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走进新疆。常听人提起,新疆是很美的地方,也是很需要支援的地方,尤其是医疗,我是一名医生,援疆是我的梦想。”2020年3月,新一批“组团式”援疆医疗队抵达喀什,正式开启新一年的对口援疆工作,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的张群英就是其中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
援疆深情,厚重如山
“受疫情影响,这一批援疆专家来喀时间一再推迟,但我与张群英老师很早就是微信好友,因为她总是积极地向我了解医院情况、与我共同探讨未来规划、制定援疆计划,万里之外,让我早已感受到这位老师的援疆热情。”张群英的徒弟、医务部质量管理科副科长李亚东说道。
“我迫不及待的想要赶快飞到喀什。”师徒俩聊及来疆历程,张群英的语气中仍然溢满兴奋。
初到喀什,因粤喀两地气候截然不同,沙尘肆虐、气候干燥、饮食不习惯等因素影响着援疆医疗队,部分队员出现身体不适的情况,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张群英的干劲,被任命为院长助理兼医务部主任的她,在前期对医院进行详细了解的基础上,早早开始接手统筹全院医疗管理和医务部日常医疗管理的工作。
“条件越艰苦,我越有战斗力。”这是她的雄心壮志。
学科整合与建设齐头并进
为更好地开展工作,张群英上任后,以调研的方式迅速对院内各临床科室开展情况进行摸底。通过层层抽丝剥茧,她发现医院在机制运行、医疗行为规范、医务人员素养、卫生资源配置以及医疗技术等方面都还有很大上升空间。
除此以外,张群英还积极推进我院医务部内部改革,提出“科学统筹管理,高效服务临床,助力学科发展”的工作宗旨,制定《医务部工作准则》,有效转变了医务部职工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理念,使科室团队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群英助理是个雷厉风行的女子,发现问题后,她就希望能够把所有问题逐一妥善解决掉,然而这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短时间不可能完成,但因强烈的责任感驱使,她每天总是加班加点地工作。”医务部副主任谭新华谈起她,敬佩不已。
学科建设是医院发展的基本单元,而学科设置不合理较大程度上会影响医院的发展,两者唇齿相依、密不可分,因此,张群英首先就将目光放在了这个重点工作上,前期摸底调研为她的工作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她将目光瞄准了呼吸与危重症医学、泌尿、综合心理等专业,在她的积极沟通与协调下,通过科学的临床重点专科考核制度、严格的质量控制方法等手段,将原本设置不合理的学科整合在一起,对准一个“城墙口”冲锋,集中力量提升院内医疗技术水平。
“群英助理推行学科整合与建设同发展的制度,让原本两个各自发力的科室,转变成为全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团队,现在科室内不管是学科发展,还是人才培养、科室管理等方面都得到了有效改善,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整合完成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李黎说道。
医疗质量提升马力全开
“年向上转诊人数不超一百”是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双百”目标其中之一,而降低转诊率的关键因素就在于提升医疗质量。
“转诊率如何降低可以说是我院一直以来的‘心病’,针对这个问题,群英助理以大力推进肿瘤科、普外科、神经内科等多学科开展MDT、完善转诊流程、鼓励新技术新项目申报、不定期组织协调会、进行学科宣传等手段,有效提高了医院疑难重症的诊治能力,促进了各科室间相互合作。”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吴源泉副院长说道,迄今为止,医院转诊率相较去年降低了近50%,效果非常显著。
“提升喀什地区医疗质量,造福南疆群众,不是我院单枪匹马就能做到的。”帮助推进喀什地区基层医疗质量提升,也是张群英念念不忘的任务之一。
一年时间,她带队赴伽师、麦盖提、疏勒、岳普湖等县市进行了多次义诊,并以各学科的名誉主任开展查房、学科建设帮扶,统筹引领医务部积极促进“三级医院对口帮扶二级医院”“千名医师下沉帮扶千村”等工作开展,亲力亲为,根据工作实际情况修订帮扶医师工作手册,常常到基层进行现场指导并慰问下沉医师,真正将优质医疗资源辐射到基层,帮助提升喀什地区整体医疗质量。
铮铮铁骨,尽显巾帼本色
时值喀什疫情,张群英第一时间就主动请战前往定点医院抗疫,“作为一名医生,保卫人民生命安全是我的职责所在!”她战“疫”的决心坚毅无比。在临时党委的统筹安排下,张群英担任抗疫专家组副组长,每日奔波于抗疫工作各个环节,参与患者会诊研判、负责组织调配、安排患者转运、制定诊治流程......奋战到凌晨是她的工作常态。
“来到喀什,除了身上肩负着的使命,我们更应该始终心怀逆风前行的无畏,时刻响应号召,投身到人民安全保卫战中,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寥寥数语,怀揣的是张群英对喀什地区各族群众的深情厚谊。
绵绵情意汇聚成河,点点星光闪耀星空。一年援疆时光转瞬即逝,张群英小小的身躯迸发着无穷的力量,助力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砥砺前行。天山无声,大漠无言,但喀什这片土地将会永远铭记她挥洒的汗水。
作者:胡晓丹、钱卫秀
来源:广东省援疆医疗队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