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光照
香蕉原产于亚洲东南部温度高、湿度大、日照足的地区,一般年日照时数在1200-1800小时即可满足生长发育需要,例如中国台湾、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区均有栽培,故而形成了喜光的特性。香蕉是是喜光大叶经济作物,光照充足时,树冠开张,叶片挺直,生长旺盛,花芽分化好,果实品质高,肉质香甜;光照不足时易引起蕉株生长不健壮,光合作用同化产物减少,花芽分化不良,果实品质不优质,甜度低,香味淡。同时,如果光照过强,且直射叶片时,尤其是幼嫩叶,也易造成灼伤,进而出现局部干枯。所以,在田间生产管理时调整适宜的冠层结构,并选择合理的种植密度,加强生长季的管理,以创造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为蕉株生长及果实发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2.温度
香蕉是热带果树,怕低温,忌霜雪,喜湿热气候。分布区大多年平均温度21℃以上,少数20℃左右,香蕉要求高温多湿,生长温度为15.5-35℃,最适宜为24-32℃,最低不宜低于15.5℃,绝对最高温度不宜超过40.5℃。香蕉怕低温,忌霜冻。生长受抑制的临界温度为10℃,降至5℃时叶片受冷害变黄,降至2.5℃持续几天并降雨,将导致香蕉植株冷害,假茎中心腐烂而死亡。1-2℃叶片枯死,0℃便全株冻死,低温持续时间越长受害越重。
冬季有霜冻的地区应选种比较耐寒的种类与品种及选择南坡或东南坡建园,但是忌选山谷低洼地,因为冷空气往往会下沉至低洼处聚集,造成局部低温,而易导致冷害;再者,低洼处易形成薄雾弥漫或笼罩,有时久久不易散去,相比山坡非低洼处的蕉林被太阳光照射的时间晚且短,不利于香蕉的生长。蕉苗种植或留芽要根据当地气候及计划上市时间而适时种植,最好在霜冻前收获完毕。但温度过高也不适宜,干燥天气高于33℃的气温会引起果皮组织变色,38-42℃可引起叶肉组织坏死和叶片干枯,果实出现日灼现象。
3.土壤
香蕉根群细嫩,浅根系,没有主根,属须根系,肉质根,嫩弱,好氧,怕涝,不耐旱,不耐肥,多数分布在土壤土层,形成水平根系,生长期新根抽生旺盛,抽蕾后基本不再抽发新根。香蕉对土壤的选择较严,大蕉、龙牙蕉对土壤适应性较强,香蕉则较弱。生产实践证明以土层深厚、地下水位在1米以下且有机质含量较丰富的砂壤土至壤土为好,尤以冲积壤土或腐殖质壤土为适宜。黏土通气不良、结构差、易积水,极不利于根系的生长发育;砂土空隙大、透性强,易导致水肥流失,因而黏土和砂土皆不适宜香蕉的生长。平地地下水位至少在0.7米以下,保证大雨过后能及时排出多余的积水;山坡地排水性好,若选择山坡地建园应保证在香蕉需水时或施肥时能够及时灌溉,以确保香蕉生长对水分的需求。土壤pH4.5-7.5都适宜香蕉生长,以pH6.0-7.5最好,因pH5.5以下时土壤中镰刀菌繁殖迅速而易侵害香蕉且导致香蕉枯萎病的发生。香蕉对盐性土壤虽不甚敏感,但土壤含可交换性钠离子若超过300mg/L时也不利于香蕉生长。山区栽种香蕉应选择坡度15°以下的缓坡地,以南向或东南向坡地最好,在开阔、通风、地下水位低的砂壤土种植的香蕉,果指长,果肉质地结实,果皮较薄,色泽鲜绿有光泽,味香,浓甜,水分含量较少,耐贮运。
4.水分
香蕉为大型草本植物,需水量较大,根据生产经验一般要求每月雨量在100毫米以上才能满足香蕉正常的生长发育,低于50毫米即为干燥季节,如果此季节供水不足往往会导致香蕉因缺水而抽蕾期延长、果指短、单产低。华南地区降雨不均匀,高温常伴随多雨,低温则伴随干旱,所以需要根据当地气候而修缮水道,做到旱能浇、涝能排,以满足香蕉正常生产对水分的需求。蕉株营养生长中后期与花芽分化期是植株生长最旺盛时期,也是需水最多的时期,所以供水要及时,土壤湿度要充足。在高温季节供应足够的养分和水分,可促进香蕉叶片迅速扩展和植株快速生长,做到提早抽蕾和提高产量。长期供水不足会导致香蕉植株生长缓慢、不健壮,过于干旱则叶片变黄甚至凋萎干枯,假茎萎缩;如若在花芽分化期水分供应不足,则导致花芽分化受阻,造成果梳数和果指数减少,果指变短。
5.风
香蕉叶片大、假茎质脆、根系浅,容易遭受风害。香蕉最忌热带风暴,5-6级风会撕裂叶片、吹断叶柄,风后往往引起叶斑病盛发,7-8级风会吹折或吹倒植株,9级以上大风会把整个植株连根拔起。南部沿海地区每年5-11月经常遭受台风的威胁,风害往往使香蕉产业发展受到抑制。在香蕉生产过程中应认真做好防风工作,近海地区可选种矮秆品种,选择背风的地方建园。
6.环境污染
破瓦厂、水泥厂或化工厂排出的气体内含硫化物及氟化物,常引起蕉叶边缘干枯至蕉叶提早衰黄。由于叶面积减少,香蕉的产量、品质均下降,造成果穗变小、变短。一般在500米距离内有这类工厂的地方,不宜建园。香蕉对大气氟污染敏感,粉蕉次之,大蕉较耐氟污染。
农财网香蕉通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