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地处珠江三角洲南部,土地肥沃,雨量充沛,物产富饶,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早在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立县前,中山主要的生产便从渔业和盐业过渡到农业,至20世纪初,作为主导产业,农业用地有120万亩,其中稻田64万亩,田间劳动力达20万人。
在耕耙、播插、收割等生产环节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沿用千年的人、畜力传统农具亟待改革,农业机械化的推进势在必行。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农业机械化进入起步阶段,中山亦在稻田耕作农机具上持续试验探索,以期制造田间良“机”,逐步实现“点灯不用油、耕田不用牛”。
20世纪60年代初中山机耕发展缓慢,大部分耕种仍依靠人、畜力传统农具。图为1963年沙溪圣狮农民用牛耙田(中山市档案馆藏)
大而笨——履带式拖拉机
据《中山市农机志》记载,20世纪50年代初中山沙蓢乡建立农业机器拖拉机站时,只有从国外引进的履带式拖拉机3台,适用于旱田与旱耙。而中山大部分农田是冲积围田(俗称“水田”),特别是近海的淤泥低沙田,田泥深软,机械难以下田耕作。
1957年中山实行双季稻间作改连作后,夏季水田耕作量大增。为使旱地型拖拉机适应水田耕作,1962—1968年以试验国产东方红-54拖拉机为主,中山县农机二厂生产液压操纵升降农具的悬挂装置配合使用,省时节力,解决履带式拖拉机下水田转弯难的问题,但内部零件随泥水滚动损坏极快,成本高、使用寿命短,故多用于需保证产量的大型农田,无全面推广。
1962-1968年以试验东方红-54履带拖拉机为主,图为农民驾驶操纵东方红-54拖拉机水田作业(中山市档案馆藏)
小而灵——机耕船
经过试验,东方红-54履带拖拉机等大型拖拉机在小规模经营农田、综合性能等方面的缺陷日渐突出,研发轻便、可操作性强的多功能农机具成为中山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1973年,石岐农械厂、县农机二厂、港口农机厂分别生产船体、铁叶轮及配套附件,合作推出中山-10型机耕船,其接地压力小,能适应不同类型的水田,利用驱动轮叶片插入土壤推动船体前进,转向灵活、不易下陷,在水田耕作中与大型拖拉机相比,具有更高的生产效率。并且其结构简单,成本低廉,适应农户的购买力,农闲时还能进行短途运输,受到广大农户的欢迎。
20世纪70年代中山生产的农艇机耕船
(中山市档案馆藏)
一机多用——手扶拖拉机
20世纪70年代,在“全党大办农业机械化”的号召下,中山曾多次制定机械化发展规划,要求各生产队将手扶式拖拉机投入到耕作试验中。其时中山的旱田区普遍采用机牛配合的耕作方式,即牛犁机耖、机犁牛耙、牛犁机耙等形式。至1972年生产队大量购置省内生产的工农-10k手扶拖拉机后,中山农业机耕水平持续提高,到1979年覆盖稻田总面积的87%。
中山县农机二厂员工讲解手扶拖拉机使用方法
(中山市档案馆藏)
手扶拖拉机动力强劲且小巧灵活,既可以耕小块田,又能代替耕牛进行犁耕、旋耕、平田等工序,还能加挂拖卡运送物资。《中山市农机志》记述:“一台手扶机的作业量可代替4-5头役牛,每台手扶拖拉机每班(8小时)可犁田约16亩,耙田(耙一次计)约40亩,能负担耕作150亩稻田”。
农户准备用加挂拖卡的手扶拖拉机运送物资
(中山市档案馆藏)
为配合手扶拖拉机作业,中山县农机局还与县自行车厂、县农机一厂、二厂等单位合作改进了旋耕耙、立式及卧式耕耙犁等辅助农具,连接拖拉机带动工作,生产效率与质量均有效提升,加之生产队为经营实体,手扶拖拉机的所有权与使用权达到统一,发展迅速,成为20世纪70年代农田耕作的主力。
1973年初第四代卧式耕耙犁样机设计图
(中山市档案馆藏)
浅尝辄止——条播器和插秧机
传统水稻播种主要为直播和下秧两种形式。直播式播种是直接将谷种播到田里,分为点播与条播,纯靠人力劳作。1958年“大跃进”期间,中山县农具厂曾制造木结构5行水稻点播机,港口耕作区民主农业生产社亦生产木制滚轮式条播器作播种试验,经过使用发现了诸如谷种粒数和株距难以保证、下落距离不统一、缺行断垅等共性问题,因此两种机器均停留在试用阶段。
1958年港口耕作区民主农业社木工陈汝勤制造的谷种条播器
(中山市档案馆藏)
下秧式播种则需等秧苗长到一定高度后,再移植到大田去定植,即插秧。为减少往返田基取秧的时间,秧笠和秧盆是农民最常使用的秧苗盛放工具。传统秧盆为木制,像一个大面盆,将带泥小秧苗盛在盆中以便取插,虽然节省了时间,但并没有减轻弯腰插秧的劳动强度,一系列机动或手动插秧机开始出现,试验工作在20世纪70年代全面铺开。
上图为1962年石岐柏桠村的农民进行夏种插秧,秧盆置于脚边方便取用;下图为传统秧盆(中山市档案馆藏)
据《中山市农机志》记载,在试验人、畜力夹式牵引和爪式机动插秧机仍需大量辅助劳动、无明显进展的情况下,1971年中山县农机所与县农机通用厂建立插秧机生产推广小组,以广东-70型人力手动插秧机为蓝本,于1973年生产50台在坦洲试验。经过底板、秧箱、前轮驱动等的多次改进,到1975年成功推广达1218台,分布在港口、环城、新湾等17个公社,累计插秧6000多亩。
中山县1974-1975年人力手动插秧机推广情况
(中山市档案馆藏)
因插秧机性能与水稻种植的农艺要求矛盾深远,中山县历时20多年先后投入多种型号的插秧机,经过“人力半机动—机动”“机动—人力”等多次反复试验,始终未能得到有效的持续应用,上述广东-70型人力手动插秧机已是试验阶段中使用时间最长的一种,也于1977年后陆续停用。
中山县(市)农机事业的发展艰难曲折,先辈在水田耕作农机具的应用和制造上持续探索,经历了从进口到自产、从大型到小型、从单一到综合的变化。虽然没能研发出高质量的耕作机械,但在不断探索和应用的过程中,机械化进程持续推进。至1988年,中山县机耕面积达63.6万亩,占稻田总面积的98.5%,大量劳动力得以解放。
文丨孙希临
编辑:陈琳琳
复审:梁凤梅
终审:高小兵
本文资料来源:《中山市农机志》《中山市农业志》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