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东高行镇,华高菜场。
1月11日这天,是安迪女朋友生日,他要亲自下厨。33岁的安迪称自己为“沪漂”,来自萨克拉门托,在上海从事电影相关行业。刚刚过去的圣诞节,他没回国,妈妈有点失望,他也有点,“美国的疫情还很严重,无可奈何。”
年轻白领于楠在这天和男朋友分手。她挑了一份河北皇冠梨,“分梨(分离),这梨都无人可分了。”以前过得忙碌,现在她打算慢下来,在爱情里败了,不能在生活里也成了鱼腩。
36岁的张璇找到遛娃新去处,“妈妈你看,牛蛙,活的。”玻璃缸前,四岁的儿子叫着。
菜场里的人们,每个心里都揣着故事,也把对生活的小念想装进购物车、购物袋。
这座老菜场很久没有这么多顾客了。最近,这里来了很多年轻人,盒马mini店成了华高菜场的“新门客”,和旁边的“老街坊”——传统菜摊一起,承载人们的喜怒哀乐、人间烟火。
老菜场来了“新门客”
“菜场好像成了这座小镇的中心。”很多顾客有这样的感受。
新年伊始,最多的一天,盒马mini店里来了4000多人,如果把整个华高菜场都算上,预计超过5000人。这还不算每天上千的线上订单。要知道,菜场所在的上海市浦东区高行镇,22.85平方公里,常驻人口也不过十几万。
一座菜市场,唤醒了高行镇。
之前,华高菜场以传统菜贩为主。2020年年底,盒马mini店进驻以后,和传统菜市成了邻居。盒马占地800平方米,传统菜场占地500平方米。
2020年岁末,华高菜场被媒体报道为“新零售首次与传统菜场融合。”它也成为上海浦东十家“最美菜场”之一。
华高菜市场业主方的负责人吴建美,更了解华高菜场的前世今生。
她回忆,20多年前,这里的菜贩大多是马路游商,沿街摆地摊。那时环境不好,每天垃圾遍地,污水横流。那会儿这里治安也不如现在,周边很多KTV、小酒馆,傍晚有人喝酒闹事,110时常闪着警灯急匆匆赶来。
吴建美说,2004年,华高菜场给游商们一个“家”,把他们聚拢到一起。但这个“大家庭”开始也是鱼龙混杂,不太安宁。菜场里一度出现过“菜霸”。个别商贩不诚心做生意,交了一个摊位的钱,私自占据三个摊位,把另两个租出去。大浪淘沙,多年之后,留下的大多是诚心做小生意、辛苦经营的菜贩。
但是时间久了,“家”也老了。经营模式老旧,客流停滞不前。吴建美想着,上海市政府对菜场这项民生工程越来越重视,她也“要给家装修一番”。
但装修的不止是环境,还有思维,时代在进步,以菜场为代表的零售行业也要有个上海大都市的样子。2020年年初,她想到了盒马,但一时间,疫情又突如其来。
疫情让人们足不出户,对菜场打击巨大。很多商贩生意难以为继,纷纷退出。在这么继续下去,就算存在,老菜场也是“半死不活”。吴建美多方联系、协调,终于在各级政府支持下,年底迎来了盒马。
部分驻守的商贩曾经担心,“盒马来,我们的生意就会被抢走。”
老菜场肉铺的摊主方华就是其中之一。在当地开了24年肉铺,她像是长在这个市场里。
虽然有意见,方华却是新一轮菜场两年签约中,首批续签者之一。
做生意,方华们有自己的底气和“绝技”。
而且,盒马mini店的开张,为这里带来了更多的客流,包括那些以前不怎么逛菜场的年轻人。
欢迎到隔壁,更多烟火气
最近几天,老菜场的商贩也去隔壁的盒马mini店里“暗访”。
“不得不说,隔壁的商品是真全,我都在那买东西。”一位不愿具名的菜贩说,但菜贩们也发现,两边从菜品、顾客到服务,完全不一样。“盒马有人气,我们有烟火气。”
方华就是这么想的。2020年12月29日,上午8点半到9点半,隔壁的传统菜场里,方华肉铺前的电子秤,没闲着超过一分钟。
“还是做红烧吗?这块(肉)适合,肥瘦相间。”
“您都两周没来了,家里的小孙女怎么没带来啊?”
“我知道您喜欢买小块的,这就给您切。”
一语中的、手脚麻利,方华了解摊位前每一位走过路过的顾客。
电子秤上的零头通常是被抹掉的,遇到猪肉涨价了,她会跟顾客先打招呼,今天价格可能贵一点。很多老主顾付完钱不方便拿,就直接把肉放在这里。
20多年,这是她积累下的人脉,老主顾们买猪肉只认这个肉摊。顾客胡阿姨说,其实家门口20米就有菜场,但宁愿走上10分钟到她这来买,“就是为了聊两句天。”
胡阿姨知道方华家的孩子考上了研究生,“夫妻俩不容易,起早贪晚的,供出个研究生来。”
方华笑了,“老喽,从小姑娘卖成了20多岁姑娘的妈。”
“呀,钱没带够。”付钱时胡阿姨才发现,早上出门,口袋里揣了不到200块钱。在肉摊买了三个大的猪肘子,278元。“没事,下次来再跟,您拎着不方便,我让我老公一会送你家楼下去。”
胡阿姨转身又去了隔壁的盒马门店,在冬笋摊前挑拣着:“就得选这种根部不大的,煲汤划算。”买了三袋新鲜的冬笋。
孙敏特意要求店里,蔬菜尽量不选隔壁老菜场有的,在盒马mini店的蔬菜档口前,卖的是有机鲜、霜打菜、日日鲜等品类。菜场水产摊主打河鲜湖蟹,孙敏则拿出盒马最擅长的大海鲜作为开业引流商品,空运的帝王蟹和波士顿龙虾吸引大家驻足,销量不算太高,但也补充了附近居民过往未被发掘的海鲜消费。
孙敏是这家店的店长。妻子是土生土长的高行镇人,他们对这有感情,自己也是老菜场的顾客。“有了差异化,两边才能互补,而不是抢生意、此消彼长。”
原本,盒马这个“新门客”与隔壁“老街坊”还有一道大铁门相隔。1月11日,孙敏把这道门打开了,他还特地做了一块引导牌:“欢迎到隔壁,更多烟火气”。
每逢下午六点,店里会有一波客流高峰,孙敏希望能让客流通起来,年轻人能多往老菜场走走,烟火气能多向盒马店串串。
生活里的诚意
“以前没来过(这个菜场)”,很多年轻人说。
来自美国的安迪,女朋友是四川人。他买了好些东西,为女朋友做一道大餐,面包、牛排、青菜……一样都不能少。
于楠大学毕业不到两年,和男朋友恋爱近四年。相隔700多公里,两个人都觉得累了。这天,她在街边走着走着,就转进了菜市场。她想找回自己,不再只是忙忙碌碌,在爱情里败了,不能在生活里也成了鱼腩。
“生意生意,就是生活里的诚意。”方华说,这种诚意是抢不走的。
“为盒马,也为菜贩加油!”盒马总裁侯毅表示,互补共生,为消费者创造更多的价值与选择,这是一个很好的双赢局面。
“做好这个尝试,当好这个新门客,对盒马来说是个挑战,盒马有很多东西要学,有很多事情要做。”侯毅说。
在这座菜场里,人们感受到高行镇的变化。
老人们学会了刷脸支付,年轻人学会了货比三家,挑挑拣拣地选菜,平平淡淡地生活。
盒马店里也想着,不能只聚人气,不接地气,也要像隔壁老菜场那样,与街坊邻里聊几句天,有家长里短,店里人情味才更浓。
有菜贩盘算着,如果蔬菜的品质能像隔壁那样稳定,而且保证供量,或许可以借着盒马的线上订单,也让门路更广些。
于是mini店里,水产区成了水族馆,孩子们在鱼缸前很专注。水产区员工偶尔会捞出一只活虾,递到孩子手里。保安老张会弯腰伸手,引导顾客也去隔壁菜场转转;
岁数更大的老字号“邵万生”也进驻了菜场,卖熟食的服务员笑着和孩子们招手,与顾客不再是陌生人;
隔壁老菜场里,张奶奶推着轮椅,她愿意把84岁的徐爷爷暂时托管给菜贩,自己沿着菜摊挑选,也让老伴和街坊聊聊天。
人们感觉得到,就算科技再发达,生活再便利,一些古老的东西从未走远。
是人与人之间的温度,和信任。
它会时不时地让你心里暖一下,告诉你,生活还有很多念想。
(文中于楠、方华为化名)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