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黑互派、川渝互派、京冀互派……干部跨区交流渐频密

人事观察+
+ 订阅

近日,上海苏州首批8名交流干部到岗,意味着长三角在建立同一体化发展相适应的干部交流机制上,迈出实质性一步。

1月6日,长三角一体化干部交流合作座谈会暨一体化示范区领导干部示范培训班开班式在苏州市吴江区举行。会议通报,上海与苏州首批干部交流分处级、科级两个层面进行试点,上海与苏州市级之间各对应交流2名处级干部,青浦区和吴江区之间各对应交流2名科级干部。

近年来,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背景下,跨区域干部交流任职日益频繁。这类干部交流,特点鲜明,针对性强,业已成为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举措。

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要求

2020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时特别提出,要探索建立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相适应的干部交流机制。如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要求,成为了摆在三省一市组织部门面前的一道全新课题。

经过四个多月的酝酿,长三角开始试水干部交流。在1月6日的会议上,青浦区与吴江区签署《关于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试点开展干部交流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明确了两地干部交流任职的工作目标、条件程序、保障措施等。文件提出,在“选准”干部方面,要重点围绕产业发展、乡村振兴、规划建设、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等重大项目和重要领域,通盘考虑、反复酝酿、慎重研究决定交流干部人选。在“用活”干部方面,坚持因事择人、好中选优,实行“双向同步,选任交叉”。

上海市政府官网显示,此次苏州提供的是地方金融监管局局长、卫健委副主任的岗位;上海提供的是商务委会展业处副处长、临港新片区市场监管局副局长的岗位,“都处在服务国家战略、事关国计民生的一线,也都是培养锻炼干部的好平台”。

与此同时,长三角在干部培训方面也作出探索。青浦区、吴江区、嘉善县在会上签署《关于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构建干部教育培训共同体的实施意见》,建立三地轮值形式的领导干部示范培训制度。首期培训班由青浦区与吴江区的互派交流任职干部和三地精心遴选的区(县)管领导干部组成,学员共46名,为期10天。课程设计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主线,主要涉及数字经济、智慧城市、产业招商、工业互联网等领域。

无论是从交流岗位来看,还是从课程设计来看,根本出发点都在于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为什么是这三个地方?《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被确定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担负着示范引领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使命。在干部交流上起到带头示范作用,亦是题中应有之意。

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许昆林在会上强调,要共建交流机制,以交流任职、人才选调、挂职锻炼、跟班学习等多种方式深入开展干部交流,推动干部人才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相信此次试点后不久,将有更多的干部“流动”起来。

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

干事创业,关键在人。《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规定》明确,地区之间的干部交流,重点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人才战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布局和支柱产业及重大项目建设进行。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类似的干部交流探索。2020年9月,川渝互派首批百名挂职(顶岗)年轻干部到岗。其中,四川派往重庆挂职(顶岗)干部51人,重庆派往四川挂职(顶岗)干部50人。此后,两地将每年互派一批干部。

与长三角试点的相似之处在于,成渝选派的对象多为年轻干部,其中特别要求县处级、乡科级干部年龄一般分别不超过45周岁、35周岁,同时均为双向交流任职。

另外,自2015年起,京冀两地连续5年开展互派干部挂职工作,每年轮换1次,每批干部挂职时间1年。首批互派干部的主要任务就是推动京冀两地协同发展有关工作。

“协同发展要想取得明显进展,不仅顶层设计要明确,还要在基层不打折扣地实施。在这个意义上,干部的作用至关重要。”相关分析认为,只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协同发展。

事实上,广东和黑龙江的干部也曾 “穿越大半个中国”来交流。2017年,根据《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部分省市对口合作工作方案》,黑龙江与广东,哈尔滨市与深圳市结成对子,探索建立对口合作机制。

据报道,黑龙江在发改、工信、科技、商务、国资等省直重要宏观经济部门和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等省辖市重要岗位中选派了11名副厅级干部,赴广东挂职锻炼。例如,双鸭山市委副书记张云凯,挂职江门市副市长;齐齐哈尔市委副书记郑大光,挂职佛山市副市长;大庆市委副书记张亚中,挂职惠州市副市长;黑龙江省科技厅副厅长郭大春,挂职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

截至2018年9月,就有176名来自黑龙江省、市两级组织部门的干部到广东省直单位及合作城市挂职,近千名干部赴广东培训学习。与此同时,广东也选派干部到黑龙江挂职,成为两地对口合作的使者。

除双向互派以外,广东多年来通过援疆援藏援川、东西部扶贫协作、支援海南自贸港建设,向全国源源不断输送大批优秀干部。如,2020年10月,中组部选派新一批110名优秀干部支援海南自贸港建设,其中就有13人来自广东,均被安排到与自贸港建设密切相关的重要岗位。例如,珠海华润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总行公司金融部总经理郑强,挂职海南省委人才发展局副局长;茂名市副市长崔剑,挂职海南省商务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等等。

川渝互派、京冀互派、东北三省四市与东部省市干部互派……跨区域干部互派交流的背后,是坚持全国一盘棋、打破区域壁垒的考量,更有利于促进双方务实合作,人才互学互鉴。

有研究同时指出,不同地区的干部,由于干部管理、工作方法、工作习惯、文化底蕴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如何让干部尽快适应,怎样把先进经验落地,考验着跨区域干部交流任职的成效。

【记者】刘艳辉

【本文责编】李焱鑫

【来源】南方杂志党建频道

【责任编辑】莫群 夏梦

【文字校对】华成民

【值班主编】张蓓蕾 郭芳





编辑 莫群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