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件展品带你回眸广州文艺百年!广东美术馆响起时代先声

南方+ 记者

1月26日,“时代先声——广州文艺百年大展”开幕式在广东美术馆举行,逾千件文艺精品、历史文献、音像实物等珍贵藏品与观众见面。

image.png

本次展览由广州市委宣传部、中国艺术报指导,广州市文联、广东美术馆主办。据悉,该展览是广州市首次举办的全面总结广州文艺百年历程的大规模展览,是广州近百年来文艺精品佳作的一次集结,是深入诠释广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的生动实践。

大展以时间为轴线,以事件、人物和作品为顺序的呈现方式,分为“旱天雷·心向光明(1921—1949)”“得胜令·红棉璀璨(1949—1978)”“风云会·南国春早(1978—2012)”“步步高·出新出彩(2012—2021)”以及“广州文艺百年大事记”“广州文艺百年大家”和“广州百年文艺经典影像馆”七大版块。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小南了解到,展览每个篇章的主标题采用广东音乐的曲牌名,每一部分的标题采用文艺作品名,并由省市书法名家题写。无论是整体色调、动态流线还是局部细节,都力求以艺术表现艺术,给观者以最大的视听品读的享受。

据介绍,组委会对展览的整体呈现有极高的设计理念要求。展览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展示方式,融合多种视听手段动态展现经典作品。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现场观众可以通过手机扫描,与名作合影,浏览展出作品背后的故事。大展还设有在线虚拟展馆(VR展馆),观众只需点击相关链接,即可身临其境在线观展。

此外,各展厅还设有专门的文献展示区,展出广州文艺名家画册、文集,增加了学术性和可观性。

那么,其中最值得一看的10件珍贵藏品又有哪些?随小南一起先睹为快!

《新青年》季刊创刊号(广州鲁迅纪念馆提供)

image.png

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广州成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镇,奠定了广州在近现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1921年4月,《新青年》由上海迁至广州,后于1922年7月停刊。1923年6月15日,中国共产党理论刊物《新青年》季刊在广州创刊,创刊号称为“共产国际号”,由瞿秋白主编,封面和刊名由瞿秋白亲自设计和题写。

康有为《行书天大乐始八言联》(广州艺博院提供)

康有为在书法艺术方面所作的贡献,绝不比他在政治舞台上的作为逊色。作品用宿墨书写,起笔是浓墨湿笔,非常饱和,以至于在宣纸上化出“毛茸茸”的一圈儿。

image.png

康有为书法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化方为圆”,他在博览群碑并钻研北魏摩崖石刻《石门铭》后,笔法追求气势,不拘小节,体势洞达,宽博舒展,然而却是用圆笔较多,这是他对魏碑方笔的一种改革。

高剑父国画《东战场的烈焰》(广州艺博院提供)

国画《东战场的烈焰》描绘了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被日军炸毁的上海闸北东方图书馆之景,现收藏于广州艺术博物院。

image.png

从画面上看,被炸毁的东方图书馆只剩一片废墟。战火的余燃未熄,火光冲天,前景除了杂陈的瓦砾和电线杆外,还依稀可辨东方图书馆西式的门廊,而后景则屹立着被炸后的断壁残垣。

作品在构图、画法和情绪渲染方面和高剑父的另一名作《火烧阿房宫》近似。这两件作品都是对战争废墟的直接描绘,构图皆是依对角线展开,中间留白,以建立时空的先后序列。

李铁夫油画《未完成的老人像》(广州美术学院提供)

在李铁夫的所有油画作品中,《未完成的老人像》是颇为特别的一幅。不仅作品处于未完成的状态,而且作品强烈的笔触的运用也与其他的作品不同。

image.png

画家如同雕塑家般,为了抓住对形体的强烈感觉,快速地塑造形象。留在画面的笔触既像是粘附在结构之上的泥巴痕迹,又像是刀劈斧砍,画中人物像一尊未完成的雕塑。用极其概括的笔触表现对形体的精准理解和“形色一体”的表现方法,正体现了李铁夫折中风格的审美追求。

晚清立体照片观片器(公元先生提供)

立体照片产生于19世纪50年代,在欧美社会流行至20世纪30年代,先于电视机诞生。因此,立体照片及观看立体照片的观片器,被喻为“19世纪的电视”。

image.png

立体照片是采用双镜头相机拍摄的双影像照片,通常在长17.8cm、宽8.8cm的画幅上,呈现出左右两幅照片,两幅照片因镜头视角差异会有细微差别。人的两眼通过观片器的镜片观看立体照片,画面上左右两幅照片,就可形成一个具有三维立体效果的影像。

展览现场,观众可“身临其境”感受晚清(1900年)广州沙面场面。 

潘鹤《艰苦岁月》(广州美术学院潘鹤艺术馆提供)

雕塑《艰苦岁月》创作于1956年,作者为著名雕塑家潘鹤。该作品源自于冯白驹将军讲述的故事:在海南游击队斗争最艰难的时候,特委领导之一王业熹,一直带着一根竹箫,战斗最紧张的时候,也不肯把它丢了,依然乐呵呵地唱海南民歌。

image.png

作品成功地通过老战士吹笛、小战士偎依身旁倾听的造型,体现出战争年代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向往革命胜利的信念。在新中国美术史上,《艰苦岁月》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作品,已成为各种中小学美术欣赏教材及百年美术必收录的作品之一。

关山月国画《绿色长城》(广东美术馆提供)

关山月国画《绿色长城》是山水画创新的代表作品,不仅表现的内容新,而且笔墨更新,在20世纪70年代初颇具影响力。

image.png

画作取材于中国第一滩(广东电白)的沿海防护林带。画中一排排的防护林正经历狂风的袭击,如一道绿色长城,保护着农田,防止沙土流失。

画中树林的重复列置容易单调乏味,画家平中求奇,力避雷同,加强了背景的表现,把枝干、树叶进行了不同的处理,使得画面宽阔深远。

唐大禧雕塑《猛士》(唐大禧先生提供)

1979年6月,雕塑家唐大禧(曾任广州雕塑院院长)创作的著名雕塑《猛士》诞生。作品刻画了一个裸体女子骑在奔驰的骏马上,集全身之力,引弓蓄势,猛然释放的一瞬间。它还有一个副题——献给为真理而斗争的人。

eqw

之所以用裸体少女,唐大禧认为这样更显大无畏,也能体现对革命的赤诚、真诚和坦诚。

随后,关于雕塑《猛士》的争论轰动全国,其裸体女子形象引发了全国范围乃至境外华文报刊关于中国改革开放以及人体艺术问题的热评和广泛争论。其影响延伸到整个社会领域,成为轰动全国的社会公共事件。

《白门柳》茅盾文学奖奖牌、手稿及图书(刘斯奋先生授权,广州市国家档案馆提供)

image.png

《白门柳》是作家刘斯奋从37岁开始创作、耗费16年心血著成的长篇历史小说,分《夕阳芳草》《秋露危城》《鸡鸣风雨》三部。1998年获全国长篇小说最高奖——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这是迄今为止广东第一位也是唯一获此殊荣的作家。

李定宁、李斌成牙雕《盛世乾坤》(李斌成先生提供)

image.png

牙雕《盛世乾坤》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象牙雕刻”的代表性传承人李定宁耗30余年创作而成的珍藏杰作,作品中直径17厘米57层的象牙球,为目前世界上层数最多、直径最大的象牙球。


记者 杨逸  实习生 孙羽嘉

摄影 董天健

作品图来自主办方

编辑 杨逸
校对 洪江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