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品!你细品!顺德古民居藏着大学问!

顺德文艺
+ 订阅

乡村是比城市更贴近原始田园风格的载体

承载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共同的文化记忆

今天

一起来品一品顺德这些古民居古建筑的“美”吧!

顺德古民居建筑,你发现了吗?

摄/顺德城市网摄影俱乐部“SD自由鸟”

顺德目前保存相对完整的古民居建筑群落有:龙江镇石龙里民居群、龙江仙塘克勤堂民居建筑群、容桂街道万福里民居群、乐从镇沙滘居委南村牧伯里民居群、乐从镇沙滘居委西村低地民居群、乐从镇沙滘居委东村颍川旧址民居群 、乐从腾冲刘文添民宅、杏坛镇桑麻村北街古村落民居群、北滘镇碧江金楼民居群、伦教镇羊额村鸣石花园民居群、大良街道清晖园园林式民居等。

摄/顺德城市网摄影俱乐部“SD自由鸟”

其中顺德龙江镇石龙里是古宅颇为集中的地方,现存明、清两代古宅近二十间,形成一个古建筑群。

民居气势恢宏,是岭南典型的民居建筑。清代建筑风格,三间两廊式布局。总面阔13米,总进深11.2米。正屋坐西北向东南,灰塑龙舟脊,高大镬耳山墙,素胎瓦当,青砖墙,红砂岩石脚。

村落布局、民居结构颇有讲究

穿行在这些古民居间,你会发现,典型的镬耳屋与西式的小洋楼和谐共处,能感受到明清时期的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有一种穿越时空的美好体验。

这些村落往往以梳式布局,村前是大水塘,村后多有山坡或土坡,民居屋舍星罗棋布,整齐排列,巷道深深,麻石铺就路面,质朴而亲切。虽然现在很多新式民居杂陈,但还是能体验到两三百年前顺德人的生活状态,当真就是桃花源记里的描述。

摄/顺德城市网摄影俱乐部“马彦良”

村落的布局,民居的结构,仔细体味,其间蕴含的是昔日顺德人对日常生活的用心讲究,理解为精耕细作的基塘农业在日常生活中的反映可能更加妥帖,正是因为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极致追求才让那个时候的人们愿意一砖一瓦地把家园搭建成艺术珍品。

第一要素:门

那个时候,民居流行的是趟栊门。趟栊门包含三道门,第一道是角门,第二道是趟栊,第三道才是厚实的木门。相对比今天的不锈钢防盗门,趟栊门不仅起到了防盗的客观作用,还可以打开门,只锁上趟栊,这样外面的自然空气可以畅通室内,对于潮热的岭南气候,这相当于一个天然的空调系统。

筑墙材料

既然提到空调系统,就不得不提另外一个元素:筑墙材料。顺德古民居的筑墙材料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是干打垒

典型代表是目前历史最久远的始建于明代的北滘碧江金楼建筑群的老大哥,泥楼。之所以名为泥楼,是因为该楼由厚重的红石基础结合干打垒建筑,墙体用泥、砂掺以糯米粉堆垒而成,坚韧如石,隔热性很高,目前的统计进度,还没有找到第二例这样的民居建筑。

摄/顺德城市网摄影俱乐部“无忧无虑”

碧江泥楼的规模,虽然远远比不上外省的某些巨大客家土楼(如福建省现存最大的客家土楼“顺裕楼”,共五层,檐高十多米),但亦已历时二、三百载,至今除外墙部分表层装饰抹面灰线有剥落外,主体仍坚实如故,在顺德也属少见。

摄/顺德城市网摄影俱乐部“无忧无虑”

第二种是最常见的:青砖

明代是我国制砖技艺大发展时期,刊印于明崇帧十年(公元1637年)宋应星著的《天工开物》一书,是明代重要的科学技术文献。这部书分三篇、十八卷,非常详细地记述了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和经验,并附有大量插图。

摄/顺德城市网摄影俱乐部“SD自由鸟”

第七卷陶埏(shan)中总结了烧制砖瓦的经验,记述了原料、成型、干燥和焙烧等技术。“凡埏泥造瓦,掘地二尺餘,择取无沙黏土而为之。百里之内,必产合用土色。”这类砖的烧制原料是粘土(陶土),把质地细腻的粘土(陶土)经过筛捡,加水合成陶泥,接着,把陶泥放在坯斗(模具)里成型,晾干后码放在砖瓦窑里,用秫秸干柴高温烧制。烧上一天一夜之后,在窑顶揭开一个洞,把水注进去,每当水注进去时,窑里面就会发出一声“嘭”的闷响,接着,那水汽化后出现的那那些白烟就会从窑的各种裂缝冒出来。水变成了水蒸气,大量的水蒸气将空气排出,坯体在缺少氧气的情况下继续被加强热,由于燃料缺氧,导致生成了大量的碳黑颗粒,这些黑色的碳将已生成的三氧化二铁,重新还原为黑色的氧化亚铁(FeO),仍有剩余的碳原子慢慢渗入到高温下的粘土颗粒的缝隙中去,最终成就砖瓦的青色。

摄/顺德城市网摄影俱乐部“马彦良”

第三种:蚝壳墙

同样是在金楼古建筑群内,有一面排列整齐、保存完好的蚝壳墙。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里,贝类的废弃物是沿海地区最随手可得的砌筑原材料,由此诞生了许多别具一格、地域特色浓厚的南方历史建筑。在顺德当地,人们还有“千年砖,万年蚝”的说法,因此蚝壳墙坚固无比,此外,蚝壳墙还有冬暖夏凉的特点,相当于一台旧式空调。

摄/顺德城市网摄影俱乐部“马彦良”

以蚝壳为墙是明代常见的建筑方式。当时,蚝壳墙多半出现在众人景仰的祠堂或是有钱人家的宅院里。之所以被大户人家格外青睐,是因为蚝壳墙七菱八角、凹凸不平,若有蝥贼黑夜之中冒然翻墙入院,必割得他“损手烂脚”不可,具有防盗功能。另外,选用蚝壳做建筑材料,多半还因为那时靠海吃海,吃蚝跟养蚝都较为普遍,蚝壳材料十分丰富,就地取材足够方便。

摄/顺德城市网摄影俱乐部“卢结霞”

第四种:镬耳山墙

这些看上去像一个个大写的“凸”字的山墙整齐排列 ,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被当地人叫做镬耳屋。

摄/顺德城市网摄影俱乐部“SD自由鸟”

鑊,其实指的是古时的一种大锅,鑊耳屋,也被人称作“锅耳屋”。还有一种说法是镬耳屋象征着官帽两耳,具“独占鳌头”之意,唯有功名的乡村方能采用,也是当时家境殷实的象征。所以很多镬耳屋古民居的主人都是世代书香传家。

摄/顺德城市网摄影俱乐部“依然沧海”

摄/顺德城市网摄影俱乐部“五个轮”

镬耳屋用材讲究,造工精细。如镬耳屋所用的青砖,以打磨的水磨青砖为上乘,若非大富之家,是用不起的。又如屋两边的镬耳,其结构从檐口至顶端用两排瓦筒压顶并用灰塑封固,处理收口的工艺,是整座建筑工程难度最高,造价最贵的地方。同时,镬耳状建筑具有防火,通风性能良好等特点。火灾时,高耸的山墙可阻止火势蔓延和侵入。平日里,微风吹动时,山墙可挡风入巷道,进而通过门、窗流入屋内。

看完之后是不是觉得顺德这些古民居

里面大有学问呢?

藏着古人的智慧和文化的沉淀!

趁着周末时光可以去找寻

顺德古建筑的历史印迹哦!

—END—

素材来源:顺德博物馆、顺德城市网综合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