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的教育发展与中原汉人南迁有关。两宋时期从珠玑巷南迁的氏族,在顺德落户后,将设立书院发展教育事业视为与开荒耕种处于同等地位的大事。在广东所有的县市中,顺德书院的数量只仅次于省城广州和首府首县的南海。
01
这片土地上(包括建县前),曾诞生出文进士696人。其中宋代进士41人,伦教熹涌人张镇孙为状元。元代7人。明代122人,其中石(石肯)人梁储为传胪,即殿试第四名,名次仅次于探花。杏坛右滩人黄士俊为状元。清代144人,其中杏坛光华人梁耀枢为状元,均安上村人李文田为探花。乐从小布村就有“一门八甲”之说。此外,顺德共诞生文举人2015人。其中宋代39人,解元占10人。元代15人,其中解元2人。明代696人,解元10人。清代1265人,解元21人。
武进士共66人。其中明代5人,龙江人朱可贞为武状元。清代61人,其中桂州人胡经纶为武探花。另外还在历史上出武举人共382人。其中明代106人,武解元(乡试第一名)占2人,清代276人,武解元占10人,而单纯的状元人数为全省最多。后来人们就把顺德称为状元之乡。
02
社学指的是元、明、清三代的地方性小学,创立于至元二十三年(1286)。元朝制度规定五十家为一社,每一社设立学校一所,设立通晓经书的老师,对当地的小孩子进行道德教化,是农村启蒙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
明清一代,凡家人或族人考中了功名,必在宗祠门口竖立大旗,青史留名,光宗耀祖。用来竖大旗的旗杆石则被认为是古代进士、举人的“荣誉证书”。
古代士人通过科举,所获得的是功名,而匾额正是得功名的暗示物、象征物。一幅高官权贵、社会名流题写的“进士”﹑“举人”﹑“武魁”匾,是古代士子求得功名的重要见证。牌匾悬挂在府宅之前,成为光耀门楣的不朽象征。而后人也会在祠堂内题写牌匾,一方面宣扬其祖先的成就,另一方面激励后人的奋发图强。
门前一对抱鼓石,立的是功名标志。在讲封建等级的年代,无功名者门前是不可立“鼓”的。倘若要装点门脸,显示富有,也可以立把门枕石起得像抱鼓石那样高,但只是傍于门前的装饰性部分要取方形,区别于“鼓”,再高仍称“墩”。
03
根据民间传说,文塔用以供奉魁星(亦称文曲星),是掌握文人骚客功名成就的神塔。文曲星手执一笔,谁被此笔点中,便可高中进士、举人等科举功名。所以,文塔的建筑外观酷似一支笔尖向上的形状。文塔是荣誉和梦想的象征,是书香门第和深阁雅斋执卷拈笔之人的福贵塔。
镬耳屋是岭南传统民居的代表,多都用青砖、石柱、石板砌成,间或也有以蠔壳代替青砖建造。外墙壁均有花鸟图案。因其山墙状似镬耳,故称”镬耳屋”。镬耳屋象征着官帽两耳,具“独占鳌头”之意,唯有功名的乡村方能采用,也是当时家境殷实的象征。
—END—
素材来源:顺德档案馆、顺德区乐从镇大学生联会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