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职记|扎根“网红村”,为乡村振兴“鼓与呼”

南方+ 记者

步入茂名高州市根子镇桥头村,连片的荔枝林、古朴的岭南民居映入眼帘,颇有陶渊明笔下“世外桃源”的意境。

在这座“网红村”里,省政协委员、茂名市林科所所长林思诚正在牵头开展荔枝种植生物防治的实验。“我们通过繁育天敌昆虫,达到‘以虫治虫’的效果,让荔枝种植更环保、无污染。”

省政协委员、茂名市林科所所长林思诚

从事林业科研工作近30年,林思诚一直扎根乡村沃土,关注农村发展。去年,他作为第一提案人提交的《关于在茂名试点推进我省农业大市扶贫产业园(聚集区)建设的提案》,获广东省政协优秀提案。

今年,林思诚带着《关于提高群众参与度,推动村民自治高质量发展》等提案参会,继续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建言献策。

推动村民自治高质量发展

生于农村、长于农村,林思诚一直情系“三农”工作,并将“服务农村”作为毕生追求。

作为一名林业科研人员,林思诚大部分时间在乡间地头度过,他希望通过扎根一线的科研实践,研究出更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新技术、新方法,并第一时间推广。

省政协委员、茂名市林科所所长林思诚

“曾几何时,我回乡或到农村公干,看到农村的亲戚和其他农民都是眉头紧锁、对未来充满焦虑;如今,看到的都是阳光而自信的神情。”林思诚说,村民精神面貌改变的最大原因在于,农村经济水平和村容村貌正不断进步。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和根基。成为省政协委员以来,林思诚在履职调研中发现,部分农村地区村民参与基层民主协商的深度和广度有限,有的出现了“协商难,议事荒”等现象。

“我今年的提案重点关注村民自治话题,希望通过完善制度建设,让村民自治更加规范有序、充满活力。”林思诚告诉记者,“农村是农民的家园,要让农民真正发挥主人翁精神,提升他们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近年来,广东大力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取得诸多有益经验。如梅州蕉岭县探索“六个一”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模式。

“在完善制度体系的同时,我们可以各地乡村根据当地实际开展先行先试,探索利用‘云会议’等现代化信息手段,提高村民参事议事的便利性,拓宽群众参与村民自治的渠道。”林思诚说。

呼吁提高村民科学文化素养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农村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常年工作在乡村振兴一线的林思诚有感而发,“这一战略的实施真正使农村富起来强起来美起来,让农民有尊严、农业有搞头、农村有奔头。”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基础。林思诚日常接触最多的桥头村,就是一个以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

“这几年,桥头村里几乎一年一变化。”林思诚还记得,过去村里只有一条水泥路,破旧房屋很多,空置地长满杂树杂草。近年来,通过做大做强荔枝产业,桥头村把荔枝种植与产品加工、观光旅游、休闲康养相结合,发展面貌为之一新。

“广东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正在成为产业兴旺推动乡村振兴的抓手和样板。”林思诚说,他今年继续关注现代农业产业建设,参与完成了《关于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 助力广东乡村振兴的建议》提案。

提案呼吁,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要符合区域资源和生产比较优势、产业可延伸性强、市场开发价值较高、产品品质具有特色和有一定知名度等条件,确保产业发展持续性。

“我们还建议创新利益联结模式,试行‘托管保底’‘合资兜底’等模式,将企业与农民从简单的产品购销、劳务聘用关系,转变为更为紧密的合作共赢关系,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林思诚说。

结合自身科研工作经验,林思诚认为,在推进乡村振兴建设过程中,不应忽视对村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

“我们倡导创新驱动发展,农业也一样。现在很多农村兴建了众多文体设施,但科普设施依然缺乏。”林思诚说,有关部门和机构需要进一步思考,如何推动科普工作向农村的有效延伸。

【记者】黄舒旻

【统筹】祁雷

编辑 姚昱旸
校对 曾慧雯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