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索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内涵,弘扬丝路精神,让广大市民了解9世纪以广府为中心的贸易陶瓷发展状况,“泛海凌波——9世纪以广府为中心的贸易陶瓷专题展”将于2021年1月26日至5月5日在南越王宫博物馆陈列楼临展厅展出。
该展览共展出200余件(套)文物,其中包括“黑石号”出水文物68件(套)、铜官窑文物47件(套)、广州地区出土或馆藏文物86件(套)。展览由四部分组成,以贸易陶瓷为核心,介绍9世纪以广府为中心的海上贸易、惊世发现“黑石号”沉船上的中国瓷器,再现了各地窑口瓷器在广州集散,然后销往海外的历史景象。
海上丝路的惊世发现
1998年,在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海域发现一艘9世纪初的沉船“黑石号”,这是一艘典型的阿拉伯商船,沉船出水了陶瓷器、金银器、各类香料以及生活用具等大量文物6万多件,是目前在海外发现体量最大、最为精美的一批唐代文物。“黑石号”出水的器物中,绝大多数是中国产的陶瓷器,包括长沙窑、邢窑、越窑、巩义窑、水车窑等著名窑场的产品,有力地证明了当时陶瓷已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主流商品。“黑石号”沉船是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实证,它向世人展现了唐代海上贸易的繁华。
“黑石号”沉船打捞现场——胶结的瓷器
“黑石号”沉船出水的中国瓷器中,湖南长沙窑瓷器的数量最多,达到57500余件。其次为广东地区生产的青瓷,有700多件,其中质量上乘的为梅县水车窑产品。此外,还有数百件河北邢窑、河南巩义窑的白瓷和白釉绿彩瓷、浙江越窑青瓷,以及3件完整的巩义窑青花瓷等。
这些来自不同窑口的陶瓷器如何汇集到这艘阿拉伯商船上,船上的商品从哪里采购,船员的生活用品从何处来,“黑石号”又是从哪个港口离开中国远航海外?自“黑石号”沉船被发现以来,关于这些问题的讨论从未间断。
唐水车窑青釉碗(“黑石号”沉船出水)
辐辏之地,货通海外
9世纪的广州,是中国南部沿海地区的海上贸易中心,以长沙窑等为代表的瓷器是当时最重要的对外贸易产品之一,通过对其生产、运输、集散、贸易等观察,我们能更深入地把握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结构与运行机制。历史与现实交汇,古老丝路再启程。
近几十年来,在广州城市考古发掘中,发现了数量可观的产自不同地方窑口的陶瓷器,包括长沙窑、巩义窑、邢窑、越窑、水车窑及广东其他窑口等,与“黑石号”沉船出水陶瓷相似。这些发现表明,唐代广州是南北方陶瓷器的重要集散地,来自各个产地的陶瓷器可能通过陆道、水道、海道汇聚到广州,再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至世界各地。
唐长沙窑青釉褐斑褐绿彩阿拉伯文碟(“黑石号”沉船出水)
新的发现为研究唐代南海的贸易路线、船上货物采购地等问题提供了新材料和新线索。本次展览,联合多家文博机构的200余件(套)文物,希望能提供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新视角。
千年前,勇敢的先民们乘风破浪,扬帆远航,开辟航线谱写丝路华章;千年后,新时代的广州站在对外开放前沿,赢来新的发展机遇。千年以来,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通过探索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内涵,弘扬丝路精神,将进一步凝聚湾区合力,增强开放优势,激发活力,为把广州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城市范例提供有力支撑。
据了解,该展览由南越王宫博物馆、长沙铜官窑博物馆、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广州好普艺术博物馆联合主办。
黑陶罐(“黑石号”沉船出水)
展览主题:泛海凌波——9世纪以广府为中心的贸易陶瓷专题展
展出时间:2021年1月26日-5月5日
展出地点:南越王宫博物馆陈列楼临展厅
南北名窑知多D
唐代广州是南北方陶瓷器的集散地,无论是近年市区考古工作中所发现的陶瓷器,还是海上丝绸之路上陆续发现的多艘沉船所出水的陶瓷器,都包括长沙窑、巩义窑、水车窑及广东其他窑口等。
长沙窑是唐代重要窑址,在长沙铜官镇及书堂乡石渚瓦渣坪一带,又称铜官窑、瓦渣坪窑,始烧于初唐,盛于中晚唐,衰于五代。产品以青釉为主,兼烧少量褐釉、酱釉、白釉、绿釉器。为了适应外销的需求,长沙窑瓷器的纹样和工艺吸收了异域文化。椰枣纹、桫椤树对鸟纹、连珠纹、葡萄纹、狮子纹、阿拉伯文字纹、胡人舞乐纹等纹样无不洋溢着南亚和西亚的艺术气息。长沙窑的模印贴花工艺也与古波斯流行金银器的锤揲工艺有关,这些贴花的壶、罐多是满足于外销。
水车窑又名梅县窑,唐代青瓷窑。窑址地处韩江支流梅江河畔,主要分布在今水车镇的瓦坑口、杉山、罗屋坑、南口崇方山一带。水车窑以生产罐、碗、壶等日常生活用瓷器为主,瓷胎坚硬厚重,通体施青釉,釉色莹润,如湖水般蓝,有较大开片纹。器物的样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黑石号”沉船还出水有黑陶罐,常见于广州地区的唐代遗址,其产地在粤西北郁南、德庆、封开一带。
【南方+记者】马艺天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