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滇王与南越王”展览在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开展。
该展览由云南省博物馆、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南越王宫博物馆、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和昆明市晋宁区博物馆等六家文博机构共同主办。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是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主办的第五个汉代诸侯王展,也是滇国和南越国的文物精品首次进行联合大展,以“滇王风采”“南越意蕴”“滇越交融”为主题,共展出滇粤两地289件(套)珍贵文物。
“滇国与南越国留存的历史文献都很少,因此,考古材料在研究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次展览将滇国和南越国的代表性文物进行展示,为广大市民领略边疆政权文化的魅力提供了一个平台。”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易西兵告诉小南。
边疆政权的对外交流
同为西汉时期帝国边疆的蜀国、滇国与南越国都曾发挥过保境安民的作用。中央王朝在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上采取了共同的民族政策。
滇王之印及印面 西汉
“文帝行玺”金印及印面 西汉
南越王墓出土的“文帝行玺”龙钮金印反映了汉初对南越采取了“服岭以南,王自治之”的政策。与之相似,在1956年晋宁石寨山出土了滇王之印,滇王和其亲属的墓地所在也随之得以证实。
一个是西南丝绸之路的重镇,一个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千年港口,滇国与南越国不仅存在的历史时期相似、边界相邻,在地理位置上也有相似之处。
“古滇国地处我国西南地区,是中原文化、北方游牧文化、东南亚半岛文化相互交流的通道,而南越国地处南海之滨,拥有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东端的重要港口。”广州市西汉南越王博物馆馆长吴凌云介绍,滇国与南越国的一个共同之处,在于都与域外文明有着紧密的联系。
镀锡饰三鸟铜盒 西汉
本次展出的滇国出土文物镀锡饰三鸟铜盒,其腹部及器盖表面皆有凸起的裂瓣纹一周。这一纹饰与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银盒基本相同。裂瓣纹又称蒜头纹,这种纹饰由锤鍱的方法制成,曾流行于古波斯安息帝国的银器上。
青铜器里的滇人品格
本次展出的滇国文物中大多为青铜器。在滇文化遗物迄今出土上万件文物中,以青铜器为大宗。
“常见的青铜器纹样都以平面的线刻为主,但滇国出土的青铜器大都以立体化的造型呈现了生动的生活化场景,可以说达到了中国造型艺术的一个巅峰。”吴凌云说。
小南注意到,展品中有不少圆柱形的青铜器。原来,这是滇国特有的“储钱罐”——贮贝器。贮贝器是滇国青铜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形制主要有桶形、铜鼓形、叠鼓形、洗形等,多用于贮放贝币,其器盖上雕铸了千姿百态的人物、动物或大型场景,主题涵盖祭祀、纺织、狩猎、掳掠、赶集、舞蹈等。
叠鼓形狩猎场面贮贝器 西汉
上图这件叠鼓形狩猎场面贮贝器的顶部就展现了狩猎的生动场面:三人身背长剑,其中两人骑马,共同追杀奔跑中的鹿。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贮贝器的表面以线刻的方式呈现了鹿的形象,与顶部立体的鹿相映成趣。
动物是滇国青铜文化中经常表现的一个主题。开屏的孔雀、噬羊的野狼、蹲坐狼牙棒顶的狗……
牛是滇国青铜器上的常见造型,滇国青铜器有许多以剽牛、斗牛和立牛为主题的文物。在滇国,牛不仅是生产工具,更是上层阶级财富和地位的象征,在祭祀仪式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四牛鎏金骑士铜贮贝器 西汉
与2021年农历牛年相呼应,本次展出的展品中也有许多牛的形象。这件四牛鎏金骑士铜贮贝器,反映了骑士的威风凛凛。以牛为主题的滇国青铜器也代表了滇人崇武有力的民族品格。
扣饰中看“滇”式生活
本次展览还展出了多件精美而又极具滇文化特色的装饰品,小南一眼就被端庄大气而又带有一丝可爱的青铜扣饰吸引住了。作为滇人主要装饰于腰间的饰品,这些扣饰中不仅有牛、鹿、猴、虎、豹这些动物纹装饰的形状,还有房屋、狩猎、动物搏斗这些真实的生活场景模型,体现了滇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二人盘舞鎏金铜扣饰 西汉
例如,这件二人盘舞鎏金铜扣饰就展示了两位北方游牧民族男子正在跳舞的场景,他们穿着一样的服饰,梳着条形小髻,身上还配了一把长剑,脚下是一条蛇,口咬前人之右足,尾绕后人之左足,整件扣饰造型生动有趣,动感极强。据讲解员介绍,有学者推测两人手上拿的圆盘状物品是铜钹,有点类似于现代的镲。
房屋模型铜扣饰 西汉
而上图中的房屋模型扣饰上足足有17个人,真实再现了当年滇人的生活场景。古滇国的房屋多采用干栏式建筑,分为上下两层,人们在上层居住生活,而下层主要用于养殖牲畜,这样的设计可以起到防潮、防兽的作用。南越国在干栏式建筑基础上,还引进中原建筑技术,出现了瓦当、方砖、望柱等建筑构件。“滇国房屋与我们今天在云南西双版纳常见的干栏式建筑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的房顶,多是倒梯形设计。”讲解员向小南介绍道。
【看展TIPS】
展期:2021年1月25日至4月18日
地点: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见习记者】王昕桐
【摄影】许舒智/部分由主办方提供
【实习生】沈祯卓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