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我家孩子太佛系,是算了还是背后推他一把?

九江镇儒林第二小学
+ 订阅

导读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有自己的成长规律,当他(她)没有按照我们预期的去生长,作为父母我们该做些什么呢?

是佛系还是偷懒

前两天我打车带两个孩子去上课外辅导班,遇到的司机很健谈。

得知我带两个孩子去上辅导班,他很不解:

“这大晚上去上课多辛苦啊!再说了,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用不着大人管。”

他还自豪地说,他们家两个孩子从来不上课外辅导班,他也从来不管孩子的学习。

我说那万一孩子成绩太差你不得补补嘛。

他回我:“不用的,要是孩子真不是那块料,咱就得认;要是孩子开窍晚,咱就得等。总之呢,佛系育儿,静待花开。孩子该成才自成才。”

可是我想说,就算种花不也得浇水施肥偶尔捉捉虫子?

佛系育儿不是指父母放任不管,而是该浇水浇水,该施肥施肥,父母不过度焦虑,不给孩子压力。

可惜一些家长却误解了佛系育儿。

别人家的孩子画画得奖了,自己家的孩子还只能画个火柴人。你说没事,我的孩子不是画画这块料。

殊不知,人家孩子走路还摇摇晃晃的时候父母就给Ta尽情涂鸦了。

别人家的孩子作文得奖了,自己家的孩子连句子都写不通顺。你说没事,又不是每个人都要成为大作家。

殊不知,人家孩子刚生下来父母就开始给Ta讲故事了。

别人家的孩子落落大方,自己的孩子见人就躲。你说没事,我们家孩子天生内向。

殊不知,人家孩子小小年纪父母就带Ta到处旅行看世界了。

很多时候孩子和孩子之所以不一样,是因为他们背后站着不一样的父母。

孩子的成长有其特定的生命密码,能解开这些密码的人应该是他们最亲近的父母。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父母正确的引导。

佛系不等于不思进取。最怕你什么都没做,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

父母要适时推孩子一把

周末聚会,几位妈妈自然谈论起教育孩子的问题。

其中小雨妈妈说起自己的妈妈,时隔多年,依然带着满满的感恩。

她说有件事她记得特别清楚,她小时候学钢琴,学了大概不到一年的时候,当初的新鲜劲过了,她陷入了倦怠期,觉得练琴很辛苦,跟妈妈说不想学琴了,太累了。

这时候她妈妈没有同意她放弃学钢琴,但是也没有像其他一些家长那样逼着她坐在琴凳前。

但她妈妈做了下面这些事:

在家里放一些钢琴名曲;

带小雨妈妈去听音乐会;

坐到琴凳前像个小学生一样让小雨妈妈教她弹一首最简单的曲子;

给小雨妈妈报名参加钢琴培训机构组织的社区表演;

最重要的是,小雨妈妈每天练琴的时候妈妈都会坐在她旁边,没有多少言语,却给了她安定温暖的力量。

就这样,小雨妈妈顺利度过了倦怠期。

她发现光凭喜欢做不成任何事,只有努力才行。

而且通过表演,她真切地感受到付出热情、付出努力、奋力争取之后的那种踏实感和荣誉感。

是妈妈的用心让她收获了受益一生的好习惯。

前两天刷新闻被一个叫邹歆柏的牛娃惊呆了。

我们看下这个孩子有多牛:

3岁的时候可以独自讲述一个多小时的自编英语故事;

6岁的时候参加PET考试获得89分;

8岁的时候凭借综合7分、听力单项8分的高分刷新了“最年轻雅思成绩7分获得者”世界纪录;

小学二年级时英语阅读达到了美国高中学生的水平,并且获得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天才少年中心SCAT全球双高分奖。

妥妥的别人家的孩子。

可是,他的背后同样站着别人家的父母。

邹歆柏的父母都在外企工作,英语非常好。

于是从邹歆柏出生的那一天起,父母就无时无刻不在教孩子英语。

一对土生土长的父母能把孩子的英语教得像母语一样好,背后的付出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而邹歆柏也非常努力,幼儿园的时候就可以每天背100个单词。

在我们看来,孩子也太辛苦了,可是小小年纪的他却并不觉得,因为他已经习惯了努力,努力拼搏已经刻在了他的生命里。

而他不断取得的成绩又反哺了这份努力,形成了正向循环。

我们自然不是要大家都把孩子培养得像邹歆柏那样优秀,我们也不是非要孩子得第一名站在C位。

可我们要学习邹歆柏父母那样不断让孩子去尝试,并努力托举孩子,和孩子一起探寻生命的更多可能。

尽力之后,一切随缘

不得不说,有时候你付出了努力,未必能收到预想的结果。

因为孩子跟孩子真的不一样。

养育了两个孩子的马伊琍就曾经说过:

如果你没有亲自养育两个及以上性格迥异的孩子,就不能说自己懂孩子。

就说佛系这件事,有的孩子天生就佛系,可有的孩子却天生要强。

比如我家姐弟俩,这方面表现就完全不一样,姐姐佛系,弟弟要强。

姐姐考了10名以外,可是她依然开心得很,她骄傲地说后面还有20多个人没有她考得好呢,做人要知足。

我无奈地开玩笑说:“等你长大了,妈妈老了,养不动你可咋办?”

没想到她嘻嘻哈哈:

“那我就去放羊啊,你不是说我不读书就给我买一群羊的吗?

到时候羊毛卖了换钱,至于羊肉嘛,你不是喜欢我们对面小区那家羊肉馆嘛,我也开个那样的店,让你天天吃羊肉。你说好不好?”

得,天聊到这个份上,真的聊不下去了。

反观弟弟,他一直很上进。

有一次放学后,他开心地跟我说,第二天老师会选几个同学参加一个什么测试。

弟弟一直觉得他在班级表现是很好的,所以他认为老师肯定会选他。

没想到第二天老师没有选他,他很沮丧。

我跟他解释说这个是随机选择的,不代表你不好呀。

可他就是放不下,然后他分析了一下说:“妈妈,可能是我认字不多,你教我认字吧。”

你看,吃一样的饭在一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两个孩子,表现可谓天差地别。

像弟弟这样天生要强,有极强内驱力的孩子,自然需要父母推他一把,助力他更上一层楼。

而像姐姐这样天生佛系的孩子,完全没必要逼着她站到C位,而是要保护她与生俱来的不争不抢、发自内心愿意为他人鼓掌的幸福感。

所以,养育孩子,我们尽力就好,至于结果,一切随缘吧。

独一无二的生命养料

作家刘继荣写过一篇文章叫《坐在路边鼓掌的孩子》,文章讲述了她中等生女儿的故事。

班级一共50个人,刘继荣的女儿经常考23名,因此同学们都叫她“23”号。

父母觉得这个外号很刺耳,可孩子却欣然接受。

父母也想过一切办法提高孩子的成绩:请家教、报辅导班、买各种各样的资料。

孩子也特别配合,懒觉不睡了,兴趣爱好放下了,一套又一套卷子马不停蹄地做。

可结果是,孩子依然考了23名,而且身体还扛不住了,病倒了。

甚至一说要考试,孩子就开始厌食、失眠、冒虚汗。

被问及长大后的愿望,孩子说第一志愿是当幼儿园老师,领着孩子们唱歌跳舞,做游戏。

第二志愿是做妈妈,穿着印有叮当猫的围裙,在厨房里做晚餐,然后给自己的孩子讲故事,领着他在阳台上看星星。

孩子说老师曾讲过一句格言:当英雄路过的时候,总要有人坐在路边鼓掌。

而她不想成为英雄,只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蒙台梭利说:当精子和卵子相遇的那一个刹那,一个精神胚胎就形成了。

我们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也许在他们选择成为我们的孩子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

作为父母,我们能做的就是及时给孩子提供独一无二的生命养料,帮助Ta长成Ta该有的样子,而不是用力扭转,逼Ta长成我们希望的样子。

真正的佛系育儿,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尽力之后放下执念,尊重孩子。

在漫长的岁月里,让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本文转载于《不输在家庭教育上》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