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商特色旅游发展!“侨”文旅人才峰会江门举行

南方+ 记者

近日,“侨”文旅人才峰会在江门开平市赤坎镇举办。峰会邀请了专家团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文化文旅产业发展趋势及人才引进和培养、赤坎古镇建设和江门中微子实验基地的特色旅游开发等“命题”进行分享。

峰会由江门市人才工作局联合江门市侨务局、江门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江门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协同全国博士后创新(江门)示范中心、开平市委组织部、江门市高层次人才发展促进会,在开平赤坎共同举办。

据了解,江门致力于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把文旅产业作为打造六个千亿产业集群的第一梯队,按照“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历史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留住侨乡记忆”和“实施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工作部署,引导文旅产业发展深入参与国内大循环,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

本次峰会结合“江门所需”、发挥“江门所优”、推进“江门实践”,邀请了广东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副教授王培洲、开平中微子研究中心负责人李小男、广东华侨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刘进、长期从事文旅产业的投资运营的专家严捷和赤坎古镇开发的优秀企业家彭耀根组成“专家团”。专家团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文化文旅产业发展趋势及人才引进和培养、赤坎古镇建设和江门中微子实验基地的特色旅游开发等“命题”进行分享,增强了高层次人才对江门“侨文化”的认同,为助力江门文化文旅产业打造千亿产业集群,加速形成“文化引领、侨才赋能”的文化文旅产业发展格局提供人才支撑。


专家说

广东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副教授王培洲:

江门近年来充分发挥“侨”文化优势,在融入“双区”建设中将非遗传承和保护、文化产业发展和打好“侨”牌相结合,探索出了独特的“江门实践”方式方法,为大湾区“人文湾区”建设和助力文化自信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科院高能所研究员、开平中微子研究中心主任李小男:

以碉楼文化遗产和中微子基地为依托,在赤坎古镇开发的过程中谋划大型国际会议的落地,加快顶尖科技人才汇聚。同时,推进中微子科普基地往纵深发展,依托中科院资源建设面向学生和青年科技人才的重要的科技研学基地。

广东华侨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刘进:

依托江门的“侨”资源优势,对接国家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人文湾区”建设要求,推进“侨”文化品牌高端化,参照“博鳌论坛”等高端活动举办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华侨文化盛会。

广州励弘文创创业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严捷:

江门“侨”文化资源丰富,通过“活化”文化资源涌现出赤坎古镇等多个优秀文旅项目,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文创人才。希望江门更多地“活化”文化遗产,利用文化产业园大中小企业集聚式的发展,利用先进科技手段和知识产权保驾护航,实现资源有效叠加,做大做强文化产业,讲好江门文化故事。

中信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景区事业部副总经理,赤坎古镇管委会特聘新区建设总顾问彭耀根:

在扎根赤坎进行文旅项目开发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江门“侨”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政府部门推进文化文旅产业发展、做好做优人才创新创业服务的决心,希望自己尽更大的努力做好赤坎项目。

国家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支持项目、开平塘口空间创始人李继津:

塘口空间(塘口社区计划)的创立源于早期参与民间遗产保护实践“仓东计划”的实践经验,希望创立一个商业与公益相互协作的乡村实践新业态,在创业过程中试图通过活化江门独特的“侨”文化改变外界对乡村的刻板印象,也希望可以吸引更多国内外青年参与乡村活化,通过发挥好“侨”文化优势,让乡村振兴更国际化、多元化。

陈木养、李国泉等高层次人才代表:

本次峰会,帮助我们更好学习“侨”文化,原来生活的地方,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侨”文化+文旅产业结合得这么好,自己将发挥专业优势努力创新工作,服务好群众,为江门市建设添智!


相关链接

江门是著名侨乡,江门样本紧紧围绕“侨”文化塑造城市的独特基因。

目前,江门正在加快建设“侨梦苑”华侨华人创新产业集聚区,打造的华侨华人交流合作平台“云上世青会”吸引超过100万华侨华人同时在线关注。

“开平碉楼与村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1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5处世界遗产、第25处世界文化遗产,实现了广东省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目前成功申报国家5A级景区。

值得一提的是,“五邑银信”作为侨批文化的典型代表,铭记了江门华侨华人报效祖国、心系家乡的珍贵历史。还有蓬江启明里、江海“江门圩日”、鹤山古劳水乡、台山华侨农场、开平塘口空间等优秀的“侨”文旅项目不断涌现。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张泳渝 

【通讯员】何建欢

【图片】通讯员提供

编辑 黄绍侦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