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青春回汕尾④| “行缘在汕尾”创始人:创业4年吸粉40万,这位“95后”是怎么做到的?

南方+ 记者

人物档案

俊豪,男,“95后”,微信公众号“行缘在汕尾”创始人,毕业于东莞理工学院工业设计系,大学期间创办公众号,记录家乡汕尾的美食美景,如今公众号的粉丝已突破40万,产出的652篇原创内容中有不少阅读数突破10万的爆款文章。

谈“转行”▶▷

差点被理科耽误的文艺青年

俊豪是位热爱写作的理科生。

高考填报志愿时,他选择了金融和工业设计专业,“那时候主要出于‘世俗’的考虑,觉得这两个专业比较好就业。”

被东莞理工学院工业设计系录取后,他认真钻研素描、建模,但经过一年多的学习,他发现自己天马行空的创意并不能在设计上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不爱约束的他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一直热爱的写作,中学时期积累下的文字功底和大学时期的笔耕不辍,为之后“行缘”的一炮而红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7年暑假,俊豪去住在汕尾沙舌岛的朋友家玩,喜欢摄影的他拍了不少好看的风景照,但限于朋友圈最多只能发九张图片,他便开设了“行缘在汕尾”(以下简称“行缘”)公众号,配上几句简短的文字,诞生了他的第一篇推文。“没想到,第二天阅读量就突破了3000,有了20几个粉丝。”俊豪对那份意外收获仍记忆犹新。

谈初衷▶▷

“想让自己的家乡被人看到”

行缘是俊豪高中时的笔名,意思是行走间的缘分,那时的他很喜欢看台湾女作家、旅行家三毛的书,最大的愿望就是像三毛一样通过写文章浪迹天涯。

俊豪创办微信公众号的不俗成绩被系主任看在眼里,大三那年,在系主任的支持下,本要去台湾交换学习工业设计的他转而学习传媒,开启了理科生的传媒之路。

在台湾交换期间,俊豪学以致用,使“行缘”渐入佳境。2019年9月交换结束后,为了专心运营公众号,他放弃了去国外继续深造的机会,回到家乡汕尾做自媒体创业。

然而,2019年正是自媒体经历井喷式增长后迎来大幅度降温的一年,为什么“行缘”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俊豪曾在一次分享会上给出过答案:一是对行业的兴趣与热爱,二是努力努力再努力。

“当时汕尾并不只有我们一家在做自媒体,我们一直怀揣着‘想让自己的家乡被人看到’的初心,平衡内容与商业化,坚持不向某一方倾斜。也许某一天,行缘的排版风格会发生变化,团队里的成员也会各奔东西,但这个公众号的作品质量依然会保持高水平。”俊豪认为,对创业者而言,风口与机遇是催生剂,兴趣与热爱是动力,努力则是坚实的砖瓦,三者缺一不可。

“行缘”成立四年来,俊豪和他的团队共产出了652篇原创内容,这样的原创频率遥遥领先汕尾其他自媒体。据第三方平台统计,2020年的366天里,“行缘”共更新了218天,总字数达56.2万,累计阅读数超400万,累计在看数超2万,平均每篇推文阅读量近2万。团队从之前的3人扩增到30多人,办公室也从30平米的小房间搬到现在200平米的写字楼。

各项指标增长的同时,公众号的内容也逐步趋于多样化。从最初关注本地吃喝玩乐的信息,到关注城市的风俗文化、拆迁改造、疫情防控、公益活动;从单一的图片、文字,到动图、条漫、短视频……作品的传播力、影响力都有了大幅提升。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个汕尾本地公众号,始于家乡情怀终于作品三观,它让我更加了解这座城市。”作为铁杆粉丝,网友@樱琪常常在朋友圈里转发“行缘”的推文。

“我是个‘吃货’,‘行缘’一开始吸引我的是那些诱人的美食图片,后来,看到他们写了一篇关于流浪猫狗救助站的文章,觉得这个公众号很正能量,就一直关注到现在,有空我都会去翻一翻。”网友@Kiki说。

大学期间,俊豪向外地的朋友提及汕尾,常被误以为是潮汕人。“他们对这座四线城市的印象仍停留在十年前或是压根就没听说过。每座城市都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标签,我不希望汕尾的标签是‘破冰行动’、‘民风彪悍’、‘经济落后’之类的负面字眼,我想让更多人了解汕尾的文化底蕴和新变化,这也是‘行缘在汕尾’一直以来的创作宗旨。”俊豪相信,有一天汕尾菜粿、菜茶等特色美食也能像汕头牛肉丸一样闻名全国。

一周前,俊豪的团队做了一篇题为《时光一去不复返,30年前的汕尾是这样的》的推文,里面集纳了许多汕尾的老照片,阅读量近4万,不少粉丝留言表示看完深受震撼、感慨万千。“这类选题就是我想做的,城市的发展需要纪录者。”俊豪说。

谈创业▶▷

“每天都有新鲜的烦心事”

或许在别人眼里,俊豪已经是个可以翘着二郎腿数钱的“小老板”,但他的微信个性签名是:“每天都有新鲜的烦心事”。

每周五,俊豪都会召开选题会并列出下一周的工作计划表,明确要做的选题内容和时间节点,他自己则主要负责洽谈客户、构思创意、审核稿件。

“有些客户看我们一副学生模样,会怀疑我们的创作能力,但我喜欢用作品说话,用实力‘打脸’他们对‘95后’的偏见。”创业以来,俊豪和他的团队从未主动联系过商家,都是商家主动找上门谈合作,有一个月他们拒绝了50多个商家,主要的筛选标准有两个:一是商家的出品质量,二是与粉丝消费能力的匹配度,“行缘”的粉丝主要是18岁到35岁的年轻人。

随着关注度的提升,“行缘”也引发了不少争议,比如有网友认为不应该推荐没有经营许可证的路边摊,推荐的餐饮店由于客流量太大体验感大打折扣,推荐的原生态景观变成热门景点后环境被破坏等。面对这些争议,俊豪的态度是:不忘初心,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拓展广告业务的同时积极承担媒体的社会责任。

面对风起云涌的自媒体时代,俊豪居安思危做了许多新的尝试,比如开抖音号、写游记、绘制美食地图、开发文创产品等,其中有不少“夭折”的作品。

“‘快餐式’阅读不代表就可以粗制滥造,质量过硬的我才会推出来。”谈及公众号的未来发展计划,俊豪说想做更多有深度、有创意的内容,不断提升汕尾城市知名度。

“行缘”记录的“汕尾红”。

看着身边多数同龄人在大城市打拼,把家乡作为就业城市的备选项,俊豪认为,家乡不是“后路”,而是新的选择。“汕尾城市发展潜力大,有很多商机,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回来建设家乡。”他曾在一次分享会上寄语高一的师弟师妹们:“珍惜自己在家乡的时光,否则以后对家乡的印象就只停留在‘只有冬夏没有春秋了’。”

【记者】陈欣欣 南小渭


编辑 陈丹佳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