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渔业经济不断夯实基础提升效益

茂名网
+ 订阅

去年水产品总产量93.08万吨,“十三五”投入渔港建设近亿元,打造“世界罗非鱼产业优势核心区”——

茂名网讯 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近年来该局积极推进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改善渔业基础设施,加强渔业安全生产监管,着力改善渔民生计,全市渔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渔区总体稳定。2020年,茂名全市水产品总产量93.08万吨,同比增长0.9%,其中,海水产品产量60.19万吨,同比增长0.5%,淡水产品产量32.89万吨,同比增长2.6%。

博贺渔港。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丘立贺 摄

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渔港建设提质升级。我市现有博贺中心渔港、水东渔港、陈村渔港、东山渔港等渔港4座,森高、树仔等渔业避风塘2座。十三五期间共投入渔港建设资金9500多万元。目前,正在加紧实施博贺渔港设施配套改造工程、博贺湾整治工程、博贺渔港疏浚工程(含博贺渔港入港主航道疏浚工程)。此外,市农业农村局印发了《茂名市渔港经济区建设规划编制及渔港核查工作方案》,计划对全市现有渔港(渔船避风塘)进行统一规划建设,在全省渔港经济区建设总体布局规划编制与全省渔港“一张图”的基础上,完成《茂名市渔港经济区建设规划》编制工作,聚集渔港经济产业发展要素,推动我市现有渔港整治建设。

海洋捕捞业可持续发展。我市现有海洋捕捞渔船2835艘,其中钢质渔船384艘、南沙作业渔船19艘。2020年海洋捕捞产量为12.59万吨。通过渔船更新改造和渔业安全技术装备改进,渔船抵御风险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海洋捕捞逐渐向外海发展,沿海资源捕捞压力减少,捕捞业得到可持续发展。

水产养殖实现量质齐升。全市海水养殖面积21.9万亩,产量47.6万吨,以对虾、优质鱼类和贝类养殖为主。淡水养殖面积34.38万亩,总产量32.7万吨,其中罗非鱼养殖面积近26万亩,产量23.12万吨。我市成为全国最大的罗非鱼养殖优势区域和出口加工基地,被誉为“中国罗非鱼之都”,被授予“世界罗非鱼产业优势核心区”称号。在保持规模优势的基础上,近年来该局通过开展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推广、养殖尾水治理模式推广、水产养殖用药减量、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水产种业质量提升“五大行动”,大力促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全市现有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31家。茂名罗非鱼列入国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水产品加工能力稳步提高。全市共有206个水产品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约58万吨,水产加工品总量29.6万吨,年产值36亿元。其中罗非鱼加工企业15家,年加工能力30万吨,2019年全市罗非鱼加工出口10.8万吨、货值3.2亿美元。

渔业资源得到有效保护。通过开展增殖放流、落实休(禁)渔制度、加强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维护了生物多样性,改善了渔业生态。近年来,全市增殖放流海水、淡水的鱼类、虾类等苗种超1亿尾。

渔民生计改善得实惠

支持渔民减船转产转业。优先压减老旧渔船、木质渔船、中小型渔船以及对渔业资源破坏性较大作业方式的渔船。自2015年以来,全市已实施减船351艘、28343.29千瓦,发放中央专项补助资金14171.562万元、省配套资金7258.123万元。

支持渔船更新改造。逐步淘汰老旧木质渔船、拖网渔船等对海洋资源破坏性大的作业类型,对纳入管理的老、旧、木质渔船进行更新改造。2015-2019年,全市共更新改造渔船259艘,已落实和发放专项中央补助资金12248万元,发放省配套补助2565万元。

发放渔业油补资金。2015年以来,共审核发放国内捕捞渔船补助45105.7648万元。2016年以来,共发放休(禁)渔补贴4112.2951万元,惠及渔民14300多人次。

统筹油补切块资金减轻渔民负担。为减轻新冠疫情对渔民影响,今年投入372万多元开展渔船贷款贴息工作,对贷款建造渔船的436户渔船船主实行一次性贴息补助,缓解渔民贷款还息压力大问题。调整2020年度政策性渔业保险补助比例,投入104万多元,增加渔民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财政投入比例,按新标准减轻渔民经济负担,预计受惠渔民9500人。

渔船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全市实际登记涉渔船舶5445艘,其中,在册渔船3055艘,纳入镇村管理的涉渔“三无”船舶2390艘。同时,我市还多措并举,狠抓渔船安全生产监管,遏制渔业安全生产事故上升势头。一是加强领导,强化督导考核;二是压实责任,实行网格化管理;三是落实制度,推进渔船安全生产监管标准化;四是加强执法,排查隐患管控风险;五是多种形式,深入开展渔民教育培训工作。

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黄月华 通讯员邱文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