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汕头文脉④ 老城新生:既要接地气更要人气

汕头观察

长期以来,作为汕头百载商埠的历史见证,小公园开埠区是海内外潮人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同时,丰富多彩的潮汕商业文化、饮食文化、工艺文化、音乐文化、华侨文化汇集于此,形成了不可多得的文化旅游资源。

以建于1934年的中山纪念亭为中心,汕头小公园开埠区拥有中国内地面积最大的一片骑楼群,也是唯一呈放射状格局的骑楼街道,呈现出“四永一升平”的景象,成就一段“百载商埠、楼船万国”的繁荣。

时光流转,如今,经过保育活化,汕头小公园开埠区焕发出新的活力,店铺林立,人流商贾如云,一场场文旅盛会在独具一格的中西合璧骑楼建筑群间上演。由此可见,更新与保护小公园开埠区是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也是汕头发展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抓手。

1

分片开展修复工作▶▷

《汕头市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实施“八个一批”工程方案》(下称《方案》)提出,以小公园开埠区为重点,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护商埠文脉统一起来,采用“分片实施,重点示范”的策略,分步以街区为修复单元,循序渐进开展活化利用。

事实上,早在2013年,以汕头市《关于立法保护我市老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风貌的议案》的提出为标志,小公园开埠区保育活化工作已拉开了序幕。

2014年6月,《汕头经济特区小公园开埠区保护条例》开始实施,自此小公园开埠区的保育活化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2017年,汕头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四次会议审议市人民政府提请的议案,同意批准《汕头经济特区小公园开埠区保护规划》,并启动小公园开埠区首期修复改造工程,也就是俗称的“三环三线”修缮工作。

据悉,该次修缮的范围,包括国平路、升平路、民族路、旧公园前路、同平路、五福路等这些原先汕头小公园这一“百载商埠”的交通要道,分为三个标段,在西堤路四栋试点修缮骑楼的基础上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与原有的工艺技术进行修缮。

百货大楼这一与中山纪念亭同属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地标的建筑也在2017年完成修缮,整栋大楼的主体色调为黄色,三四层的小阳台被粉刷成深绿色。

同样完成修缮的还有与百货大楼隔街相邻的老邮电大楼。此外,多家博物馆也已经向市民游客开放,包括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汕头市博物馆、汕头市文化馆、老妈宫戏台等。

小公园开埠区。杨立轩 摄

小公园开埠区。杨立轩 摄

实施顺昌街区示范工程▶▷

根据《方案》,汕头将实施顺昌街区示范工程,按照“汕头源地·活力街区”的总体定位,以文化、产权、工程为导向,用绣花功夫整体打造一个精细化的历史文化街区。

据了解,顺昌街区位于小公园开埠区内,东南临升平路,南临外马路,西临国平路,包含行街、打锡街、顺昌街、打石街、佳荣里、新关街、水仙宫巷、台湾左巷、右巷等街道。街区内具有价值的历史建筑有市民公所、开健洋行等。

2020年11月,汕头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组织召开《汕头小公园顺昌街区保护利用项目规划设计方案》专家评审会。经过与会专家的细致讨论,以“汕头源地·活力街区”为总体定位的该设计方案顺利通过专家评审。

据设计方案的相关负责人介绍,该设计方案充分挖掘了顺昌街区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特色,将规划设计放在汕头申报历史文化街区的大背景中考虑,提出“汕头源地·活力街区”的总体定位,为顺昌街区的300多栋建筑量身定制了保护修缮、保留整治、拆除更新、原址重建、拆除建绿五类工程措施,用绣花功夫打造一个精细化品质化的魅力街区。

同时,结合近远期建设运营需求,提出“政府主导、市场参与、自主改造”相结合的实施模式建议。

在场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该设计方案的设计思路和工作亮点,认为顺昌街区历史资源丰富、文化价值较高,是联系老妈宫和中山纪念亭的核心街区,期待将其整体打造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汕头特色的历史文化保护示范工程,实现从线到面、从量到质的转变,为小公园开埠区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新范式,并强调底线保护和弹性指引相结合,让历史街区有机融入现代生活,焕发新的活力。

丰富文化体验形式▶▷

积极申报国家、省历史文化街区,创建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也是建设小公园开埠区的一项重要工作。

《方案》指出,按程序积极申报国家、省历史文化街区,进一步传承城市文化根脉,着力打造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街区。同时,完成第二、第三批历史建筑申报工作,创建广东省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随着保育修缮工作的逐步推进,小公园开埠区的“活化”也是重中之重。

据了解,汕头将依托小公园开埠区丰富文物资源,在全面有效保护基础上,创新文化保护利用机制,推动区域性文物资源整合和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加强传统文物保护利用与现代科技融合创新,加大形象宣传推广,到2022年初步建成地域特色鲜明、文旅深度融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良好的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此外,《方案》提出,要通过丰富文化体验形式等方式,打造汕头的活力街区。

据悉,在2020年国庆中秋期间,汕头小公园举办国庆中秋嘉年华活动,总客流量达到53.8万人次,其中最高峰日客流量达到10万人次。

未来,汕头还将逐步培育一批沉浸式打卡点和品牌节庆活动,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美食聚集区,编制小公园文创宣传册页,营造浓厚文化氛围,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把小公园打造成全国旅游目的地。

■行思录

纪传英:

重现“百载商埠”历史风貌

纪传英。 受访者供图

纪传英。 受访者供图

汕头小公园古建筑的修缮工作是一件与时间赛跑的事,“修旧如旧”更是不易。

作为广东省省级非遗项目潮汕古建筑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广东纪传英古建筑营造有限公司的领军人物,年过七旬的纪传英先生深谙其道。

2016年,纪传英带领团队承接了目前国内保存最为完好的百年开埠历史街区——汕头小公园片区约4.7万平方米的民国古建筑群的保育活化项目,让“百载商埠”历史风貌得以重现。

据纪传英回忆,2016年8月,汕头启动小公园开埠区修复改造试点工作,以西堤路31号—57号(单号门牌)4栋骑楼作为试点建筑。

纪传英告诉记者,彼时,修复工作主要有四大难题。首先,缺少骑楼建筑图纸规划等,相关资料记载较少。其二,缺少可参照的修复案例,难以办理修复手续。其三,难以界定修复的范围和程度。最后,由于骑楼的灰塑历经将近百年岁月洗礼,大多数已经风化甚至脱落,修复难度大,风险相对高。

如何本着“修旧如旧,修新如旧,不增不减,原貌修复”的原则,重现骑楼的当年风貌,成了纪传英日夜思考的问题。

所幸,在汕头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纪传英凭借着几十年来对潮汕建筑技艺的实践经验,和前期种种的调查研究,逐步找到了方向。

“我们的思路就是在保证还原骑楼外部风貌的过程中,给古建筑一个新的‘内核’。”纪传英表示,这些骑楼建筑的细节,均按原先勘察的历史风貌为准进行修缮。

比如,为做到“修旧如旧”,雕刻师傅们根据原先留存的图案框架,推测出原先的图案,进行手工描绘;从骑楼屋顶、窗台四周到支柱顶端的各种灰塑装饰物,工程方都进行了全部保留和修复,细致程度达到雕塑不增一花一草、屋内不少一梁一柱。

此外,修缮工作也运用了不少新材料和新技术去还原骑楼的历史风貌。不同于正常的施工顺序,骑楼从顶层逐层修复到底层;对原建筑使用的贝灰砂结构,修复过程中使用了包括贝灰、河砂、糯米、红糖等传统材料,而为了增强墙体耐久性,纪传英团队还改良配方,加上了水泥、黏合剂等新材料,最终通过“上色”的特殊处理让建筑得以恢复原貌。

“经过四年的时间,我们从试点开始,逐步完成对小公园开埠区7条街共4.7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修缮工作,同时确保了工程安全。”纪传英说。

针对接下来小公园开埠区的保育活化工作,纪传英认为,对于“大街道”仍要坚持原貌修复,而对于一些不到两米宽的“小巷道”,应当适当进行改造,增强实用性和功能性。

“要撬动更多文旅资源,必定要先完善小公园开埠区的服务设施。”纪传英进一步提出,保护修复工作只是一个开始,唯有在“修旧如旧”的同时加装现代设施,通过增设停车场等方式优化公共空间,提供便民服务,全面改善街区环境品质,改造中不忘人性化细节,开发中不忘精细化提升,才是可持续发展的长远之计。

【记者】 蔡沚彦

编辑 肖俏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