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说全球变暖吗?怎么这个冬天还是格外冷?|科技能见度

科技能见度
+ 订阅

前不久,广州气温下降明显,路上行人裹着厚厚的衣服应对寒潮。肖雄 摄

前不久,广州气温下降明显,路上行人裹着厚厚的衣服应对寒潮。肖雄 摄

不是说全球变暖吗?怎么这个冬天还是格外冷?|科技能见度

“霸王级”寒潮、“断崖式”降温、冷到骨髓里……进入冬天以来,寒潮不断“造访”我国,多地气温刷新最低纪录。

即便向来温暖的广东,也经历了8年来最冷的“二九”,多地出现久违的降雪(霰),广州、深圳等地更是时隔多年再次“入冬”(入冬的标准为连续5天的滑动平均气温≤10℃)。

在直呼“冷冷冷”的同时,许多人不禁疑惑:“不是说全球变暖吗?怎么这个冬天还是格外冷?”

“全球变暖并不代表冬天不冷,反而会引发寒潮。”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春在认为,在全球气候整体变暖的状态下,并不排除某些地区在某些时段会变得更冷,并且天气更加极端化将带来更大的风险。

这个冬天特别冷 “稀客”寒潮频现

尽管广东近日迎来升温,但此前的寒潮与冷空气仍让广东人记忆犹新。尤其元旦前后的“跨年寒潮”让广东“一夜入冬”。

什么是寒潮?省气象局将寒潮标准(以广州站为标准)定义为:受北方冷空气侵袭,致使当地日平均气温在24小时内急剧下降8℃或以上(或48小时内降温10℃或以上),同时过程最低气温低于或等于5℃,即为一次寒潮过程。

对广东而言,寒潮是“稀客”,平均2年才出现1次。今年“跨年寒潮”期间,广东普遍降温8℃—10℃,其中广州最低气温低至3℃—4℃,与过去20年间最冷的元旦(2005年广州最低气温低至2.1℃)记录已相差不远。

正因这股寒潮,广东也经历了8年来最冷的“二九”(从冬至那天开始数,第二个九天里的日子)。数据显示,今年的“二九”(2020年12月30日—2021年1月7日)期间,广东全省平均气温11.8℃,比常年同期(14.1℃)明显偏低,为2014年以来最冷。此外,广州、深圳也在时隔约1000天后宣布入冬。

今年中国冬季气温普遍偏低。

今年中国冬季气温普遍偏低。

放眼全国,“今年冬天特别冷”成为绝大多数地区公众的一致感受。这一感受也得到数据支撑:王春在展示的全国气温距平(即某一系列数值中的某一个数值与平均值的差)实况图显示,2020年12月以来,我国除青藏高原以外的大部分地区气温都是偏低的,特别是在北方和西南部地区,平均气温比历年偏低2℃以上。

西风带波动加剧冷空气大举南下

今天,全球气候变暖几乎已成为学者专家乃至普通大众的共识,正因如此,才有不少人对这个冷冬感到不解:为何全球变暖了,冬天反而更冷了?

事实上,寒潮频繁南下,恰与全球变暖有关。“全球变暖和冬季寒潮关系,要从南北温度梯度说起。”王春在解释道,冷的北极和暖的赤道形成南北温度梯度,在中纬度形成强的西风带。

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把北极地区比作一个巨大的“羊圈”,而西风带则是羊圈的“围栏”。正常情况下,由于南北温度梯度很大,西风带稳定而强大,可以牢牢“圈住”冷空气。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这种平衡被打破。“近几年研究发现,全球变暖是不均匀的,其中北极变暖速度较其他地区更快,这导致了南北温度梯度减弱,西风带由稳定型变为波动型,改变了存在于西风带中的环流形势,造成冷空气大举南下。”王春在说。

全球变暖和冬季寒潮关系示意图。

全球变暖和冬季寒潮关系示意图。

王春在提供的一张示意图清晰地显示了这种变化特点,波动型的西风带在部分地区造成冷空气南下,也在另外地区造成暖空气北上。这解释了为何去年12月以来全球陆地气温并没有表现出一致地变冷,而是呈现出亚洲气温普遍偏低、北美和欧洲气温普遍偏高的空间格局。

今年冬季寒潮与海洋温度的变化也有密切的关系,其中,赤道中东太平洋目前处于发展盛期的拉尼娜事件,太平洋赤道和热带中东部海温明显变冷,在极地与赤道温度的“一升一降”中,北半球南北温度梯度进一步减小,控制西风纬向环流的作用也进一步减小。“另外,大西洋的海温通过大气波列穿越欧洲大陆影响亚洲气候,可能对于东亚冬季变冷也有一定贡献。”王春在说。

怪天气越来越多 全球变暖是诱因

2018年初,北美打破百年低温纪录,暴风雪肆虐;2019年夏,极端炎热“烤验”欧洲,热浪席卷;全球各地频繁报告超强台风、特大洪水……近年来,关于极端气候的报道屡见不鲜,气候异常引起强烈关注。

在全球变暖大背景下,天气不再像原来只是小幅度异常,只在平均值附近摆动,而是偏离平均态越来越远、振幅越来越大、怪天气越来越多。”丁一汇说。

全球变暖造成的海洋温度升高,是导致气候异常的直接原因之一。王春在介绍,海洋吸收了全球变暖90%以上的热量,且主要存储在2000米以内海水中。受此影响,近年来海洋热浪频发,持续时间更长。

全球变暖下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示意图。

全球变暖下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示意图。

王春在以台风为例称,全球变暖增加了大气的稳定性,不利于大气对流的发展,因此会使台风发生的总数减少;但是,由于全球变暖加强了台风形成和发展时的热力学效应,因此台风的强度和造成的降雨量会增强,将给我国沿海地区带来更加严重的风暴潮灾害。另一方面,由于海洋变暖导致副热带高压减弱,台风的引导气流被改变,因此台风也将更多向北或者东北方向移动,减少在东南地区的登陆。

与寒潮相对应,全球变暖还将引发更多的热浪事件,并且大大增长夏季的持续时间。“我们的最新研究表明,气温每升高1℃,夏季的持续时间增长15天。”他说。

不过,王春在同时提醒,公众应当辩证地认识异常气候现象。气候环境与人们的生活体验密切相关,在自媒体发达的今天,气候话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网络上,动辄有“××年一遇寒冬”“史上最热的一年”等话题出现,严重时甚至引发公众恐慌。

王春在认为,一方面,科学家要更多地走近公众,为让人们了解海洋、天气、气候科学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另一方面,公众也要做到兼听则明,多听取不同专家学者的观点。

他以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为例说,人们普遍认为世界各地的海平面是同时上升的,然而科学研究却证明,亚太地区海平面正在上升,但太平洋美洲沿岸的海平面却普遍呈下降趋势。也就是说,太平洋东西两岸的人们要着手应对截然不同的气候变化结果。“这生动地表明了公众和科学界间准确传递信息的必要性。”他说。

【记者】卞德龙 张子俊

【见习记者】刘佳荣

【图片/视频】梁钜聪

【剪辑】刘佳荣

【实习生】罗慧庭

【策划】张志超

编辑 何雪峰 董晨晨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