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文化能人彭美英
“我对正字戏不是一般的爱,是酷爱。”
初见彭美英,你很难想象眼前这个声如洪钟、目光如炬的女性已经77岁了,这是这位“拼命三娘”坚守在正字戏传承道路上的第62个年头。
在陆丰市正字戏传承保护中心,彭美英(右一)向徒弟、徒孙传授技艺。
档案▶▶
彭美英,1944年10月出生于陆丰甲子,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正字戏代表性传承人,曾是正字戏名旦。这些年来,她从事正字戏主要演员、技艺传承、作曲指导、正字戏编导、陆丰皮影戏编导、正字戏艺术研究等。她桃李满天下,当前活跃在一线的正字戏演员半数以上出自她的门下。
退休不褪色、发挥光与热,彭美英就是这句话的坚定践行者。2004年退休后,她一直为正字戏、陆丰皮影戏做义工。
正字戏,本名正音戏,又称南下大戏,系南戏遗响,明初流入粤东,后扎根海陆丰。正字戏有传统剧目2600多个,分文戏和武戏,保留了戏剧初生年代的古老唱腔、表演程式,被称为“戏剧活化石”。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见倾心,年少离家学技艺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在采访期间,彭美英唱起电影《上甘岭》的插曲《我的祖国》,歌声婉转动听。这首歌,当时十来岁的彭美英仅听过一遍就能完整唱出,从小就展现出过人的艺术天赋。
“我对戏曲是一见钟情。”父亲是电影迷、母亲是戏曲迷,在这样家庭氛围下成长起来的彭美英成了小小“戏痴”,时常捧着戏曲剧本“咿咿呀呀”地唱和念,配合动作手势有板有眼。彭美英考取了当时在粤东地区享有盛名的陆丰县双喜正字剧团,被送往汕头戏曲学校就读正字戏表演专业,后又被汕头专署文化局择优保送往广州京剧团学习。
学在苦中求,艺在勤中练。曾被家人和朋友们断言“这小家伙吃不了苦,不出三天肯定会哭着跑回来”的彭美英用坚毅和勤奋证明了自己。“我至少比别人提前一小时早起练功,踢腿、跑圆场,再跟大家一起进行常规训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日复一日的练习让彭美英对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等很是熟稔。学成回到剧团,彭美英塑造了《百日缘》中的七姐、《百花赠剑》中的百花公主、《张春郎削发》中的赛花公主,以及钱玉莲、江水英、琼花等角色。
正字戏《龙江颂》剧照,彭美英(中)饰演江水英。受访者供图
彭美英师承著名正字戏表演艺术家陈宝寿及正字戏著名艺人黄学明、曾广照、刘彩,曾在惠东与老师陈宝寿同台主演《百日缘》。“看戏,就是学戏。一有空我就仔细观摩老艺人的表演。毫不夸张地说,我年轻时有过目不忘的本事,将老艺人的表演精髓深深刻在了脑海里。”
坚守两“戏”,收徒授艺促传承
彭美英用了大半生呵护“正字戏”“陆丰皮影戏”这两朵戏曲之花。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陆丰举办戏曲培训班,从几千个报名者中千挑万选出25名学员,彭美英是他们的主要教师。当时一心想当正字戏演员的彭美英常常化装过敏,“正当我徘徊苦闷时,有了这个能毫无保留、倾其所学的机会。这25名学员年龄参差不齐,最大的21岁,最小的12岁,这给教学增加了难度。我一个人负责男女基本功课程,还兼顾旦角的身段、水袖、指法、步法、眼法等的教学。”
“土地瓜”惊艳了全场观众。“2007年我们收到通知,正字戏要‘晋京’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珍稀剧种展演。全国就26个剧种参加,我们是广东省唯一代表。”
当时的剧团青黄不接,算上后勤工人满打满算才31人,能够担纲角色的屈指可数,怎么才能呈现一场高质量的表演?这时已经退休的彭美英始终心系戏曲、牵挂剧团。苦思冥想后她作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拿出正字戏绝活、戏曲形成之初的艺术遗留‘跑布马’,带着正字戏传统剧目《姜维射郭淮》上北京表演!”彭美英让她的二弟子黄壮营扮演姜维,她还建议将当时已调离剧团的大弟子吴国亮召回扮演郭淮。经过策划筹备、紧张编排,这场恢弘大气的表演一下子俘获了观众的心。彭美英说:“我敢说我们是全场掌声最多、叫好声最响亮的表演,21分钟内现场观众鼓掌喝彩27次。”
2008年,正字戏剧团公开招聘了34名学员,2012年又招收15名学员。彭美英经常给徒弟“开小灶”。她说:“除了打电话给学生指导唱念外,我还经常喊弟子到家里来,一遍一遍示范和纠正动作,倾囊相授。”彭美英几十年如一日的辛勤教学硕果累累,她收了十名徒弟、教导超过百名学生。徒弟吴国亮、黄壮营、钟晓琳、林晓青已成为正字戏中坚力量;在作曲方面,徒弟陈文宾、郑俊锦、陈少富成为正字戏主心骨作曲艺术人才。
正字戏《百花赠剑》。受访者供图
彭美英首创了皮影戏正面影身。她说:“我推动了陆丰皮影戏的三次改革。第一次是提高陆丰皮影戏的唱念水准,充分体现人物情感。第二次是在1978年导演陆丰皮影戏《白蛇传》时,我始终感到表演太呆板、‘不过瘾’,提出要按人体关节来重新制作人物影身,在这之后白娘子能够动动胳膊、动动腿,人物可以‘金鸡独立’、舞动水袖、表演武打动作等,栩栩如生。”
彭美英给陆丰皮影戏排戏。受访者供图
皮影戏正面影身是这样诞生的……1978年12月导演皮影戏《哪吒闹海》时,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的彭美英突发奇想,为什么不能采用正面影身呢?在和美工充分沟通后,成功创作出高约35厘米、五官轮廓分明、四肢比例与真人相仿、眼睛能转动、嘴巴可开合的皮影戏正面影身。“莲花缓缓绽开,哪吒用小手揉揉眼皮、睁开大眼睛环视四周,扭扭身子、伸伸懒腰,手舞足蹈,最后调皮地跳下莲花台。这样一变化,哪吒活起来了。”彭美英说。
彭美英在这场皮影戏中还设计了四只小青蛙正面影身,它们手捧大唢呐、边跳舞边欢快吹奏。几度华丽变身后,陆丰皮影戏声名鹊起,“不夸张地说,那时的陆丰皮影戏迎来了十年辉煌期,演出一天三场,场场满座。”说到这里,彭美英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陆丰皮影戏《哭塔》。受访者供图
拼命三娘,著书立说“传”奥妙
“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现在我做的事就是留住这片‘山’。我担心在岁月长河中正字戏的奥妙会流失,为了正字戏的传承,我必须想方设法把正字戏最原始的、最精髓的东西记录下来。”眼前这位迈步已不太灵活的老人坚定地说。
2007年,中共陆丰市委宣传部牵头成立“陆丰市正字戏、皮影戏整理工程工作领导小组”,十几年来彭美英在陆丰正字戏、皮影戏整理工程上作了巨大贡献。
彭美英指导人员整理清末民初156个正字戏传统提纲戏手抄本,扫描装订成册归档。这些手抄本大多发黄发霉、残缺破损,“有些打不开了,有些用手一捏就断了、碎了,要指导人员认真地整理核对,在扫描仪上像‘拼图’一样将它修补起来,用镊子仔细调整位置,接着一张一张扫描。”整理这些传统提纲戏手抄本历时两年半。
目前,彭美英著写出版了三本专著和多篇论文。著写的《正字戏》于2009年在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2015年中国文联出版社再版,修订版第三稿也即将出版。此外,彭美英携徒弟陈文宾、郑俊锦历经五年的时间,挖掘整理正字戏前辈历代传承下来的正字戏(正音戏)传统音乐声腔,进行科学编排,内含正字戏音乐声腔代表性曲目465支、正字戏正音曲、昆曲代表性锣鼓字谱65支,还对正字戏音乐声腔进行了综述,编著的《南戏遗响——正字戏音乐声腔》即将出版,该书得到中国艺术研究院首批终身研究员、中国著名戏曲理论家、戏曲史学家郭汉城的悉心指导。
正字戏《刺梁骥》。受访者供图
传承,光有书本上的资料远远不够,为了守护艺术明珠,这位老人勇挑重担,用十余年的时间深入挖掘整理,争分夺秒“抢救”排练出正字戏、陆丰皮影戏传统剧目50余台并录制成高清视频。“这些视频可作为正字戏、陆丰皮影戏的教学资料。有了这些资料,后人对照教科书、高清视频一学,这个剧种就能代代相传。”
为了录制高清视频熬夜到凌晨三四点是家常便饭,为了写书戴上眼镜一坐就是一整天……“我那两个年过八十的姐姐都说我忙起来‘六亲不认’。”彭美英说。六十二载年华缓缓流逝,这颗献身艺术的心始终坚定不移,她说:“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做好挖掘整理正字戏优秀传统剧目和传承工作。下来,我还会着手挖掘整理《绿袍记》《连环计》等,让中国南戏遗响——正字戏发扬光大!”
【记者】林娟如 南小渭
【实习生】叶杨
(视频部分素材由中共陆丰市委宣传部提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