛禽和飞机的尺寸差异造成的。因此,虽然莱特兄弟参照鸟的飞行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架飞机,但是不能盲目地把鸟的运动姿态用在飞机上,否则会起到反效果。猛禽的研究成果对于相近尺度的微型飞行器的设计就有了参考意义。


宋加雷博士和其研究的猛禽。

宋加雷博士和其研究的猛禽。

猛禽滑翔飞行时看似非常惬意,但是当飞行时受到扰动,比如阵风吹过时,怎样保持稳定呢?这个研究对于飞行器的稳定性控制非常重要,研究团队在实验室让猛禽飞过风洞上方,模拟向上运动的强风。当猛禽飞过强风区时,头和身体保持稳定,而翅膀却快速上拍和翻转,就像汽车的悬架系统在凹凸不平的地面上保持车身的相对稳定一样。“遇到突发情况,猛禽翅膀上翻的时间要短于它的反应时间。这又是一个被动机制,无需经过大脑思考的。” 宋加雷解释道。

宋加雷关于猛禽飞行文章发表之后受到广泛关注,被《每日邮报》《MSN新闻》等国际媒体撰文报道,Altmetric评价其影响力位列全球同期发表所有研究的top 1%。2020年12月,欧洲空客公司邀请宋博士和英国的合作者一道做线上报告,解读研究成果,并进行样机研制方面的合作。

猛禽飞行的流场(左两图)和正在穿越风洞的苍鹰。

猛禽飞行的流场(左两图)和正在穿越风洞的苍鹰。

研以致用:用仿生知识与设计服务社会

“探究动物运动机理是非常有意思的研究,但是有意思的东西也需要有用。我们想把从动物身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物上。”宋加雷开玩笑地说,“幸运的是,动物并没有给自己的飞行申请专利”。

虽然已经与国内外几个实验室合作开发,但是他仍想在自己实验室主导仿生机器人开发。仿鸟拍翼飞行器、机器鱼、机器蜘蛛、机器蛇……在他的实验室里,摆放着很多用仿生样机模型。后续功能完善之后,这些仿生机器人可以在室内救援、空中勘测等多个领域有广泛应用,最终发展出仿生空中飞行,陆地行走,水下游动的海陆空多维机器人系统,各种机器人相互通信,从而提高救援与探测的效率。宋加雷说:“目前,这些产品还在不断升级迭代中,未来几年有望投入使用。”

2019年8月,宋加雷结束留学回国,选择在东莞理工学院工作。宋加雷所在的科技创新研究院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创新中心,是东莞理工学院高水平理工科建设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之一,由校长马宏伟教授和另外2名杰出教授学者为科研带头人,探索机器人、高端智能装备领域前沿技术,开展科技产业创新服务。

宋加雷说:“一方面学校对我“看似不务正业”的研究大力支持,另一方面东莞产业链完整、制造业发达,很多科研成果能够快速产业化,变成服务社会的产品。”


宋加雷和仿生机器人样机。

宋加雷和仿生机器人样机。

拓展健康领域:人体血液动力学研究

在研究动物飞行动力学时,宋加雷开发改进了一套基于有限差分的流体求解器,这个求解器可以应用在较低雷诺数下复杂结构的流体力学分析。除了生物飞行的流体动力学模拟,该求解器在人体血液动力学模拟上有很大优势。

“力学是一个应用特别广泛的学科,很多问题都是力学问题”,宋加雷说。比如, 心血管疾病中的中风就是血栓对流动的阻碍,而血管瘤的出血也是管壁上应力的异化造成的。通过这套求解器,可以建立高保真度的心血管流动力学模型,不需要通过活体来研究精确的血液动力。

此外,现在侵入型医疗设备已经介入心血管的疾病治疗和功能修复,利用这套求解器可以得到侵入型设备在人体内的综合作用,为它们的优化和新设备的开发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利用宋博士的流体求解器得到的心脏瓣膜上压力分布。

利用宋博士的流体求解器得到的心脏瓣膜上压力分布。

最后,宋博士畅想了对未来三个方面的规划:保持研究初心,做好基础研究,创造更多知识,为人们健康贡献力量;争取仿生机器人设计的产业化,把研究的发现变成实实在在有用的东西;开展科普工作,以自然中动物的运动为支点,培养大家对知识的好奇和对科学的追求,也唤起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注。

“毕竟,只有动物存在我们才能去有效的观察研究利用它,当它灭绝了,我们人类也就无法仿生了。”

【记者】吴擒虎

编辑 毛敏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