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召开的广东省两会上,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十四五”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强调广东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为此,2021年要以“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
粤评君认为,畅通经济国内国外双循环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让各种经济要素畅流无阻,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条件。那么,占据全国十分之一经济体量的广东将如何布局,如何推进?
在疫情冲击下如何让广东经济恢复活力?这是过去一年政府念兹在兹的重要话题,也是粤评君持续关注的一个焦点。
经济活力从哪里来?一个重要来源是持续、多样化、跨区域的贸易往来。
贸易就是不同要素的彼此交换,大规模贸易的背后是专业化的生产、成本可控且相对高效的流通,以及可观且持续的消费需求,缺一不可。贸易热起来了,说明整个经济循环基本打通了。
这既是全球化发展的逻辑,也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后的经济规律。
对于广东来说,主要对应于三个方面:培育发展战略性产业集群、畅通大湾区以及全省各市硬设施和软机制的对接,扩大内需市场。
省政府工作报告在“十四五”重点任务中明确,要增强畅通国内大循环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功能,打造规则衔接示范地、高端要素集聚地、科技产业创新策源地、内外循环链接地、安全发展支撑地。
在2021年工作安排中,则将“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强化广州、深圳‘双城’联动,打造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为十个方面工作的首位。
联通、衔接、对接、流动、协同、合作、一体化……这些高频词在报告中的连缀出现,体现的正是对畅通要素流动的强烈要求。
让这些词汇从目标变为现实,需要从硬件设施和软性机制两个方面降低成本、提升效率。
因此,广东一方面要建设“轨道上的大湾区”,推动珠三角地铁互联互通,加快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加快深中、黄茅海、莲花山、狮子洋等跨江跨海通道建设,另一方面将完善广深战略合作机制,全方位推动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对接协作。
这些工作的着眼点,都是为各种经济要素的流动提供更为优越的物质和制度基础。
事实上,就在省两会召开期间,这种联通也在不断推进。24日,广东省发展改革委主任葛长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广州28号线地铁将在东莞松山湖和深圳的地铁接上。
广东要建设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就必须在世界经济的大循环中,抢占更有利的位置。
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和通关模式改革,深入开展“粤贸全球”计划,打造辐射全国的进口商品集散中心。
让全球优质的经济要素在广东流动、交汇和碰撞,是广东下一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
点击流量对新媒体和网站有用,要素流量的大小则体现一个城市和区域在经济循环中的地位。对于广东来说,人口、资金和技术高度聚集的例子俯首可见。
就在24日,广州白云国际机场2020年客流量以4376.81万人次跃居全球第一,这是中国机场首次问鼎;省两会前夕,证监会20多年来放闸的第一个期货交易所落户广州……
当然,广东如果仅仅是做要素流动的通道,还远远不够,更大的价值在于,让优质经济要素逐渐汇聚和沉淀,为我所用,而这就需要强有力的产业基础作为支撑。
“链长制”不算是新词,事实上,在疫情冲击的2020年,广东同样也是通过推动龙头企业率先复工复产,以此拉动整个产业链的复苏。培育建设战略性产业集群的一个着眼点也在于产业链和产业网络在全省范围的有序布局。
不过,明确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还是首次。
报告提出,探索实施"链长制",培育一批控制力和根植性强的链主企业和生态主导型企业,打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集成服务等产业链条,构建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全产业链生态。
构建全产业链生态的过程,也正是汇聚产业链上生产要素并有效配置使用的过程,在全球疫情仍在肆虐的背景下,无疑将对全球产业要素、资本要素、创新要素,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事实上,这已经成为各市到全省发展的共识。
日前发布的深圳 “十四五”规划的建议,提出要深化完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此前公布的广东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中,同样提出,支持广东优势企业在国内布局建设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支持外销产品转内销,推动“广货”深耕国内市场。
流通的软硬基础有了,要素也在不断汇聚、沉淀,但要建设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还有一个关键要素:人口。
人是生产和消费的主体。在创新驱动下高技术人才固然重要,但不能忘记的是,每留住一个高技能人才,也就需要更多人为期提供工作生活多方面的基础服务。
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等五大现代化都市圈要增强集聚功能,引导常住人口向中心城市、城市群和城镇有序转移。
这项工作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现实背景。
一方面,广东是外来人口流入大省,多年来人口迁入数量都位居全国前列。但是大量人口却迟迟未能落户完成“市民化”,而这将影响他们在住房、耐用消费品等方面的消费,也间接阻碍其不断提高技能水平。
根据省统计局公布的2019年数据,全省常住人口约为1.15亿,而户籍人口约为9663万,两者之差就近2000万,这还没有算上为数不少的短期流动人口。
另一方面,全国范围的人口流动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广东“一家独大”的优势面临挑战:2019年浙江人口净流入量首次超过广东,而2017年、2018年其人口净流入数量,仅有广东的46%、58%。
这就要求,广东必须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让更多人在广东尤其是五大现代化都市圈落户。
“广东要及时转变思想观念,不能把户籍视为一种优势,或者作为人口调节的杠杆。”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广州认为,人口发展战略与落户政策应该具有前瞻性与科学性,做好前期的基础研究。
只有最广泛人民群众的奋发有为、生活富足,广东才能在新发展格局中最大程度发挥战略支点的作用。省政府工作报告在“十四五”发展目标中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促进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事实上,近年来,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地的“落户”政策呈逐步放宽的态势,公共服务均等化也在全面推进,这对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扩展内需市场和基础设施投资空间都起到巨大作用。
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是经济大循环中最重要也最具活力的要素,人的流动是其他要素流动的前提和动力所在。
王广州认为,广东省要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就要发挥大湾区联动协同效应,一方面提供更多更高端的就业机会,一方面从医疗、社保等方面入手,吸引更多人才流入,同时加强本土人才的培养。
【策划】吴哲 黄应来
【记者】王彪 实习生 李媛 隋明润
【出品】南方经济智库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