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凤城|一代粤剧名家白驹荣(一)

顺德文艺
2021-01-11 23:07
+ 订阅

粤剧

白/驹/荣

BAIJURONG

白驹荣(1892—1974) 粤剧白派艺术创始人。原名陈荣, 字少波, 广东省广州府顺德县人(今属广东佛山市顺德区)。其父陈厚英是粤剧演员。

1958 年, 他调任广东粤剧院艺术总指导, 次年任广东粤剧学校校长, 培育了大批粤剧接班人。白驹荣曾任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戏剧家协会广州分会主席。

一代粤剧名家白驹荣

少年 · 时代

白驹荣九岁丧父,因生活无依由大母亲韦氏抚养长,供读私塾四年。十四岁家贫辍学,十九岁之前先后在家乡勒流怡益纸扎店当学徒和到广州英芳鞋店当店员。

少年时代,他从艺学戏,不久,加入红船班,专攻小生,崭露头角。后来担任正印小生,进入省城著名戏班“周丰年”和“人寿年”,得到粤剧名家们的耳授面提,故能一日千里。

青年 · 时代

1912年,二十岁的白驹荣到“民寿年”班任第二小生,师事著名男花旦扎脚文,两人合演《仕林祭塔》《闺留学广》等戏,广获好评,不久被提为正印小生。

从1917年到1925年,是白驹荣粤剧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他先是升上省港大班“周丰年”任正印小生,演出连台本戏《再生缘》时饰演皇帝一角,及至“花旦王”千里驹加盟“周丰年”班,两人合作演出千的首本戏《荡舟》《舍子奉姑》《夜送寒衣》和白的首本戏《金生挑盒》《再生缘》等,珠联璧合,艺苑生辉。

中年 · 时代

中年的白驹荣,罹患眼疾,国家大环境动荡不安,事业遭受巨大危机。但从古至今,能成大事者,必受大危大难,依旧在历史历程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

1926年到1937年期间,白驹荣两度出国演出,与新珠、子喉七、小丁香等到该市合作演出《泣荆花》《客途秋恨》等剧,大受华商观众欢迎。后来又到越南的海防、西贡和新加坡马来亚以及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演出,粤剧“小生王”的美誉蜚声海外。

这十年之间,白驹荣因不甘受制于宝昌公司的老板,一度暂停舞台演出,专事灌制唱片的工作,主要的片有《金生挑盒》《再生缘》《泣荆花》等。

晚年 · 时代

1953 年初, 广州市粤剧工作团成立, 担任团长的白驹荣仍坚持参加演出《白蛇传》《宝莲灯》《选女婿》《红楼二尤》等剧,改演老生、丑生。

演出前, 工作人员在舞台地毯下放上几条长竹片, 他凭触觉辨别舞台前后及出入口位置, 凭听觉与合演者交流。在《红楼二尤》中,他扮演的贾琏有较大幅度动作, 但他克服了明眼人难以想象的困难, 在同台演出的演员帮助和配合下, 演得十分逼真, 令人忘记他是失明老者。

戏剧大师田汉赞他为“中国文艺界的保尔·柯察金”。白驹荣于1955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是粤剧界第一个艺人党员。

1956 年, 他赴京参加全国先进生产(工作) 者代表大会, 在中南海怀仁堂演出短剧《二堂放子》, 与其他演员一起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

白驹荣先生用一生向我们诠释对粤剧的热爱,倾其一生奋斗的事业,给粤剧的发展和创新,后代的学习和深造,都打开了不一样的事业。

关于白驹荣的故事,未完待续......

—END—

素材来源:摘录于凤城史录和百度资料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