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汕头文脉⑥ 文化浸润:“戏亭印象”走入寻常百姓家

汕头观察

1月16日晚,由汕头市委宣传部、汕头市文化发展中心筹备办主办的“戏亭印象”之戏曲暖心行动在小公园片区举行。与过往不同的是,在老妈宫戏台演出前,潮剧演员们带着年货慰问困难群众,为他们送上春节前的慰问。记者获悉,这是“戏亭印象”惠民演出系列活动在今年疫情防控形势下作出的新变化,在减少人员聚集的同时,仍持续为市民群众送上演出、送去关心。

自2020年6月13日启动至今,“戏亭印象”惠民演出系列活动每周三、周六晚分别在红亭戏台、小公园中山纪念亭演出,加上每晚的老妈宫戏台表演,已为市民及游客送上了超过400场演出。《汕头市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实施“八个一批”工程方案》(下称《方案》)就提到,要树立一批惠民文化品牌,通过举办“戏亭印象”“潮剧大观园·周五有戏”系列活动,营造出欢乐祥和文化氛围,丰富市民群众文化生活。

7

◎走出专业剧场与民同乐

据了解,目前汕头本土培养出丰富而齐全的文艺团队,涵盖了歌舞、杂技、话剧、潮剧、小品等多种类型,能够满足不同需求的观众,也为“戏亭印象”活动的持续开展奠定基础。广东潮剧院副院长张怡凰介绍,每场活动,广东潮剧院都会精选不同的原创潮曲、经典剧目选段、由名角名家在“戏亭印象”舞台献演,吸引众多戏剧爱好者或到场观看演出、或准点守在“戏亭印象直播间”远程线上收看。

与传统演出不同,“戏亭印象”走出专业剧场,选择市民们休闲娱乐的公共场所作为演出场地,市民无须购买门票,就能够近距离接触到独具潮韵的表演。

汕头市文化发展中心筹备办办公室主任张晓丹直言,“戏亭印象”系列活动在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的同时,对潮剧普及带来了很大的帮助。“现在让年轻人在手机上看潮剧,可能多半不会主动选择观看,但在小公园亭演出潮剧,许多年轻人都不自觉驻足观看,有些市民还会与演员合影留念。”张晓丹说,“戏亭印象”演出在无形中扩大了传统演艺形式的群众基础,随着小公园片区游客的不断增加,一定程度上对打造小公园片区文化IP起到促进作用。

汕头市文化发展中心筹备办编剧连希楠介绍,2020年“戏亭印象”之小公园有约演出活动,每期与不同单位合作,以合作单位的宣传要点策划舞台前后展示、展演内容,用开演前潮剧演员带妆巡游的方式,宣传主题内容,精选贴近主题内容,以潮剧折子戏、小品、歌舞、杂技等形式组合在舞台展演,创新圆形舞台的表现形式,以“前后两部戏,共为一主题”的模式服务于主旋律宣传,使舞台艺术成为宣传工作的载体,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戏剧形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创文知识。

“戏亭印象”新年迎来新变化

步入2021年,面对疫情防控有关工作部署的变化和观众对现场演出的更高要求,“戏亭印象”也做出一系列改变为市民呈现更好的演出效果。张晓丹告诉记者,为了减少人员聚集,广东潮剧院创新采用巡游方式,以“街坊戏曲流水宴”+老妈宫舞台表演的形式与群众互动。同时,组织潮剧名家向沿街商铺和参观群众赠送国旗、响铃小灯笼,积极开展“戏曲暖冬”“戏曲暖心”“戏曲暖风”行动,携手爱心人士向社区孤寡老人、困难群众送上棉被、年货等物资。

广东潮剧院创新采用巡游方式,以“街坊戏曲流水宴”+老妈宫舞台表演的形式与群众互动。刘铭勤 摄

广东潮剧院创新采用巡游方式,以“街坊戏曲流水宴”+老妈宫舞台表演的形式与群众互动。刘铭勤 摄

除了线下演出,“戏亭印象”活动还开拓线上平台呈现现场实况,通过网络“云剧场”,以直播的形式将潮剧惠民表演扩展到“云端”,实现疫情期间“云看戏”。同时,在一些社交平台上展示单个节目的完整版视频、每个节目的精华版视频、现场花絮等。

“新的一年,我们每个团体都要有新面孔、新节目。”汕头市文化集团常务副总经理、市杂技团团长马小会介绍,2021年汕头市文化集团下属杂技团、话剧团、歌舞团都将广泛招纳新演员,计划通过聘请相关专家教授团内演员、校企合作设立实习基地等方式为团内注入新鲜血液,提高演出质量。

有了高质量的演员,更要有高质量的剧本。《方案》提到要“编排一批戏,讲好汕头故事”,对此各文化团体纷纷开展排练、创作工作。目前,市杂技团《心烧·眷恋》、市话剧团《风雨侨批》、市歌舞团儿童剧《小猪快跑》《公主救我》、市文联舞剧《岭上梅》等节目已排练成熟。此外,市文化集团正着手整合歌舞团、杂技团编排华侨题材大型歌舞剧,广东潮剧院也正研讨、创排潮剧《英雄长歌》《望海潮》,大力弘扬侨文化。

多措并举落实“文化惠民”政策

在全力打造“戏亭印象”文化品牌之外,近年来汕头市采取多项措施,利用潮剧、潮乐、杂技、话剧、歌舞、小品等本土文化团体齐全的优势丰富市民文化生活。为推动汕头文化创新发展,整合了汕头市演艺集团、市歌舞团、市话剧团、市杂技团等7个国有文化企业的汕头市文化集团于2020年5月10日正式挂牌成立。

“几个团体有效整合,政府又高度重视,让我们演员看到只要肯努力,演出都是有市场的,所以大家的面貌十分积极向上。”马小会表示,自文化集团成立以来,各个团体都得到很好的发展,在2020年共完成创文惠民文化演出100场。

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走进群众的演出也不断多了起来。为了让群众能够在家门口欣赏到传统艺术,汕头市政府启动了送戏进农村的文化惠民项目,汕头特区潮剧一团在三年中共开展“潮剧进农村”的活动270场。“政府安排了潮剧进农村,把戏剧送到家门口,他们一分钱都不用花,老人和小孩都特别高兴。”汕头特区潮剧一团团长林进旺说。

■行思录

姚璇秋:

此生许给潮剧,

我的个人荣誉都属于潮剧

姚璇秋。 受访者供图


《方案》提到要建设“一批馆”,全面立体展示汕头历史文化和人文形象。为进一步拓展潮剧艺术博物馆展示场所,加强潮剧传承交流阵地建设,由广东潮剧院打造的姚璇秋艺术成就展厅目前已进入布展工作,计划于2021年举行揭牌仪式。

姚璇秋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潮剧著名表演艺术家,从艺70多年来,她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塑造出一个个光彩夺目的舞台形象,在潮剧史上留下绚丽篇章,其艺术代表作被誉为当代潮剧旦角表演的最高成就。广东潮剧院从2020年8月起启动建设该展厅,旨在打造一个收藏、展示、展演姚璇秋艺术成就的综合性场所,这将是潮剧历史上首次以演员个人为主题打造的展厅。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培养的第一代演员,姚璇秋的从艺历程与新中国成立后潮剧的发展有重叠之处。“我从艺时正好处于潮剧发展黄金阶段,潮剧赴省城、上北京、巡演大江南北,乃至出国交流,我见证了潮剧发展的巅峰。”得知展馆即将揭幕,姚璇秋多次强调,展馆内展出的许多荣誉,不只是她个人,而是她代表潮剧而获得的,是属于整个潮剧剧种,“我此生许给潮剧,严格来说,这个展馆不是我的,是潮剧的。”

姚璇秋告诉记者,她一辈子从事潮剧事业,只知道在舞台上演好戏是分内工作,至于舞台之外的,很少去关注;退休后,从事传承工作,才意识到以前从艺的这些资料的重要性。如今姚璇秋艺术成就展厅,正是对其70多年艺术实践和艺术成就进行的整理和总结。姚璇秋希望,展厅的设立以及各种荣誉的展示,能够提升剧种的文化自信心,希望潮剧能够将本剧种的艺术继承下来,从而带动整个剧种的发展。

姚璇秋今年87岁,仍然一直在为潮剧的传承发展作贡献。退而不休的她如今住在广州,但是经常会回广东潮剧院指导排练。去年以来,汕头大力推动“戏亭印象”活动,让潮剧不再局限于剧场舞台,而是“接地气”地走进寻常百姓身边,以别样的传播方式普及潮剧,让越来越多年轻群众感受到这一古老剧种的魅力。

对于这样的变化,姚璇秋十分欣慰。她认为,“潮剧零距离与观众接触,甚至可以面对面交流,这种方式非常有利于潮剧的传播与传承。”但同时,姚璇秋也强调,在接下来疫情防控允许的背景下,要重启剧场演出,“毕竟戏亭场地有限,演出节目也是零碎的,剧场演出也不能放弃”。

【记者】 余丹

【实习生】 刘铭勤 蔡旭英

编辑 肖俏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