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梅州老城区仲元西路中段至北门的一条街叫元城路。此路名的“元城”二字取自于北宋谏议大夫刘元城(也称刘安世)。
他曾与皇帝汇报奏议、争论政事,遇到天子盛怒也丝毫不惧,而是手执书简,静立一旁,等其怒气稍减,再行复奏。因此,刘安世被尊称为“殿上虎”,众人无不敬畏。
而同样履行谏言监察职责的梅州籍监察御史韩元勋却鲜为人知。
韩元勋是平远县八尺镇凤头村人,他是平远建县后的首个进士,曾担任明朝浙江道监察御史、琉球国行人等职位。他一生忠于职守,维护纲纪,御犯清乱,体察民情,所到之处,百姓无不拥护。
为弘扬韩元勋清廉报国精神,平远县从去年8月开始,对凤头进士第进行全面修缮,并于日前修缮完成。同时,平远还以韩元勋故居为依托,打造廉政教育广场,目前已正式对外开放。
韩元勋故居名为凤头进士第,位于平远县八尺镇凤头村。
天资聪颖
为平远建县后首位进士
凤头村地处广东与江西边界,驶入村子的道路曲折蜿蜒,四周是崇山峻岭。“韩元勋故居在村中央,沿着村道行至村委会你就能看到了。”村内无指引牌,顺着村口小卖部主人韩芳所说的方向行驶,笔者找到了位于村中央的凤头进士第,该故居经过修缮焕然一新,大门匾额上的鎏金字体格外引人注目。
这是一座风格简易的老屋,依山而建,坐东南向西北。步入天井,房屋布局便一目了然,屋内仅设4个房间和两个出口,若从上往下看,屋子就犹如一个工整的“井”字。“这是我们韩姓族人的祠堂,屋后有一座炉形山,我们又将祠堂称为炉形屋。”在故居内做工的村民韩添告诉笔者,凤头村位于武夷山脉西南端的文笔峰南面,因山上有一小岗形状似圆形高炉,便将为祠堂取名炉形屋,意为炉形大器。
据负责修缮工作的梅州市译博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利红介绍,凤头进士第原为其曾祖父建造的茅草屋,韩元勋功成名就之后,便回乡重新建了此屋,所以又名滨洲公祖堂。
“这座屋内曾走出过一名进士和两名贡生,除了韩元勋,还有韩一璇和韩恭愈,后两者于清朝顺治和嘉庆年间考取进士。”周利红说。在门外,立着三座石桅杆,韩元勋作为最早的进士,石桅杆放置在最左侧。
回顾韩元勋的一生,天赋异禀和勤奋努力贯穿始终。7岁就能与人应对,17岁考职为邑中秀才,27岁中举人,32岁中进士,在同辈人中脱颖而出。
在少年时期,韩元勋已表现出优秀的创作能力。“17岁时,韩元勋徒步到程乡参加童子试,早晨从九龙庵出发,第二天到达,他将赶考时,经过的沿途地名串成歌谣,如今已成为专家学者研究客家文化的一手资料。”周利红说。
在故居内,笔者看到了这首诗。其中的一个片段为:功读九龙时日长,七娘催促赴科场。脚踏黄沙齐上路,鸡公报晓稔田庄。手攀香藤长八尺,寸沟出水拐湖装。不觉行来杉树坳,大士宫里去烧香。共钦良畲不解渴,又买大柘当茶汤。
韩添解释,歌谣中九龙、七娘、黄沙、鸡公、稔田、香藤、八尺、寸沟水、快湖、杉树坳、大士宫、良畲、大柘都为平远的地名。“村中有不少人听过这首歌谣,如果韩元勋没有刻苦读书,怎会创作出如此脍炙人口的歌谣?”
32岁时,韩元勋赴京赶考,以丁丑科殿试金榜三甲第238名的成绩,成为明朝嘉靖四十一年平远建县后首位进士。《平远县志》中记载:“韩元勋,九乡人。崇祯丁丑进士,授行人司行人。”
“中进士之后,韩元勋的名字便传遍八尺镇,崇文重教、兴学助教的风气便在平远兴起。因此,韩元勋开始注重对家乡学子的帮助。”周利红说。
在任御史期间,韩元勋感于平远、蕉岭二县举子赴京赶考路途遥远,居京应试花费较高,使寒门人才难出。于是,他便召集二县在京乡人捐资筑建会馆,取名镇平会馆,后改称平镇会馆。
“平镇会馆为当时平、蕉两地举子进京赶考提供了落脚地,为他们应试、找工作带来了便利。会馆的设立不断激励着两地举子,努力学习,争取入榜,造福家乡。”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院长肖文评说。
民国十年,平远留京大学生有20多人,多住于平镇会馆。其中广东历史文化名人蕉岭籍丘逢甲,平远籍上将姚雨平,平远中将林震、刘时亮都曾在这里居住。
平镇会馆的设立,也带动了平远人功成名就后报答家乡的义举。此后的清朝、民国期间,平远县内兴学助教善举甚多,平远教育不断走向辉煌。
清正廉洁
正义与爱国伴随其一生
故居门外,两座石狮矗立。风雨侵蚀,使石狮的眼睛、鬃毛变得模糊,但威严的神态予人震慑之感,让人不禁联想起古时的衙门。“两座石狮象征着韩元勋一身正气和刚正不阿。”周利红说。“他将惩治贪官污吏、肃正纲纪为己任,多次向明朝崇祯皇帝谏言,获得崇祯赏识。”
明朝崇祯年间,朝纲不振,国势衰弱。
韩元勋被诏入朝廷后,显示出非凡的魄力,积极向崇祯皇帝慷慨陈述其理政主张。崇祯对这位新榜进士大为赞赏,颇为器重,授予其行人司行人职,派驻琉球。
随着清兵压境,韩元勋奉诏回京都,升任浙江道监察御史,巡视江苏、浙江等地。“监察御史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品秩不高但权限大,足以看出崇祯对韩元勋的器重。”肖文评说。
明末清初,官员之间的派系斗争现象严重,买官、贪污、尸位素餐等频频发生。韩元勋到任后,深入民间体察民情,洞察民瘼,同时肃整纲纪,惩贪官治污吏,不仅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还让众多坏人闻风丧胆。
《思文大纪卷七》中记载:“敕福京监临御史韩元勋:监场事完,即刻巡历下游地方。务正己率属,奖廉惩贪,力挽浇风,以振文治。汀、漳盗贼奸宄四出,须分别剿抚;使闻风解散,便属真御史。至两粤、云、贵计典已行,上下游独缓;着元勋作速察核,会同巡抚奏报。严在贪酷,不得遗漏吞舟。”此段讲述的便是韩元勋肃正纲纪之事。
“许是受到明朝第一任皇帝朱元璋的影响,韩元勋非常痛恨贪官污吏,刚正不阿的他未被当时兴起的贪腐之风侵蚀,努力维系社会的稳定。”肖文评说。
韩元勋所到之处,政声卓著,在当朝群臣中树立起了清正廉洁的榜样。因此崇祯皇帝封其为琉球王,册封蕲阳王,晋阶光禄大夫,并给予其一品服俸,赐诸侯宝剑。
除了清廉,忠同样流淌在韩元勋血液中。《晋书》有云:“古之君子,入则致孝于亲,出则致节于国。”韩元勋便是如此。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占领北京,明朝将领吴三桂在山海关引清兵入关,战火在国内蔓延,明朝面临着破灭的危机。韩元勋不愿与清军同流,便拥立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位,建立南明政权,年号弘光。
他以正义感召天下,整饬宦常,维护纲纪,御犯清乱,挽救混乱政局。“当时,政权不稳定,农民起义众多,韩元勋常常与起义者谈判,试图解散起义队伍,巩固刚刚建立的南明政权。”肖文评说。
为了维护朝政,韩元勋联合大学士陈方策等人,严厉斥责内阁首辅马士英排挤朝内重臣的行为,并对马士英严加控制。
战火不断蔓延,明兵节节败退,1645年6月,南明唐王朱聿键在郑芝龙、郑鸿逵等人拥戴下,于福州称帝,改年号隆武。韩元勋被提升为监察御史,历巡上下,奖廉惩贪,以求复兴明王朝。
“即使是在战火纷飞、朝野混乱的情况下,韩元勋依旧不忘惩腐肃贪,正义凛然和一心为国的品行伴随其一生。”周利红说。
传承弘扬
修建廉政广场以示后人
1650年至今,转眼已过数百年。
自清兵占领潮汕、惠州一带后,韩元勋无法外出,便不再过问国事,只在家乡设灵遥祭故主。1650年,韩元勋在家乡逝世,终年42岁。“即使无法外出,但他内心仍记挂着光复明朝,报效明室。”周利红说。
斯人逝去,故居被后人很好地保护和利用起来。
此雕塑形状取自于明代官帽的造型,结合“忠孝廉义”内容,寓指韩元勋进士的为人、为官之道。
2016年6月,凤头进士第被确立为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在凤头村韩氏族人的精心管理下,故居已进行过多次修缮。“2018年前后,我们对房屋的瓦片、油漆进行了更换,如今已成为农村文化俱乐部了。”韩添笑着说。
近年来,梅州市积极探索文化惠民工作,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打通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于2013年在部分自然村启动“三多三促”(多形态文化、多功能利用、多元化投资,促进古民居保护、促进文化旅游、促进社会建设)模式农村文化俱乐部建设试点工作,凤头进士第便是其中一个试点。
“说起进士广场,村里人都知道。”韩芳说,凤头进士第前地坪宽阔,屋内还设有图书室和桌椅,是村民们休闲娱乐的好地方。“闲暇时,大家喜欢聚在凤头进士第聊聊天、跳跳舞。”
为了进一步弘扬韩元勋的精忠报国、惩恶扬善的精神,去年10月,平远县对凤头进士第进行再次修缮。并对门口的地坪进行升级,将凤头进士第打造成为平远县廉政教育广场,广场于日前修缮完成。
“廉政教育广场分为屋内和屋外两部分,屋内展出韩元勋的生平事迹,屋外走廊展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清正廉洁的讲话。通过古今结合的方式,给予前来参观的干部警醒,时刻提醒他们要拉紧弦。”周利红说。
漫步在故居周围,还可看到四周民房的墙画,内容无一不与读书有关。“韩元勋先生对家乡教育的贡献斐然,我们借廉政教育广场修建的契机,同步推动乡村振兴,进行村容村貌整治,利用墙画来纪念这位清官。”凤头村党支部书记韩海说。
韩元勋曾在其撰写的《重修儒学记》中,表明他的人生理想:“文德武功彪炳天壤,以仰副朝廷,睠顾中外”。他认为,执政者要以教育为重,端本以治,在所有繁冗的政务中“莫不兢兢以建学育才为首务”。“在绘制墙画时,我们注重弘扬韩元勋先生崇文重教的思想,将读书融入强化内容中。”韩海说。
光阴似箭,时代更迭。凤头进士第,在新一轮的修缮中,继续见证着村子的变化;而韩元勋清正廉洁、崇文重教的思想,将在故居的修缮中继续传承。
■韩元勋诗歌节选
地名谣
功读九龙时日长,七娘催促赴科场。
脚踏黄沙齐上路,鸡公报晓稔田庄。
手攀香藤长八尺,寸沟出水拐湖装。
不觉行来杉树坳,大士宫里去烧香。
共钦良畲不解渴,又买大柘当茶汤。
迈步官田羊子甸,两口塘映枫林岗。
日暮超竹坳头歇,店里蚊多早起床。
直下长田冷水井,肚饿难过三角塘。
猴子地里无饭卖,汾水充饥透心凉。
骤雨倾盆雷打树,相公相慰莫惊惶。
再行五里黄昏近,欢天喜地进程乡。
注:歌谣中九龙(庵)、七娘(嶂)、黄沙、鸡公(山)、稔田、香藤(坳)、八尺、寸(称)沟(勾)水、快湖、杉树坳、大士宫、良畲(良畲为凉茶的谐音)、大柘(柘为蔗的谐音)、官田(上)、羊子甸、两口塘、枫林岗、超竹坳头、长田、冷水井、三角塘、才子地、分水(坳)均属平远地名,而雷打树、相公(亭)、五里(亭)属梅州地名。
这首诗为韩元勋年少时所做。17岁时结伴徒步到程乡(今梅县)参加童子试,早晨从九龙庵出发,第二天到达。他将赶考时经过的沿途地名串成歌谣,成为今人研究客家人文化的第一手材料。
文不惊人志不休
鹿鸣未遂速归舟,浪迹江湖冷淡游;
魁解让人终有日,诗书未ト了何秋。
名难成就愁难释,文不惊人志不休;
料想嫦娥应有约,三更灯火再埋头。
这首诗为韩元勋落榜后所做。韩元勋考取秀才后,随其叔父韩谷余宦游江南,居住于无为卅衙署,谷余聘请名儒,督导元勋攻读经史典籍,遂于明崇祯庚午年(1630)赴科举考试中举人。翌年,参加礼部会试落榜后,韩元勋写诗自勉,一生以“文不惊人志不休”自励,践行精忠报国志。
重九登五子山二首
石林垂薜笼烟微,古磴翻疑印屐稀。
月薄孤峰新寺烂,风销残叶老林葳。
洞霞染绣疑香润,玉露和空湿紫衣。
最爱登临多胜侣,菊杯清泛惜流晖。
野客萧索起砧残,山胜偏当韵士餐。
迸长玉蓉侵漠近,玲穿珠宝缀云寒。
凌崖若共飞猿度,出岫应凭坐客阑。
只为耽连忘问候,黄花故点酒觞乾。
庚辰秋日偕谢伯子学愽随喜五子山盂兰道场共登宝鼎峰分得“逢”字
坛净涌金胜事崇,法云如绮蘸崆峒。
鸾声度罢辟峰静,鹤影翻来到处逢。
苔绣洞阴书怪字,松梳岩下泣秋风。
不应莲社攒眉去,犹惭续貂着紫筒。
摘录自康熙二十二年《平远县志》
■延伸阅读
同为忠臣,韩元勋那些你不知道的事
在梅州,说起凛凛气节和磊落胸怀,更多人会联想到宋朝著名谏官刘安世。担任谏官期间,刘安世直言上疏,关注君主与百官的道德修养、参议朝政阙失,主张国家应该重法度,明刑罚。
北宋中后期,朝中高官举荐子弟亲友、走捷径把持要职的现象蔚然成风,刘安世多次上奏表示反对。他声称,如果朝廷继续不加分辨地擢任官员们推荐的人选,不仅会败坏吏治,使得官场风气更加浮躁,还会助长以权谋私的觊觎之心,最终损害国家利益。因此,即便是对文彦博等“耆德魁旧”(有道德学问的年长旧臣)授予亲戚官职之事,他也一律据实上奏,弹劾不讳。
而韩元勋却不如刘安世般闻名于梅城百姓,原因何在?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副院长肖文评告诉笔者,有三大原因:所处时代不同、所做事情不同以及工作地点不同。
“韩元勋所处时期为明末清初,改朝换代带来的战乱使这个时期的历史人物资料相对较少,且韩元勋任职地为琉球、浙江、杭州等,梅州本地的记载较少。”肖文评说。
“其次,刘安世在梅期间创设了当地第一间书院——‘梅城书院’,亲自招生授徒,把中原兴办教育的做法引入岭南。他还建立了一套适用于书院的管理体系,充分发动地方贤达支持,为办学经费提供来源,使梅州文教渐兴。而韩元勋则只是建立了一个会馆,事件的影响力不同。”肖文评说。
参考书目:
《平远县志》
《嘉应州志》
《潮州府志》
原标题:
一生清廉为报国 文不惊人志不休
平远县全面修葺首个进士第——韩元勋故居,打造廉政教育广场
【全媒体记者】梁时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