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加快生猪种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再次强调种猪性能和育种工作的重要性。本期《农财智库》在全国范围深入开展种猪产业调研工作,探讨中国种猪产业的剧烈变化,挖掘讲述育种路上匠心故事,分享种猪行业精英的观点,为您提供参考。
精彩内容概览
01
《100家中大型种猪场生产情况调研》
02
《全国能繁母猪30强企业》
03
《2020中国匠心种猪调研走访》
04
《中山白石:防非和育种都贵在坚持》
05
《壹号土猪:打造中国最大的土猪种猪群》
06
《姚辉德:做好育种首先要建设高标准的猪场》
07
《张守全:养猪业格局将迎巨变,产肉率是企业竞争核心》
08
《刘小红:种猪红火市场仍会延续5年》
09
《李加琪:种猪的好坏最终要看能带来多大经济价值》
10
《三元母猪做种用仅为权宜之策,一两年内就会被淘汰更新》
11
《猪场引种防雷指南》
01
100家中大型种猪场生产情况调研
非洲猪瘟的发生,对我国种猪资源造成了严重损毁,同时也加剧了产业的优胜劣汰。作为养猪的源头和“芯片”,种猪在对养猪效益的影响的5大要素中占据首位,可发挥30-40%的影响,因此在复产后阶段,行业对种猪和育种的关注度空前高涨。
非洲猪瘟带来的创伤引发行业不断的思考与尝试,新的育种体系和市场秩序正在混乱中重新构建。在此时,种猪领域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未来又将走向何方?2020年10月,《农财智库》调研团队实地走访了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福建、海南30余家在当地具有代表性的种猪企业,并且对国内70家种猪企业(包括旗下拥有多个种猪场的企业)进行了问卷调研。
调研对象中,有38.46%的国家核心育种场,35.38%的原种场,另有20%的扩繁场。此外,还有6.15%并非种猪场,但是兼有种猪业务。
问卷中47.7%的企业能繁母猪在1万头以上,大部分拥有自己的自繁自养体系,44.6%的企业年供应种猪3万头以上。
品系:美系、丹系应用最广,产仔率、生长速度、健康特性最受重视
我们常以种猪血缘来源地来把种猪分为不同的品系,不同的品系往往体现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性状特点。调研数据显示,美系猪依然是当前我国最受欢迎的种猪品系。有56.92%的种猪企业引进美系种猪进行扩繁和选育;其次是丹系,有32.31%的种猪企业引入了丹系猪;紧随其后是法系和加系,分别有24.62%和20%的调研企业引入法系和加系。
在品系选择上,侧面反映了市场对种猪性状的偏好,以及种猪场本身业务特点以及对于当前或未来市场的判断。在种猪场最重视的3种特性选择的调研中,产仔数、生长速度和无特定种类疾病分别排在前三位,分别有76.92%、61.54%、36.92%的猪场选择。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养美系猪的种猪企业最多,但是只有15.38%的种猪场在性状选育上偏好选择美系猪所占优的“体型”。
这种性状选育上的偏好其实有对品系特性的补偿心理,作为种猪企业多数希望能够占有所有的优势,让自己的种猪表现得更全面,综合性能更好。比如根据走访了解,养美系猪的种猪企业希望提高美系猪相较于其它品系略低的产仔率,而选育丹系的猪场由于丹系本身产仔率高,则会偏向弥补生长速度和料肉比。
在调研中,32.31%的猪场PSY在24-26左右,几乎以这个数值为中心呈现正态分布。综合企业反馈的信息,非洲猪瘟对于PSY的影响大约在2左右。从终端市场偏好来看,复产需求下,前期仔猪价格高涨,产仔率是第一要素,而预计在复产后期,则可能会综合考虑其他特性。
如,非洲猪瘟发生之后,种猪健康度越来越被重视,有32.31%的企业在基因上看重选育抗病力强的品种。种猪企业更加重视动物疾病净化,调研中有15.38%的猪场表示场内猪瘟、蓝耳、伪狂犬均已达到净化标准,有63.08%的猪场至少有1种达到净化标准,另有18.46%的猪场表示正在着手实施疫病净化。
种猪市场本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选育标准也是因企业而异。中国是最大的猪肉消费国和生产国,甚至每个区域对性状的偏好需求也有所不同。湖南新五丰总经理刘艳书举例,“比如粤港澳地区以消费热鲜肉为主销售活猪,那么养殖企业就比较偏好体型好;一些大型龙头企业以屠宰分割为主,就会倾向于选择屠宰率高、肉质好;如果以销售仔猪为主,就会倾向选择繁殖性能更好的。”如湖北金旭农发,生猪供港是其重要业务,因此旗下种猪选育主要围绕香港市场青睐的体型好、肉质好、瘦肉率高、肋排数量多等性状。
此外,品系本身也并不能完全以单纯的美、丹、法、加等而论。当前也有企业会下辖多个种猪场,从不同的育种公司引入不同的品系,然后通过自己体系的育种,把两个或多个品系进行融合。如武汉金龙公司旗下2家国家核心育种场,分别引进美系和加系,在自身体系内把两种品系进行优化,以获得双方的优势性状。近年来,地方品种猪的销量每年都会有一定比例的递增,大型种猪企业也更加重视本土品系选育,满足市场日趋丰富的对口感、风味、健康的需求。
这种选育趋势与调研中部分企业选择的PIC配套系比较类似。据湖南鑫广安董事长刘满秋介绍,比起常规的纯种杜长大,PIC的父本和母本都是杂交体系,血缘复杂,但是可以更好地发挥杂交优势,使得终端性状表现更突出。刘满秋认为,我们现在常规的杜长大模式,未来也可能发生改变。
30.77%的企业把基因层面价值放在育种的重要考量位置,看重遗传价值的持续改良稳定进步。他们认为,种猪选育不仅仅要从性状上进行选择,更要关注核心基因选择。只有通过掌握核心基因,才能使种猪越选越好,而不是越选越差。“不是光测个背膘、胴体品质、繁殖性能就行的,比如有一些猪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性状表现没有那么突出,但是它的基因是非常好的,可以产生很好的后代,具有遗传价值。”武汉金龙集团总裁王军说。
未来:育种实力、产业链、规模,是影响种猪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因为基因的重要性,在未来种猪企业的主要竞争力上,调研中有76.92%的猪场选择了企业自身“育种实力”。佳和农牧育种总监唐凡指出,“能否成为一家育种公司,并不是以卖很多种猪来实现的。”如今种猪企业更重视育种本身,只有自身真正做好育种,才能从根源上提升种猪质量,因此对于育种实力的选择率高于“种猪的性状品质”的41.54%。
其次,种猪产品健康程度获得了72.31%的选择率,健康成为市场角度最重要的竞争力。紧随其后,有61.54%的种猪企业认可品牌建设在未来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性。
通过对大型企业的走访,记者认为值得注意有27.69%的种猪企业认为“产业链延伸”在未来竞争中十分重要。金旭农发总经理潘向阳认为,真正深入到肉质等终端性状选育还需要后期屠宰数据来支撑。要结合饲料厂、屠宰场等从饲喂到肉品的一系列相关数据,做3-4个循环才能真正把育种体系建立起来,然后通过大数据溯源,来找到对应性状的基因。产业链与育种可以达到一种良性互相反馈,同时也减轻种猪企业的市场压力。
13.85%的种猪企业认可规模的重要性。规模是育种的基础,唐凡认为,只有达到足够的规模和体量,才能拥有足够的大数据基础和足够多的基因来源,也就能够产生更好育种成果。“就好比从1万个人里挑一个最高的,大概率比1000个人里挑一个最高的要更高。”规模除了在育种上体现优势,也能在市场上体现优势。刘满秋谈到,未来中小企业减少,当前新建的养猪项目很多是几千上万头母猪起步,对种猪的需求量非常大,出于生物安全考虑这些新项目并不希望从多个来源引种,因此种猪企业单场供应能力也是未来市场竞争的重要因素。
市场:二元和大白母猪增长最明显,长白公猪热度超过杜洛克公猪
在本次调研中,有83.08%的猪场可售二元杂,其中有75.93%认同今年二元母猪是销售最火热的种类。
78.46%的猪场可售纯种祖代猪,其中78.43%认为今年大白母猪销售最火热,其次是长白公猪47.06%,杜洛克公猪45.1%,长白母猪43.14%,大白公猪39.22%。
70.77%的猪场可售公猪,公猪火热程度排名分别为长白,杜洛克,大白44.62%的猪场可售精液,其中48.28%认为公猪精液销量增长最大。
总体市场火热程度来看,二元母猪≥大白母猪>长白公猪>杜洛克公猪>长白母猪>大白公猪。
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三元母猪的使用变多,但到了2020年底,三元母猪的热度已经有所下降。有70.77%的种猪场在调研中表示不会使用三元母猪作为能繁母猪销售或自用,另有16.92%的猪场表示有销售和使用三元母猪在30%以下。比例超过30%的猪场非常少。
扩张:89.23%的企业扩张产能,22%规划商品项目超百万头
扩张是2020年养猪业的主旋律。许多种猪场往往与大型养殖集团结合,成为集团庞大养殖体系的一部分,或者自身扩建自繁自养场,延伸产业链。因此,种猪企业的种猪并不是完全外销,而是会优先自己的需求。
在本次调研中,只有5%的猪场种猪全部用来销售,而相反的,种猪全部供应本集团的种猪企业占比高达23%。当然,总的来看,还是部分自用部分外销的占据多数,35%的种猪企业种猪外销在70%以上, 19%的种猪企业外销占50-70%,另有9%的种猪企业外销在30%以下。
调研中显示,只有10.77%的种猪没有任何形式的产能扩张,剩余89.23%的企业中,有25%的本公司或所属集团公司规划建设新项目在5个以上。
调研中58.46%的企业投资建设了新的种猪场,其中规划月供应2万头种猪以上规模的达到15%,还有12%的企业规划项目月供应种猪在1-2万头之间。
76.92 %的企业有投资建设新的母猪场或商品猪场,其中22%规划新项目出栏规模在100万头以上。
还有24.62%的种猪企业扩大或调整了生产线。
种猪企业开始建设商品场主要分为4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复产阶段猪价高,且现在是企业占据终端养猪市场的窗口期;二是种猪企业本身掌握种源,拥有延伸产业链、扩大产能的基础;三是养猪业兼并加速,未来大型企业占比提高,单纯的销售种猪市场空间减少;四是部分种猪企业本身属于集团体系的一部分,跟随集团总体规划扩张产能。
对于一个大型的养殖企业来说,拥有自己的种猪体系对于未来的竞争至关重要。湖南天心种业董事长万其见举例,大型养殖集团年出栏量以千万级计,如一个集团每年出栏1000万头猪,每头猪通过遗传育种提前5天出栏,每头猪可节约成本50元,那么总体每年就可以减少5亿元成本;如果1000万头出栏需要50万头母猪,那么通过繁殖性能提升,每年每头母猪多提供2头仔猪,一年就可以多出100万头的产量。“因为群体很大,所以只需要一点遗传进展,就可以产生巨大提升。以前中小户看不到遗传育种的潜能,没有规模也没有技术去支撑遗传育种工作,现在许多大集团规模起来了,可以建立起支撑体系,反过来遗传育种效益又反馈到规模上,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万其见说。
在调研的投资商品代产能的企业中,有38%投资建设母猪场销售仔猪。侧面反映出当前母猪场偏多,而育肥配套还未及时跟进,与当前仔猪价格下滑的现实相印证。行业人士认为,育肥投资将比母猪场投资压力大许多,短期内建成不会像母猪场那么快,并且可能依然需要依靠农户来合作育肥。刘满秋告诉记者,“万头母猪育肥体系,投入是母猪场的2倍以上。目前新投资的猪场结构母猪场非常多,而育肥场比较少,明年会面临仔猪价格很低,肥猪价格很高的局面。”2021年将是重点构建育肥体系的一年,万其见表示,各大企业加快育肥扩张力度,育肥配套可能要达到70%以上。这也意味着,即使大型企业扩张较快,代养农户也依然有其独特优势和生存空间。
在规划产能的实施进度中,有22.22%的企业项目均已投产;有56.14%的企业规划产能部分投产,部分在按计划建设中;还有24.56%的猪场新规划项目均在建设中,另有8.77%的猪场有部分规划项目暂停。
正常建设的规划项目有的将在2021年全部投产,也有的是3-5年长期计划。潘向阳认为,规划项目的急缓主要受3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市场,二是政策,三是公司本身后期运作情况。“明年6月份之前能投产的都在抓紧投产,6月之后的可能开始观望。”
技术:智慧化、大数据受到大型集团认可
非洲猪瘟发生后,业内关心的养殖相关方法技术也发生了变化。在种猪场,关注热度最高的依然是生物安全,96.92%的调研对象重视生物安全的不断革新和升级。
其次猪场生产管理,63.08%的猪场表示重视生产管理,包括批次化等。
人才是养猪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有44.62%的猪场重视人员的管理和考核, 32.31%的猪场目前关心人员的招聘和培训。
智慧养殖无疑也是当下的热点,受到了41.54%的关注度。从调研企业来看,多数对智慧养殖为企业带来的效益十分肯定,并且在新建项目中均有使用相关软硬件。刘艳书认为,智能化的应用将是现代农业想要站在行业制高点的关键要素。
此外,2020是无抗元年,在重视种猪健康的大趋势下,35.38%的种猪企业在无抗、替抗上投入了关注度。
在育种技术上,种猪企业谈论最多的是“大数据和基因技术育种”。走访调研中,大部分种猪企业都认为,地方大企业建立区域联合育种,集团企业自建数据体系,是面对未来掌握基因主动权的必经之路,而基因技术将有助于加快遗传进展,节约育种成本。唐凡认为,保持庞大的育种群体,建立并积累谱系档案数据,有利于优质基因的溯源、传递、选择和培育。
此外,营养管理、深部输精、环境控制等也是当前受到关注的技术。
上游产品:消毒、硬件、检测最热门,调研中近一半企业不使用蓝耳苗
消毒剂、硬件设备、检测用品新晋热门上游产品。分别获得67.69%、55.38%、49.23%的关注。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很多猪场表示疫苗的使用种类和频率都有减少,但常规疫苗依然受到猪场的重视,有66.15%的调研企业关心常规疫苗的选择。有猪场表示,恢复正常生产后,该用的疫苗还是用的,只是频率有所降低。
随后替抗产品、新型猪场工具、中兽药分别吸引了29.23%、23.07%、24.62%的关注度。还有20%的猪场依然关心常规兽药抗生素产品,这说明治疗用抗生素产品依然在猪场发挥作用。
3种疫苗的使用率达到了90%以上,分别是猪瘟疫苗98.46%,伪狂犬疫苗96.92%,口蹄疫疫苗93.85%。
圆环苗使用率为89.23%,支原体疫苗使用率73.85%。交叉分析可见,在销售商品猪的企业中,圆环苗使用率可达90%以上,比销售祖代猪和父母代的猪场比例高,侧面印证企业更认可圆环苗在商品猪上的作用。
腹泻苗使用率72.31%,腹泻苗的使用率在今年有所提高。主要源于今年母猪投产较多,冬季腹泻苗对于保障猪场效益扮演着重要角色。
值得注意的是,蓝耳苗的使用率在这批种猪场里面只有58.46%,调研中已经有近一半的种猪企业不再使用蓝耳苗。这并不奇怪,由于生物安全水平的提高和今年引种的频繁,种猪企业更加倾向于做蓝耳双阴性的场,并高度认可蓝耳双阴性对生产效益带来的提升。
而细菌苗的使用率在20%左右,猪场认为,细菌苗的使用更有助于实现无抗,符合健康养殖的趋势。
总体来看,猪场的疫苗和用药成本较非洲猪瘟之前有所下降,每头母猪每年所有疫苗用药成本大部分在100元以下,每头商品猪出栏用药成本则在50元以下。生物安全成本上升,主要在硬件、洗消以及人员配置的提升上,有企业计算折合投入成本大约提升80-100元,但另一方面,生产性能的提高又弥补了增加的成本。万其见认为,此类成本的投入可称为“有效投入”。
本次调研企业当前肥猪成本在7-8元/斤左右,50公斤二元母猪的生产成本集中在800-1400元之间,销售价格则在4000-6000元之间,即使将硬件等投入折合进去,利润率依然十分惊人。
后市:多数预期明年猪价10-14元/斤之间,种猪市场依然有空间
调研中,大部分人看好明年猪价在10-14元/斤之间,有20%的人认为在14-16元之间,还有14%的人认为在16元以上,只有4%的人认为会跌破10元。
潘向阳分析,从养殖量上来看,明年不会很乐观。国家政策层面上,正在大力释放养猪业的空间,鼓励散户养猪,总体趋势上量只会上升,但具体上升到多少却很难把握,因为各方统计的数据都存在太多的不确定性。不过,从疾病角度来看,非洲猪瘟的防控门槛依然还在,同时从消费层面上,根据猪肉终端消费门店数据,由于价格偏高,门店消费量只有过去的1/3。综合看待,猪肉的价格应该不会迅速下跌至成本以下,明年猪价依然在盈利范围内。
刘满秋则认为,养殖集团新增养猪项目落地的有限,从选址立项到形成产能还需要一段时间,新建项目的结构中母猪场和育肥场的配置比例合理性等,这些因素都指示产能恢复速度不会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快。
“可以从饲料结构来分析,母猪料、仔猪料、育肥料,2020年比2019年增加了多少。目前育肥体系配置极为不平衡,很多新建的都是母猪场,没有育肥场。之前的育肥体系多数都是散户承担,但是现在散户复产依然有困难。未来育肥体系重建可能还需要2-3年,还需要很多投资。猪价的下降因为消费下降太多。今年因为各种因素影响,国内猪肉消费量可能比常规减少2000万吨。所以并不认为目前猪肉的价格下降是由于真正解决了供应端的问题,而是供应和消费达到的一个新的动态平衡。因此对于明年的猪价趋向于认为肥猪价格在15左右,仔猪1000左右。”刘满秋说。
而对于种猪市场来说,意见则比较一致,认为今年下半年到明年、后年还有很大的空间。万其见指出,主要基于两点原因:一是三元母猪的替换潮;二是新扩建的项目在今年年底或者明年需要大量的种猪。“近1年种猪都是有人要的,但过完这一波,就会进入高度竞争的阶段,所以现在种猪企业要未雨绸缪,苦练内功,提升品质。”
02
猪企能繁母猪30强出炉,手握全国近一半产能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