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站,大运”。
这是乘坐深圳地铁3号线的人常听到的一句报站名。
以大运站为基轴向北望去,道路干净整洁,一幢幢高挺的居民楼矗立其间。沿着龙飞大道再往北走,水晶石造型的大运体育场馆和清新典雅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隔路相望,建筑高度有望创造南中国第一高度的深港国际中心在启迪协信科技园和深圳市体育运动学校的共同注视下,逐渐揭开了其群楼的面纱……
这是大运新城中部片区的一个剪影,这里主要以高等教育、文体活动、高端商务、研发办公为主。加上以创新和产业孵化为主的大运北片区和以IOT研发、人工智能和高端产业为主的大运南片区,大运新城连同香蜜湖、深圳湾、大空港等一起成为了深圳“城市新客厅”。
在人们的普遍认识里,大运新城是龙岗区城市面貌和城区品质的标杆与门面,也是龙岗区打造高质量深圳东部中心的一个主抓手。如今,这座承载着龙岗区发展诉求的动力之城迭代出了新的目标与使命。
它的名字叫做——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
深圳东部的创新高地和策源地
2020年12月29日,龙岗区人民政府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发挥各自优势,在深港合作、制度创新、科技创新、重点产业、人才交流合作、教育、医疗、社会民生等领域开展创新性深度务实合作。
具体来说,双方根据协议将合作共建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共建粤港澳国际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共建区域临床数据开发研究中心与医教研产于一体的国际化医学创新研究中心;加大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应用、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领域的合作,高品质打造国际化产学研用创新基地;加强科技创新合作共建研究院、创新中心、新型科研机构;加强人才及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共建高水平研究智库以及体育科技融合创新发展平台。
“龙岗区不仅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所在地,也是我们的‘娘家’,在建校7年时间里,学校受到了龙岗区委、区政府无微不至的关怀。”在签约仪式上,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的一席话于不经然间透露着这所学校和龙岗区非同寻常的亲密关系。
从八个方面开展政府与大学合作,龙岗区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此次签订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无论从从广度上还是深度上来说,都是历年之最。这其中,最为外界舆论界关注的无疑是第一条:合作共建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
事实上,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这一提法并不是在这里第一次被提及。
在2020年11月29日,龙岗区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传达学习省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市委六届十六次全会以及市委常委会会议精神,研究龙岗区贯彻落实意见。该次会议强调,要持续增强创新驱动第一动力,牢牢抓住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建设这个机会,加快布局一批产业创新空间及配套设施,依托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等高校和项目资源,联动周边的科技企业、产业园区,加快产学研深度融合,把大运片区打造成一个创新高地和策源地。
除了在以龙岗为背景的多个场合被提及,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这一提法也被写入了在2020年12月31日发布的《中共深圳市委关于制定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下称“建议稿”)中。
建议稿在第二板块第8条(总)中提出,着力增强基础研究能力,以主阵地作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高标准建设光明科学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加快综合粒子设施、脑解析与脑模拟设施、合成生物研究设施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这意味着,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在定位上已经和光明科学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西丽湖科教城位于同一序列中了。而往更深的层面说,在深圳的基础科学研究领域以及在深圳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进程中,参与的城区除了光明区、福田区、南山区外、也包括了新晋加入的龙岗区。
支撑龙岗科技创新发展的核心牵引
2012年10月11日,国家教育部于深圳龙岗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选址举行的仪式上宣布正式批准筹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发展的里程碑,也是龙岗区发展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经过八年多的发展,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学科建设已逐步完善,现有经管学院、理工学院等五个学院和一个研究生院,开设金融学、市场营销等17个本科专业,医学院和深圳音乐学院也已经开始筹建。
截至2020年10月底,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已引进世界知名教师360多位,其中包括诺贝尔奖得主4位,图灵奖得主2位,菲尔兹奖获得者1位,国内外院士17位,IEEE会士19位,国家级专家人才40余人,省、市、区各类高层次人才项目入选者400余人。学校已组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科比尔卡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等信息科学研究院、深圳市大数据研究院等研究机构。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作为龙岗区一张亮丽的名片,一直是龙岗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在2020年11月,龙岗区委书记张礼卫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访谈时,就把访谈地点安排在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谈及原因,张礼卫给出了两个理由,一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不仅是龙岗的名片,也是深圳的名片,既是深港合作的样板,也是两地在教育、科研等领域合作的重要载体。二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坐落在深圳国际大学园,深圳国际大学园又位于大运新城,它与华为所在的坂雪岗科技城,一起成为支撑龙岗高质量发展的引擎。“我也想借这个宝贵的机会,通过媒体向全社会推介。”张礼卫说。
张礼卫给出的两个理由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从大运新城到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背后的发展理路和隐含逻辑。
首先,打造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的其中一个出发点便是深港合作。
如果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是深港合作的样板以及深港两地在教育、科研等领域合作的重要载体,那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所在的大运新城片区就是深港合作的重要节点。
龙岗区打造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就是把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作为支撑大运片区发展的重要引擎,积极争取市级层面支持,吸引更多香港的科技创新企业和创新人才到龙岗来创新创业,以期进一步提升大运新城片区乃至整个龙岗区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中的地位。
另一方面,位于龙岗区大运新城中部片区的深圳国际大学园经过多年发展,也从曾经的“单打独斗”进入到了“抱团奋斗”的新阶段。
深圳国际大学园占地2.66平方公里,由深圳市政府于2014年11月规划建设。目前,包括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深圳音乐学院(筹)深圳墨尔本生命健康工程学院(筹)等多个教育及科研机构云集于此。
作为深圳国际大学园的实际承载地,龙岗区打造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的动力中也包含着让科教创新力量反哺城区发展的愿景。以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为总牵引,龙岗区在顶层设计和机制运转上有了更加明确的指向性、更加具体的针对性和更加强有力的统筹协调能力。
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重大平台
龙岗是名副其实的产业大区,GDP在深圳各区区中位列第二,对于深圳的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
在2019年年底出炉的《深圳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行动方案(2019—2025年)》以及2020年中旬出炉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圳指引》等多份规划中,对于龙岗的表述都是一以贯之的一句话:建设深圳东部中心和打造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高地。
作为一种较为成熟的产业形态,电子信息产业整体面临着研发难度加大,市场竞争变强的大趋势。作为一个以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发展突破口的城区来说,一方面需要重新整合辖区内原有的电子产业资源,另一方面则必须通过基础研究创新实现各个关键技术领域的渐次突围。
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一个以工业制造业为发展底色的产业大区,龙岗区有着更加强烈的产学研在地转化的诉求。建设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为的就是缓解龙岗区在创新驱动方面的某些焦虑,也是为打造全球电子信息高地的发展目标积蓄更多科学能量。
另一方面,从龙岗自身的辖区发展特点来看。电子信息产业主要聚集在以坂田等为主要承载地的龙岗西片区,这是龙岗这辆产业快车的马达所在。而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所在的东核心,长期以来面临着有城无产的尴尬处境。从区域稳定性的角度说,如果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可以在日后的建设中发挥出其巨大的科技引领辐射效果,那么龙岗区东西两翼的发展就找到了一种默契的平衡,联通龙岗东核与西核的水官高速以及相关的轨道交通沿线就可在更高起点上统筹规划出新的产业带和创新走廊。
除了龙岗自身的发展诉求,龙岗打造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也是其积极融入国家和省市发展大局的一个先手棋。在深圳,每个城区的发展规划事实上都围绕着“中央要求、湾区所向、港澳所需、自身所能”这十六个字。龙岗所能是什么?挖掘自身的科教优势资源,助力深圳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题中之意。
龙岗希望充分挖掘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的高校创新优势,争取将其纳入深圳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框架范围,与光明科学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并列,共同作为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重大平台,加快布局一批产业创新空间及配套设施,依托国际化高校和深港合作高端项目资源,联动周边的科技企业、产业园区,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同时,龙岗也希望将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与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河套深港科技合作区一起作为全市深港合作平台,共同谋划,优势互补,协同推进深港合作,打造国际化创新高地和策源地。
在此基础上的龙岗中心城将进一步发挥自身行政、文化、居住等综合服务功能的优势,打造现代化、高品质的城市综合服务中心,打造出文体辉映、往来便捷、科教发达的高水平国际化“城市新客厅”。
从大运新城到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这是龙岗区进化迭代的一个自然结果,也是龙岗实现城区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
目前,龙岗区正在加紧编制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的相关规划。风正劲,势已成。未来,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有多大的想象空间,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记者】崔璨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