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美德,在忠叔们身上闪耀 | 好人故事

文明中山
+ 订阅

他是诚实守信的五元理发店主,他是孝老爱亲的老父亲,他是坚持献血20余年的志愿者……

虽然年龄有别、经历不同、事迹各异,但他们身上都闪现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

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们对“怎样做一个好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好人就在身边

中山市身边好人和道德模范

评选十周年主题展览

展期:2021年1月1日-1月16日

市展地点:中山纪念图书馆负一层方成厅

互动活动:现场观展拍照打卡,或与“中山好人”合影,将图片转发朋友圈集赞30个的观众,可于展览期间,到市展现场领取新年礼物一份(限量200份,领完截止),礼物由华为、中山画刊、剪纸艺术家梁杰康老师共同赞助。

2019“诚实守信”

中国好人林以忠

“五元理发店”坚持34年

石岐太平老街有家名为“忠记理发”的理发铺子,位于太平里,巷口极狭,走进去能看到一个简单的理发招牌,曲径通幽,再往里走就看到这间很小的理发店。一把古董式理发椅,几个等候的座椅,拿着号码牌等候的客人,这就是忠记五元理发店。

中国好人、理发师林以忠。摄影 | 谭伟山

从早上7点多开始,除了中晚餐时间,理发师傅林以忠要一直忙碌到晚上。无论多晚,他都会坚持服务完最后一名顾客才打烊,男女老少,理发一律五元,多年以来,童叟无欺。

如今,街坊邻居要理发动辄需要几十元,而忠记理发店却从未涨价。80年代,理发价格是3毛钱;90年代,工资水平不断提高,理发价格涨到了5元;如今近30年过去了,理发价格却还是5元。

从上世纪90年代起,忠记理发店再也没涨过价。摄影 | 夏升权

街坊邻居和妻子女儿有时忍不住劝说,5元理发怎么养家糊口呢?林以忠却坚持认为,物价高了,但是还有不少老街坊收入不高,自己靠着理发手艺,能够帮助别人就尽力帮忙,让大家“能省就省”,不必太过斤斤计较。如果剪一个头5元不能养家,一天就多剪几个,勤快一点一天可以剪发几十个,生活还是没问题的。如此说来,“5元”是林以忠对街坊的一个承诺。

在林以忠看来,顾客大多是街坊邻里,每天和他们聊聊天,唠唠嗑,侃侃家常,也是一种精神寄托。

找林以忠理发的多是街坊邻里,邻居们信赖他。摄影 | 夏升权

30多年过去,很多老顾客都步入老年,甚至行动不便。林以忠每个月都会去十多个老主顾家里上门理发,陪他们聊天解闷。还有给婴儿满月理发是最困难的,很多人都不敢轻易接招,林以忠有着自己的一套“独门秘籍”。好动的婴孩,只要到了林以忠手里,都会乖乖听话,得到邻里街坊一致好评。因此,街坊邻居很多婴儿满月,都会找上林以忠上门理发。90年代的时候,林以忠曾在敬老院义务理发,由于手艺娴熟,每天最多可以给100多人理发。

忠记理发店,中心为“忠”。林以忠的店铺正如他的名字一样,忠忠直直做人,忠忠诚诚做事。在街坊眼中,他是一个忠实的良心人。

2020“孝老爱亲”

广东好人黄梳仔

照顾瘫痪女儿50余载

1965年10月,黄梳仔的女儿黄某枝出生,这是他的第一个孩子,他内心非常地兴奋。可是他并不知道,不幸的生活正逐渐走向他们。

女儿2岁时,生了一场病,黄梳仔以为女儿是普通的感冒,就带她去小诊所开了一些药,然而女儿把药吃完了,还是没有好起来。

为了养家糊口,黄梳仔忙于工作。后来黄梳仔的爱人渐渐地发现女儿变得不怎么爱走路了,行为有所改变。不久后,确诊为小儿麻痹症。

广东好人黄梳仔。摄影 | 文波

由于当时家庭贫困,即使知道是什么病,黄梳仔一家也拿不出钱来给女儿看病。就这样,黄某枝的病情随着年龄的增长愈发严重,被确定为肢体一级残疾,她生活不能自理,只能整天待在床上。

女儿小的时候,父亲黄梳仔还可以背着她去工作,可是随着身高体重的增加,黄梳仔背不动了,只能留她在家由爱人照顾。2007年,爱人因冠心病去世,所有照顾女儿的担子都压在父亲黄梳仔身上。

黄梳仔帮女儿洗脸。摄影 | 文波

黄梳仔每天要到菜市场买菜,要思考做什么菜可以让女儿比较容易消化而又不缺营养。从菜市场回来后,他就着手做饭、喂饭给女儿。黄梳仔的儿子黄某钊说:“自己懂事以来,父亲的手就开始颤抖,每天都是用颤抖着的双手一口一口喂姐姐吃饭。”姐姐生活不能自理,平时大小便不能自控,大便要靠药物才能排出,父亲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去药店给姐姐买需要的药物帮她排便。在他的精心照顾下,女儿瘫痪在床53年来,从未生过大病。

身边的亲戚、朋友看到黄梳仔年纪越来越大,都建议他把照顾女儿的担子分给三个儿子,可是黄梳仔认为三个儿子都各自成家,而且家庭的生活水平也不高,不想增加儿子们的负担,所以如果自己现在还可以走得动、做得来,照顾女儿还是会周到一些。

日子就这样平静地过着,黄梳仔不知道自己还可以照顾女儿多久,可是他的愿望就是想尽力在有生之年把女儿照顾好,让女儿吃好睡好。这个朴实的愿望,需要黄梳仔用一生的时间来实现。

2018“助人为乐”

第三届中山市道德模范

全国无偿献血志愿服务终身荣誉奖

获得者陈永洪

20年献血151次

陈永洪是中山民政系统的一位社会工作者,他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利用业余时间投身志愿服务工作。同事们称陈永洪是“血牛”,这一称谓背后饱含着大家的敬佩之情。

第三届中山市道德模范、全国无偿献血志愿服务终身荣誉奖获得者陈永洪。摄影 | 谭伟山

作为无偿献血的践行者、传播者、示范者,他每隔半年都会定期去献血,自1998年以来,坚持献血已有20余年。至目前,他捐血的总次数达到了151次,其中捐献全血24次共8400毫升,成分血捐献127次。

曾经在南朗工作的陈永洪,每次往返市区的血站都要搭两个小时的车。特别是在捐献成分血的过程中,从检验、取样、再到机取血小板,一套流程下来就是2-3小时,这样一天的休息时间基本就过去了。但陈永洪经常说:“只要社会需要,身体条件允许,会一直将这项事业进行下去。”

陈永洪每隔半年会定期献血。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陈永洪把对生命的热情寄情于无偿献血事业,期待为他人开启另一个生命之窗。他是中山市无偿献血的模范人物和捐献成分血志愿者招募人,为了发展更多的志愿者加入到捐献血小板的行列中,他曾先后13次带领志愿人员前往广东省红十字会血站进行采样。

因为长期捐献血小板,陈永洪的两个手臂密布的针孔痕迹隐约可见,有的地方甚至已经起了疤痕。

陈永洪(右三)和中山市红十字会无偿献血志愿工作者服务队的成员。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陈永洪热忱公益事业,参与志愿服务超过3500个小时,还影响了妻子和身边朋友加入无偿献血的公益事业中。他坚持无偿献血的举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全国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奖终身荣誉奖、中华骨髓库五星级志愿者等荣誉。

展览将持续至1月16日

欢迎还没看展的市民朋友就近观展!

来源:中山画刊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