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湘桥乡村故事⑮奕湖人的“甜蜜事业”

湘桥发布
+ 订阅

2008年6月6日下午,大雨滂沱。潮州大桥至广济桥河段,“庆端午·迎奥运——潮汕四市龙舟邀请赛”隆重举行。雨中竞渡,更显健儿本色。一艘艘彩色龙舟,如出海蛟龙,逆水破浪,比赛高潮迭起,两岸掌声雷鸣。22支龙舟队,经过三轮激烈的角逐,由谢昭敏率领的潮州官塘奕湖龙舟队,夺得第四名。

如果说潮州是“省尾国角”,奕湖村就是“镇尾市角”了。然而,广大市民对奕湖,不但毫无陌生感,还相当熟悉。

缘何奕湖会被广为熟知?

很多人会脱口而出,是因为谢慧如先生。

1989年11月23日,76岁高龄的谢慧如先生首度回乡。那是怎样的一个感人场面啊,潇潇秋雨中,乡亲们扶老携幼,伫立村道两侧,队伍绵延几公里。当先生的身影终于出现时,整条路沸腾了,乡亲们为这一方水土出了这位杰出人物而激动不已。

短短几年里,韩江两岸刮起了一股“慧如风”。

语言不足以概括慧如先生对这片土地的深情。更直接有效的办法,是实地考察一番。从奕湖到潮州府城,一路上,先生捐建的项目达十余个:白水湖水厂、育智小学、慧如路、官塘中学慧如堂、慧如公园、泰佛殿、韩江大桥、艺乐宫、谢慧如图书馆、潮州日报慧如楼、体育馆……见证先生的一段段乡情。

慧如先生14岁离乡,远赴暹罗,勤勉拼搏几十载,终成一代商业巨头,担任过泰国中华总商会、泰国潮州会馆永远名誉主席等要职。事业有成的他,一直以“取之社会、用之社会”为人生宗旨,乐善好施。捐献给潮州的6000多万元,只是其善行义举的冰山一角。

1986年,他捐赠北京中国美术馆300万元,揭开他在祖国捐资的序幕。此后十年,汕头、广州、天津、北京等地都留下其慈善足迹。泰王授予他五等皇冠勋章、五等白象勋章、一等皇冠勋章和一等白象勋章,他还分别被授予汕头市荣誉市民和潮州市荣誉市民等称号。父老乡亲奔走相告:新加坡出了个陈嘉庚,香港出了个李嘉诚,泰国出了个谢慧如。

另一面旗帜,是谢贤团先生。

2009年11月14日,北溪河奕湖河段,彩旗飘飘,鼓乐喧天,万众欢腾。贤团先生捐资1000万兴建的白水湖大桥正式通车了,几百年行路难的问题,终于在这一天画上句号。清澈的北溪河上,又多了一道美丽的彩虹。周边5万多群众,一同成为受益者。

贤团先生是香港坤祥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深圳韩江文化研究会创会会长、泰国潮安同乡会名誉会长、潮州市国际交流促进会名誉会长、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名誉副理事长。他热心公益,心系桑梓,为家乡的发展殚精竭虑。行走在官塘这片热土上,随处能够感受先生的慈善心。他多次为家乡的自来水工程、村道、敬老院捐出善款,他还注资200万元,作为官塘奖教奖学促进会启动资金。

贤团先生的慈善脚印同样遍及潮汕地区。他为饶宗颐学术馆、牌坊街装修工程捐资630万元,为潮州市海外潮人博物馆捐资500万元,为广济桥修复工程等及其他扶贫资金捐资3800万元。他还捐资1000万元,作为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举凡慈善之事,他总是走在最前头,竭尽全力。2006年,他被授予潮州荣誉市民称号;2007年,又被授予南粤慈善奖。乡里乡亲众口一声:慧如先生之后,奕湖又出了广施善行的贤团先生。

如果认为奕湖只出了这两位重量级人物,那就把这个村想简单了。

从前汕头埠的外马路,是汕头市最长的主干道,也是最繁华的商业区。在这条临海马路的中心地带上,有一家公司,叫汕头志诚白纱公司。创办者是兄弟俩,奕湖人,哥哥叫谢悦京,弟弟叫谢悦典。兄弟俩是那个时代奕湖的一张王牌。时隔近百年,周边村子依然流传着一句话:羊毛多过稻草捆。新中国成立后,志诚白纱公司被辟为汕头电影公司,如今,还可从其旧址感知当年谢氏兄弟的商业成就。

一个个风流人物,各领风骚,演绎着奕湖村“代有人才出”的传奇。但是,这前后三代商界精英,归根结底,只是一枝独秀。奕湖最辉煌的时期,是历史上曾经的“甜蜜事业”,那才是花团锦簇,春色满园。

清朝中后期,奕湖这片略显逼仄的洲园上,糖房连着糖房。一袋袋红糖(即“乌糖”),躺进“溪口船仔”里,到达奕湖码头后,陆续上岸,进入一间间作坊,加热、溶化、分解、沉淀,最终在一个个糖漏里华丽转身,成为香甜可口的白砂糖。然后,又从奕湖码头整装出发,到达更为遥远的地方。据谢哲史老人回忆,巅峰时期,奕湖拥有十八家糖房:调合、德金、昌发、梅记、德盛、祥盛、越合、财合、俊合、本合……生意红红火火,日子甜甜蜜蜜。

到了民国年间,世界瞬息万变,进口白糖大量涌入,手工业制糖纷纷被机械化制糖取代了,一些铺号又顺应时代大潮,转型向抽纱、刺绣等领域进军。谢悦京、谢悦典就是这一群体中的佼佼者。村民谢敏怀保存着三枚印章,一枚是“财合”的印记,另两枚分别刻着“奕成公司”与“新生绣庄书柬”,可以约略窥见“财合”的经营路径。奕湖人明白,只有因势利导,才能永立潮头。

一业兴而百业旺。这座制糖业的“商业大厦”的崛起,还带动水上运输业。如今“德盛”与“祥盛”前这条小路,从前就是这一片商业区的黄金通道。小路的尽头,正是繁忙的码头。一船船白砂糖,沿着弯弯曲曲的北溪河,直达汕头港,再在汕头港重新扬帆,把“奕湖牌”白砂糖运抵江南一带,甚至远渡重洋,让不同语言的人,舌尖上都保留着同一种味道的美好记忆。

为什么韩江上的每一次龙舟赛事,都会有奕湖人的身影。回溯其乡村发展史,也就不奇怪了。奕湖人的祖先,长年在北溪河里讨生活,他们的血液里,有着从事水上运动的基因。第四名,并非奕湖龙舟队的历史最佳战绩。20世纪五十年代初,在潮安县船工会举办的市龙舟大赛上,他们奋力挥桨,过关斩将,勇夺冠军。韩江两岸的观众,都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奕湖人。

一些奕湖人还抓住航运业日渐发达的时代契机,鸟枪换炮,将“溪口船仔”换成洋轮。自此,奕湖码头更加喧闹了,急促的马达声,刺耳的汽笛声,经常打破乡村的宁静。这声音,奕湖人觉得特别受用。最出名的,是谢如山的大轮船,经常往返于潮汕与香港之间,让香港人也记住了这个村子。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被征用,发动机送至汕头发电厂,滨海城市汕头的夜更加妩媚了。

还有“湖香潮剧团”,这个新中国成立后组建的业余潮剧团,历三十余年而不衰。潮汕地区甚至福建东山岛一带,都留下其足迹。《唐知县审诰命》《东海最前线》《刘胡兰》《白毛女》《江姐》《沙家浜》等剧目,广受好评。谢顺发、谢文进、谢绰纯、谢保兰、谢佩芳、谢耀华等演员,谢鹤秋、谢壮先、谢壮葵、谢健民、谢从光、谢得利等鼓手与弦乐手,均名噪一时。寂寂长夜里,因为奕湖剧团的到来,无数乡村的夜晚生动起来。

漫长年月里,出门在外,自报家门,对方一听是奕湖人,马上肃然起敬。

时光的铁轨缓缓向后延伸,最后抵达南宋末年。福建莆田涵江人谢壶山考取武状元,娶宋理宗赵昀三皇叔之女为妻,人称“郡马爷”。后谢壶山被敕封为铁牌总管,统辖潮、惠、梅三州军事。宋度宗赵基登基后,赐其居住庵埠文里,并赐建“郡马府”,谢壶山也被潮汕谢氏奉为开基始祖。谢壶山有四子,皆文武兼备。第四子谢翱(谢乐耕),以家资募兵数百,助文天祥顺利入潮。文天祥被捕后,他将妻儿托付他人,临行嘱咐子孙,今后不管居于何地,皆以“翔龙”为地名,以记念赵昺登基之地。这就是“翔龙系”的由来。

谢乐耕后裔定居揭阳翔龙(今玉窖),其裔孙几经迁徙,大约明末清初时期,谢乐耕十三世孙谢观莲与谢乐士,从澄海隆都下欧移至奕湖,并尊谢乐耕八世孙谢梅湖为奕湖谢氏一世祖,谢梅湖之子谢吟燕为二世祖。谢梅湖神位原在宅后片,土改中受破坏,墓碑架成桥板,遭人踩踏。1982年,在谢辉达的主持下,迁至娘宫前。如今,当年墓园四周种下的木棉树,早已高耸云天,春日一到,一片红艳,更显庄严肃穆。

下欧地势低洼,经常内涝积水,谢氏一族不堪其苦,搬到奕湖来。然而,新的问题又困扰着他们。奕湖地势偏高,虽能免于水患之害,却又遭受干旱之罪,农田浇灌,成为棘手问题。从前的龙脊水车,普通的配置是安装64扇,而奕湖加长版水车达到72扇。一到北溪河枯水期,还要动用三四架水车,首尾相连,进行接力,夜以继日,好不辛苦。现在大房公厅横梁上,还静静地躺着一架水车,独自咀嚼当年的忙碌日子。缺水问题,直到1955年旸坑渠凿通,才彻底解决。如今,有些人依据奕湖的别称“白水湖”,断定古昔之时,经常一片汪洋,这是犯了想当然的毛病。

逐河而居,夜夜枕着河流入眠,却只能渴死在水边么?穷则思变,谢氏先民的目光,又一次定格在卧榻之侧的北溪河上。他们的内心,渐渐亮堂起来了。

当时的潮州,大面积种植甘蔗,糖寮多如牛毛,制糖业更是本土几大支柱产业之一。潮汕地区土法制取的白糖,口碑极佳,更是江南染丝的必需品。奕湖人瞅准时机,说干就干,一间间糖房建起来了,一袋袋白砂糖生产出来了,一个个铺号越叫越响亮了,洲园一带,渐渐蔓延成商业一条街。后来,众多奕湖人,像谢光板、谢光辉、谢杰立、谢建立、谢孟谋、谢开亮等,在商业上均颇有建树。奕湖人的身体里,一直留存着从商的基因。

现在“本合”附近的河滩上,还有大量弃置的糖漏,一个套着一个,连成一长串,默默守护这片洲园,向鱼儿诉说这片土地曾经的荣光。各家各户的老厝里,也有一些漏锅,年轻人不知道,这些不起眼的物件,正是他们祖先的衣食父母。

谢氏一族搬来奕湖之前,早有邱姓先民在此居住,现在祠堂路二横那几间空荡荡的老房子,就是他们留下来的。据说,“邱厝内”是一处风水宝地,叫“十八摇篮”。可以想见,当初他们风尘仆仆,一路来此,心中肯定充满期待。然后,住在风水宝地上,却不思变通,一味守着几亩薄田,日子过得特别清苦。苦苦支撑的结果,是无法再撑下去,只得无奈地挥别“摇篮”。

望着他们渐去渐远的背影,谢氏族人更加庆幸当初的决定。

腰包鼓起来的奕湖人,始终不忘祖训,恪守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北溪河堤岸边这一个“富人区”,一座座豪宅,是“甜蜜结晶”。宅院边的书斋,几乎成了一种固定搭配。慢慢地,奕湖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村庄布局:以谢氏宗祠为中心的这一片,“大房”和“三房”如两大护卫,侍立两侧,构成村子的政治中心;以洲园为中心那一片,铺号林立,形成村子的经济中心;整个乡村书斋遍布,合起来共同构成一个文化中心。

现在洲园的北端,是“德金”的旧址,铺号左侧,就是存养书屋。书屋早已废弃,屋内杂草萋萋,好不荒凉,门匾上的字迹却奇迹般地完整如初。门楼的缝隙上,不知何时钻出一株“鸟屎榕”,静静地为大门遮风挡雨。超然路尾的超然书斋,整体建筑完整,伫立门口,似乎还能依稀听到琅琅书声。“育群”“修养”等书斋,徒留一个名字,供后人念想。而“后书斋”“大书斋”等地名,依然透溢着一股书香。

清末创办村校“育智学校”之前,各个书斋挑起了乡村的教育重任,培育了一批批优秀儿女。谢长卿,康熙二十年进士及第,任广西平乐县令,现在谢氏祠堂的灯笼字“平乐县正堂”,正是“四房老叔”留下的历史印记。谢诚斋,乾隆二十年岁进士,祠堂路一横的“明经第”就是其府第,如今仍然保存完好。“明经”二字,透出“秀才公”对子孙学业的殷殷期盼。最艰难的年月里,对于读书,奕湖人也从不敢松懈。潮汕沦陷时期,毕业于金陵神学院的谢雪璋(谢八姑)从汕头避难回乡,还马不停蹄,在超然书斋举办女子识字班,为乡村教育画上感人的一笔。洎乎当世,奕湖读书有成者甚众,谢忠烈、谢雪端、谢莹、谢建、谢梓孟、谢泽科、谢梦等,纷纷飞出乡村,成为村里人的骄傲。

值得一提的是,谢慧如先生少小离家,成为名甲一方的企业家后,孜孜不倦致力于社会慈善福利事业,这种慈善心肠,与其童年所受的文化塑造是分不开的。谢贤团先生在多个场合不无遗憾地表示,由于特殊原因,导致自己小学还未毕业。殊不知,奕湖的乡风浸润,不单让他的骨子里始终活跃着一种行善积德、回报社会的因子,更帮助他很早就读懂了人生这部大书。他欣然接过谢慧如先生手中的接力棒,发自内心地做善事,还不遗余力,创办韩江文化研究会,将潮商的感恩文化传承下去。

回过头来梳理奕湖村几百年的乡村变迁史,一目了然:农耕为其骨骼,勤于耕作,是生存的根本保障;商业为其肌肉,适时变通,经商致富,乡村的身板越来越饱满圆润;读书为其血脉,不忘诗书,兴学重教,日积月累,才有了后来的鼎盛人文。

近些年,奕湖村的乡村建设,在村干部谢昭敏、谢燕玲、谢作海等的带领下,蒸蒸日上,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投资近30万元的文化广场,2018年投入使用,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2020年初动工的村居环境整治,首期工程已经竣工。今天的奕湖村,旅游资源丰富,谢慧如故居、基督教奕湖堂等,构成村子的一道道景观,更有北溪河上的珍宝岛,草木丰茂,白鹭成群,生态环境优越。展望未来,村书记谢昭敏充满信心,在他的带领下,奕湖的明天会更好。


作者:陈维坤

来源:湘桥区文联

编辑:湘桥区委网信办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