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世界,放眼潮州!”《旧影潮州》增订版首发带来不一样的思考

南方+ 记者

旧影潮州

一段看得见的潮州历史,引发一座城市的思考。1月9日,《旧影潮州》增订版首发会在位于新桥路新歆里的潮州新华书店举行。编著者丁铨和读者分享写作成书过程以及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1月9日,丁铨在潮州新华书店分享《旧影潮州》增订背后的故事。

2016年《旧影潮州》第一版问世,距今5年间,丁铨得到来自各地读者的反馈、支持和分享。2020年,关注潮州老照片已十余年的丁铨辗转获得含有潮州府高清老照片的相册,这让他激动不已。历经约9个月时间,他重新编著修订该书,增加新收集的老照片,调整原版部分内容并校正一些错误之处,让“旧影”潮州更“新”。他期待,老照片可以延续出更多思考,延伸更多可能。

开篇的故事

“1858年”“番薯”,这两个看似不相干的词,成了丁铨分享该书的关键词。

1858年,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天津条约》,此后,增开潮州(汕头)等地为对外通商口岸,这让较早掌握了摄影术的摄影师们得以进入中国;“番薯”的传入,则意味着粮食的增长和南方人口大爆炸,潮州府人口激增,更多人走向外面的世界,并为原乡潮州带来更多外来影响。

一“进”一“出”,曾在中国版图占据重要地位的潮州府,因此得以留下了许多值得回味的老照片。

1895年的潮州湘子桥。

1895年的潮州湘子桥。

12年前,还是一名学生的丁铨,在网上看到了一张拍摄于1895年的潮州湘子桥老照片——当时的桥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在老照片里看到了湘子桥的前身。”丁铨说道。自此开始,丁铨慢慢对潮州老照片产生兴趣,通过放大老照片的细节,探索老照片的信息,找寻背后的故事,并创建了“潮州老照片”公众号,将自己收集到的老照片和探索发现,逐步发布在公众号及微博等网络平台上。

他在阅览约翰·汤姆逊《中国与中国人的影像》的过程中,发现了潮州第一张历史老照片——汤姆逊在1870年秋天拍摄的潮州三元塔。“换句话说,潮州的影像史在1870年秋开始了。”丁铨如是表述。

汤姆逊在1870年秋天拍摄的潮州三元塔。

汤姆逊在1870年秋天拍摄的潮州三元塔。

丁铨在书中写道:“在中国南方,汤姆逊见过许多塔,但对他来说,这座塔是16世纪这种建筑类型中最好的,无论是建筑工艺还是质量,都首屈一指。可惜该塔在1918年潮汕大地震中损毁。丁铨和南方日报出版社编辑佃燕婉决定将其作为第一版和增订版的封面。

重见天日的潮州府

除了三元塔封面外,此增订还有一个封面——镇海楼高清照片。镇海楼是潮州府衙的谯楼,在1911年辛亥革命中毁于战火。在本次新增的老照片中,镇海楼老照片可谓最具分量。

《旧影潮州》增订版将镇海楼照片放在书中跨版呈现。

《旧影潮州》增订版将镇海楼照片放在书中跨版呈现。

丁铨介绍,2013年,一批中国老照片出现在古巴的拍卖会上,其中有20多张拍摄于100多年前的潮州府城,当中又有一张拍摄的就是当时的潮州府衙。这些照片由德国摄影师拍摄于1909年至1910年间。这张照片成为目前唯一能找到的镇海楼的影像资料。

德国摄影师在辛亥革命前拍摄的潮州府衙,这是目前唯一能找到的镇海楼的影像资料。

德国摄影师在辛亥革命前拍摄的潮州府衙,这是目前唯一能找到的镇海楼的影像资料。

潮州古城是潮州历代县、郡、州、路、府的治所,也是历史上粤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今年将实施的镇海楼重建工作,对于突显潮州府治“一府九邑”历史地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张老照片,也是未来复建时的最重要参照。”丁铨如是表示。

潮州民军预备进攻府署的照片。

潮州民军预备进攻府署的照片。

丁铨收藏并在书中展现的府楼老照片清晰地还原了潮州府衙最后两年多的样貌。特别是在照片中可见,府楼有三层檐,有部分残损的木栏杆上有五只形态各异的木猴站立着。“潮州府”三个字居中,揭示了这座楼的身份。楼的两联首字“镇”“海”若隐若现。此外,还有更多细节,例如摆地摊卖东西的摊贩,西墙上粘贴的“圣谕”,墙角立着的石碑和石狮,衙门两侧灯笼上写着“鼓门”等。

潮州府署被毁之后的样子。

潮州府署被毁之后的样子。

此外,书中还新增不少老照片,一位老者在韩文公祠留影的老照片让读者得以欣赏小篆字体撰写的“韩文公之祠”,也让读者首次看到了牌坊的背面。还有首次在书中亮相的潮州车站、267人奎阁集体大合影等。其中不少照片,是老照片的收藏者分享了影像资料,为此书增添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面貌。

潮州凤凰洲奎阁遗址前合影(陈辉藏)。

潮州凤凰洲奎阁遗址前合影(陈辉藏)。

书外的延续

在2016年出版第一版《旧影潮州》时,丁铨并未想到他影响了很多人。

丁铨说,书出版五年来,有人说他在书中认出自己的祖父;有人参考了书中的老照片完成了相关的硕士论文;一名十分关注老照片的高中生与丁铨结识,通过老照片的文字线索,找到了“潮州八景”老照片原主人的故事……

第一版《旧影潮州》还被国家图书馆永久收藏。

潮州火车站,拍摄于1922年前后,照片现存于美国南加州大学图书馆,其文字说明是:人们走在火车站前的广场上,照片两侧都停靠着火车,最靠近镜头的那个男子肩上扛了吊着两个竹篮的担子。

潮州火车站,拍摄于1922年前后,照片现存于美国南加州大学图书馆,其文字说明是:人们走在火车站前的广场上,照片两侧都停靠着火车,最靠近镜头的那个男子肩上扛了吊着两个竹篮的担子。

丁铨在现场展示了老照片与现摄影照片的对比:“150年前到现在,我们还能够找到和老照片同样的角度构图进行完整拍摄,可以说潮州在古建筑保方面是非常好的。”

潮州古建筑文史专家许世冠如今年过八旬,他在现场通过分享解读潮州歌谣《十八梭船廿四洲》表达他对《旧影潮州》增订版的喜爱和期待。他希望继续深入挖掘了解潮州历史,也希望老一辈如果对书或老照片的细节有更多了解的,可以向作者编辑叙述,以便年轻人进一步收集编撰。

“如果说最初的收集是出于一种情怀,如今更多是一种使命。”作为本书编辑,佃燕婉希望,通过修订增订,引导大家正确认识历史,并对文物起一定的保护作用。她期待通过后期的收集,可以囊括更多,包括工艺、家族等老照片的故事。

1月9日,签售会上,许多粉丝排队等候签名。

1月9日,签售会上,许多粉丝排队等候签名。

一位从事室内设计的读者罗洁丹在阅览书籍的时候对扉页的“献给我的家乡和我的父亲”有所感触,她说道:“这本书不只是献给家乡,也献给家人。家乡很重要,家人也很重要。”当天,她便借此机会和父亲一起来到现场。

丁铨说:“老照片让潮州拥有一段看得见的城市影像史。”他希望在之后能举办关于老照片的展览,让更多不同领域的人来欣赏,发现不一样的历史细节,做好口述史,适当发展文创产品。他表示,大家或许需要改变思维,让“立足潮州,放眼世界”转变为“立足世界,放眼潮州”。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陈平原从潮州走向世界。他在该书的序中,表达了类似的忧虑和期许:“今日中国,从政府到民间,都在强调‘与国际接轨’;反过来,如何关注自己脚下的这一方‘水土’,则成了看得见摸不着的短板。”他说,也曾走在时代前列的潮州,什么时候、因何缘故,变得日渐保守与落寞?这是我特别希望了解的。时过境迁,重新崛起中的潮州,有必要牢记且直面此惨痛的教训。

【全媒体记者】苏仕日

【实习生】吴嘉薇

编辑 张巧琦 李卓
校对 谢日强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