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绿色优先”。佛山在“十三五”规划期标本兼治,以“公交优先”为核心发展战略,利用潮汐车道、在全国首创“警家校”护畅模式等办法,积极缓解城市交通“肠梗阻”状况。
截至2020年12月底,全市道路交通通勤日高峰拥堵延时较2017年下降了6.0%,中心城区高峰期拥堵指数较2017年下降了9.5%。加上公交专用道的路权保障作用,中心城区公交专用道高峰期路网车速较公交路网车速提升16%左右,市民幸福感显著增强。
未来,佛山将通过打造“公交+慢行”绿色出行体系,优化交通出行结构,把治堵工程从中心城区向全市重点区域拓展,让全体市民共享城市发展红利。
中心城区已精细化改善67处交通堵点
没有增建一座立交桥或者地下隧道,利用全方向待行、左转待行等先进疏导方法,被佛山市民长期以来诟病的南海大道、桂澜路与季华路交界路口,从2020年12月19日起发生改变。
“季华路多个路段已是无交通灯状态,但是季华路(南海大道、桂澜路)两大节点仍采取交通灯控制通行状态,以前到了上下班高峰期,红灯一亮堵车超过百米。”每天下班都要经过这两个路口的黄志辉,对现在通行状况表示满意。
据统计,自2014年季华路实现了南海大道至季华大桥段的快速化后,日均车流量由改造前的9.6万车次增长至超过20万车次,此次治堵措施对佛山中心城区意义重大。
“十三五”期间,佛山市在城市综合治理上做“绣花功夫”,交通拥堵治理走向精细化、品质化。
“在2017-2019治堵工作初期,交通部门尝试对一些堵点采取了微创新改善,取得不错的实施效果,随后在2019年初,对中心城区百大交通拥堵点进行综合治理。”佛山市交通运输局城道科科长祝贺表示,“百大堵点计划”的制定是在对中心城区早晚高峰运行特征的充分调查和互联网大数据分析融合的基础上,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按照“一堵点一方案”原则,计划三年内完成中心城区100处交通拥堵节点、路段及片区的交通综合治理。
从效果看,截至2020年12月底,中心城区已经完成67处堵点精细化改善,完成了预期目标任务,通过设置“潮汐车道、借道左转、全方向待行”等多项微创新手段,提升节点通行能力约10%-20%。中心城区高峰期车速提升至24.37km/h,基本实现了“公交车速稳步提升、路网车速保持平稳”目标。
利用全方向待行、左转待行等先进疏导方法,南海大道与季华路交界堵点得到有效缓解。
“近五年来,佛山在城市治堵方面敢于创新,比如首次在佛山应用借道左转、潮汐车道、全方向待行等新举措,将海五路-南海大道节点、南海大道-季华路节点、佛山大道沿线节点通行能力提升了至少10%。”深圳交通规划设计院佛山分院副院长赵磊对“十三五”期间佛山做法给予肯定。
下阶段,佛山更是提出把堵点的治理范围扩展至全市各区,把中心城区的治理经验推广到顺德、三水、高明,提升市民出行效率。
全国首创“警家校”护畅模式破解校园拥堵
除利用交通疏导办法化解中心城区拥堵外,佛山还从社会分工协作角度,创新研究交通管理模式,并取得成效。
校园周边车辆平均通行率提高65%(最高幅度);车辆逆行、违停、随意掉头等交通违法现象大幅减少;家长接送孩子所花时间平均减少15分钟······“十三五”期间,佛山在全国首创“警家校”护畅模式,为学生上学最后100米构筑安全保障通道,同时大大缓解了校园周边拥堵情况。
另外,佛山还在岭南大道-季华路节点南进口设置全市首条全时段公交专用道、公交专用信号灯和公交专用待行区,在路段和路口双重保障公交专用通行。在汾江路-绿景路节点设置佛山首条公交专用可变车道,同时配合公交专用信号灯,公交车无须再变线与社会车辆争道,这些办法提升了公交出行效率。
全国首创‘警家校’护畅模式破解校园拥堵。
同时在“十三五”期间,全市每年打通超过20条“断头路”,五年来共打通断头路122条,利用硬件设施大幅提升中心城区及外围组团路网连通性。
鉴于佛山市民数量逐年上升,加之轨道交通等项目修建在短期内占用道路资源,当地唯有通过“公交+慢行”的绿色出行模式,才能够有效控制交通拥堵、减少污染,真正从出行源头上缓解佛山交通拥堵。
“我们的道路和地铁项目虽然陆续在建,但从供给侧改革角度看,肯定满足不了小汽车增长速度,所以市民还是要更多主动选择公共交通、慢行交通等出行方式(如共享单车、公交车)。”赵磊指出,提高城市通行效率,除了政府统筹项目,设置合理出行方式外,更需要广大市民给予必要支持。
【南方日报记者】尹辅华
【摄影】戴嘉信
专题阅读: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