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深调研|退补之后新能源产业如何突围?

南方+ 记者

◎产业集群:新能源

◎调研地点:南京、苏州、常州

随着补贴全面退坡,新能源平价时代已经来临。

“那个时候我们都很悲观,觉得光伏产业要完了。”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江苏省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新能源工程公司总经理胡煜回忆起2018年光伏补贴退坡忍不住感叹。

然而补贴退坡之后,技术的大爆发让光伏产业柳暗花明,光伏发电成本不断下降,真正实现了平价。

近日,中国在气候雄心峰会上提出,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等4项目标,光伏等新能源产业未来可期。

率先布局的江苏省,目前已形成了从硅料提取、硅锭制备、电池生产到系统应用于一体的完整光伏产业链,不仅集中了全国一半以上的重点光伏制造企业,而且包括国内光伏组件价格下调、光伏平价上网等在内的一系列能源行业积极变化也由江苏推动诞生。可以说,光伏已成为江苏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名片。

而光伏走过的平价之路,也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在江苏泗洪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天岗湖上遍布一排排充满韵律的光伏电板,似一片蔚蓝色的海洋,岸上矗立着风力发电的洁白大风车,蔚为壮观。

泗洪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共计10个光伏电站项目,现役装机1000MW。2017年11月,泗洪被国家能源局确定为国家第三批10个光伏发电应用领跑者基地之一。2018年9月30日,泗洪光伏发电应用领跑者基地项目(一期500MW)正式建成投运。2020年6月30日,泗洪光伏发电领跑基地(二期500MW)全容量并网运行。

国家电网江苏电力公司发展部相关负责人陈国年介绍,从2009年以来,江苏光伏装机年均增长138.4%,截至2020年11月底,江苏省光伏装机已经达到1671万千瓦。光伏发电量年均增长201.3%,2019年全年发电量达到154.1亿千瓦时。此外,江苏光伏已核在建项目107万千瓦,路条项目31万千瓦。

“当时觉得平价根本做不了,没想到能走到今天,发展得这么好。”胡煜告诉记者,光伏是从2005年开始逐渐发展起来的,江苏比较早入局,“我们的大楼2007年建成的时候就做了屋顶光伏,当时造价很高,一瓦40块钱,现在只要3块钱,当时连硅片都要24块钱,现在几毛钱。”

借助工业基础好的传统优势,江苏早早开始布局光伏产业,2008年,江苏一批光伏企业就集中上市了,逐渐搭建起了全国最全的光伏产业链条。

“江苏布局早,工业基础好,步子走得比较快。”江苏省可再生能源行业协会秘书长施新春告诉记者,江苏光伏产业规划发展早,制造业又一直是江苏的传统优势,“一个产业起来了,就需要很多供应商,江苏这种企业特别多,扬中一个小镇就几千家配件商。所以周边配套发展特别快,人才也集中,发展走上了良性循环。”

胡煜介绍,当时江苏光伏企业多、规模大,“开始是补贴驱动,然后每年逐渐退补,而企业的动力就是必须要把成本降下来,厂家之间互相你追我赶,各自有优势,技术一直在进步,是百花齐放的情况。”当时,江苏省还打造了两个“领跑者计划”基地,在政策、资金方面支持鼓励技术创新和发展。

能建江苏电力院新能源工程公司电气部主任、高级工程师王海华介绍,着眼电池端,2019年,电池技术刷新了效率纪录。主流晶硅电池中,多晶硅PERC电池效率由22%提升至22.8%,单晶硅PERC电池效率由23.1%提升至24.03%。同时,企业纷纷布局薄膜电池、钙钛矿电池、异质结电池等新型电池技术。2019年,HIT电池效率由23.7%提升至24.85%,TOPCon电池效率由23.1%提升至24.58%,钙钛矿单结电池效率由23.32%提升至23.7%。在组件端,叠瓦和半片技术受到市场青睐,组件功率大幅提升。技术创新百花齐放,通过提升电池和组件效率以实现最低度电成本成为国内光伏企业的共同选择,光伏企业不断刷新电池端、组件端的功率、效率等性能输出,提升自身研发能力,传统扩产降本的竞争模式转向了技术胜的博弈

在这条路上,当然也不是所有企业都走到了最后。“当时有一些项目没完成的死掉了,在技术路线上走错了,比如当时薄膜电池有一两年风很大,但是成本过高,选择这个路线的企业也不多,最后没坚持下来,有一些企业就死’掉了,还有的企业在2018年退补的时候资金链没支撑住,也没能继续存活。”胡煜告诉记者。

“在技术创新驱动下,光伏的度电成本已经下降到十年前的30%以下。从2019年开始,越来越多的光伏平价项目开工,集中式光伏已经走完了平价前的最后一公里’。 2021年,光伏发电将迎来平价上网元年。”施新春告诉记者。

施新春指出,除了光伏,陆上风电也已经走上了平价之路,摆脱了补贴限制。目前我国提出,2030年将达到碳排放峰值,2060年实现碳中和。为实现这一目标,未来5年平均每年新能源发电装机预期90GW,“十四五”期间中国新能源新增装机预期较“十三五”期间增长50%以上。世界主要国家也均制定了碳排放及碳中和目标,预期海外市场新能源发电新增装机也维持高位。“在国内及海外市场需求共振下,光伏及风电产业链进入景气周期,特别是产业链上部分供应较紧张子行业,企业盈利确定性高。”

与此同时,光热、储能、氢能等虽短期内仍不具备经济性,但也逐渐步入了降本的快车道。光伏走过的平价之路也说明了,放眼未来,市场需求的自然释放才能为其持续健康发展打开一扇全新的窗。如今在江苏,新能源应用场景遍布,新能源企业百花齐放。

在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新能源汽车整车产量达到近10万辆,占全省的2/3,全国的8%,充电场景也随之不断拓展。在南京的江北新区,国内最大电动汽车智能充电综合楼宇落户于此,不同于传统充电桩点多面广的建设布局特点,智能充电停车楼宇将充电桩集中布局在城市核心区域大楼内,引进最新的V2G技术,实现新能源汽车与电网的智能互动。

江苏新能源

“新能源汽车就好比移动的充电宝,新能源车主可以在用电低谷时充电,在用电高峰时向电网放电,既降低了新能源汽车使用成本,也平衡了电网负荷。”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道。记者在现场看到,除了停车充电区,楼内还设了洽谈休闲区、餐饮消费区等功能区域,车子停在楼下充电,车主们在楼上悠然上网、吃饭,体验十分友好。

在江苏常熟,重塑科技常熟产业化基地去年投产,基地将成为具备强大自主知识产权的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产业化基地,有望进一步缓解国内氢燃料电池产业“卡脖子”难题。

重塑科技

“这是重塑科技最新一代的60-110kW中、高功率氢燃料电池系统PRISMA镜星,并已实际应用于包括钢铁运输、城际高速物流、专线货运、渣运、市政服务等多种场景之下,做到零碳排的同时历经长时间运行、高负载率、持续高速等严苛工况验证。”在江苏基地展厅,重塑科技江苏生产部经理顾锦君向记者介绍。据了解,重塑江苏基地占地面积超过105亩,主要专注于氢燃料电池系统及关键零部件的生产。基地内拥有面积为1.25万平方米的氢燃料电池系统生产车间,并建有2条先进生产线。

“摆脱补贴的依赖性,实现市场化的驱动,尤其是技术驱动和应用场景的驱动,是必然的趋势。”胡煜指出,不可否认补贴在新能源产业特别是初期发展的作用,但是对于新能源产业整个来说,“丢掉补贴拐杖’,意味着电价政策调整带来的产业波动可以避免,产业成长环境得以改善,产业发展节奏更有预期。”

“平价是一座高峰,无疑光伏已经迈了过去。接下来无论是海上风电还是氢能,都必须要迈过去,迈过去才有未来。”施新春这样说。

2021年以后,新增投产海上风电项目也将不再纳入财政补贴范围,平价条件下,海上风电也要面临光伏曾经走过的发展调整期。

在江苏,海上风电资源丰富、年利用小时数高、发电量高,是最具规模化发展潜力的可再生能源,也是推动能源转型、替代化石能源潜力最大的可再生能源,有利于可再生能源的高质量发展和能源转型。

“海上风电是跟着大项目走的,在带动产业链集聚方面能量很强。”江苏省可再生能源行业协会风电专业委员会主任徐鹏介绍,叶片、塔筒这些部件都非常大件,考虑到成本和物流,需要就近进场,“一个海上风电大项目启动了,就能带动就近配套设施,主机厂、零部件企业都会吸引来,形成产业集聚。”

在江苏南通市如东县洋口港以北地区,三峡新能源的两个海上风电场和中广核的海上风电场一字排开,矗立在蔚蓝的黄海之中。三个项目装机分别为400MW、300MW、400MW,电源本体及配套送出工程目前正在建设之中。

国网江苏电力调控中心水新处处长雷震告诉记者,作为我国首个远海风电柔直输电系统,这三个项目拟联合建设一套±400千伏柔性直流输电系统将海上风电电力汇集至陆上换流站。3座风电场各建设1座海上220千伏升压站,海上220千伏升压站通过交流海缆接入海上±400千伏换流站,再经108公里直流海缆接入陆上±400千伏换流站,逆变为500千伏后以1回交流架空线接入通海500千伏变电站。“该项目专注远海风电柔直并网关键技术攻关,在暂稳态特性、系统故障穿越、注入短路电流、次同步振荡防控等方面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对我国后续大规模深远海风电经柔直外送工程规划设计具有重要参考作用。”

“海上风电是未来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但是现在成本非常高。”胡煜告诉记者,当前江苏、广东等沿海成本纷纷出台了海上风电发展规划,近海的资源也都基本被锁定,未来也必将走向远海,但是目前一方面本身材料成本高,另一方面海上施工当前成本也很高,海上风电的储能、输电特别是远海输电技术也不够成熟。

而且当前,短时间内装机总量大幅提升带来更多希望的同时,也让新能源的消纳问题成了未来相关领域发展的“拦路虎”。

雷震介绍,江苏光伏装机67%分布在苏中苏北地区,只有33%的分布在苏南地区,风电也同样如此,布局大多在苏北,但负荷中心在苏南,一江之隔,阻碍了“北电南送”,从而产生消纳瓶颈。“如果过江通道堵塞,电网压力就会非常大。”此外,风光发电不具备调峰能力,如何有效缓解电力平衡及调峰矛盾,拓展清洁能源消纳空间也是同样重要的课题。

“对于新能源而言,平价是起点,并非终点。”施新春这样说。

■建言大湾区

广东新能源产业集聚仍有提速空间

中国能建

在《广东省培育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提出要以加快新能源开发利用为基础,以强化关键技术攻关为核心,以布局重大工程建设为支撑,以推动产业高效协同集聚发展为落脚点,区分新能源产业不同领域发展水平,分层分类发力,不断提升产业集群整体发展水平。其中,针对我省有优势、有基础、有潜力的领域提出八大重点工程,尤其将“海上风电领跑工程”和“氢能产业链培育工程”列为我省未来五年的“重中之重”。

相比江苏省在过去光伏产业发展已经走在了前面,海上风电、氢能等产业广东布局已经不再落于人后,而光伏产业的发展也为新能源产业可期的未来提供了不少经验借鉴。

胡煜介绍,江苏做得比较好的经验包括:第一,规划布局早,在2009年就明确提出要将新能源产业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成立了省一级的新能源以及光伏产业推进协调小组,对省内光伏产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二,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光伏产业链非常完善,数10家新能源企业年产值都超过10亿元以上。风电装备成套机组制造企业在江苏的数量也是居全国首位的。风力发电机,还有高速齿轮箱,回转支承的关键零部件,国内市场占有的占有率都达到50%。第三,市场需求强劲,江苏省始终将发展可再生能源作为能源转型的重中之重,积极推动产业的发展。第四,落实相关的产业政策着力优化营商环境,贯彻落实整个国家扶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加大财税的政策支持,拓宽投融资渠道等。第五,则是用好天然优势,江苏有丰富的科研资源,长三角地区的高校、科研院所是非常多的,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电网等相关的人才也非常多,对新能源发展贡献非常大。

徐鹏也表示,江苏省在产业培育上很有成效,以南京为例,为了打造南京电力装备集群,打造了一支60多人包括智能电网、风电等12个专业委员会的工作团队,将为集群服务的半径覆盖到上下游骨干企业。目前,集群已集聚了超过3万名科研人员、10万从业人员的集群人才梯队,636家规上、1194家成员企业的集群企业梯队。南京还搭建了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和集群展厅,为集群企业提供宣传展示、信息服务、贸易撮合等功能,显著提升了集群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施新春则建议,广东新能源方面工业基础不强,应当加大对外来整机等相关产业基础企业的引进,加快整体配套设施建设,有助于产业集群的快速集聚。

【策划】郎国华 王溪勇 陈韩晖 罗彦军 郑佳欣

【统筹】黄应来 彭琳 王彪

【采写】刘倩

【摄像】王佳欣 刘倩

【剪辑】万稳龙 见习记者 钟烜新 实习生 蔡肇宇

【出品】南方经济智库 南方产业智库

编辑 陈梅玉
校对 居伟强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